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8-22 12:44: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非于钩戟长铩也(?)?(2)非于九国之师(?)
(3)度长大(?)?(4)八州而朝同列(?)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小学而大遗
B.以为桂林、象郡
C.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小题3: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小题4: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锋利(2)匹敌 相当(3)衡量(4)排列座次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因其具有一词多义性,因而一定要根据语境进行翻译。
小题1: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小学这里指学习小的知识。而现在指学校中的小学阶段。B这里为把它做为,而现在译为认为。C就是指数量少,与现代同。D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
小题1:意在点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段用比较的方法写了四个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共10分)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B.勿夺其时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
D.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
小题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小题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4: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认真兴办(注重)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建议采分点:谨、孝悌、负戴于道路各1分,其他酌情处理)


本题解析:
小题1:检:通“敛”,收敛,积蓄
小题2:A无通勿? C涂通途? D豪通毫
小题3: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介宾后置省略? D被动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①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②。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葳、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節滵③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④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⑤,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藿,虽欲效野夫贱隶,跼⑥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日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人明,累官至御史中丞。②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③節滵(jiěmì):水疾流的样子。④拊(fǔ):击打。⑤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⑥跼(jú):曲,屈。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符合章溢先生所持苦乐观的一组是(? )
①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②彼之苦,吾之乐
③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⑤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⑥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一概。
祸焉——速:快疾。
B、胜负之,存亡之理——数:道理。
其成败之迹——本:本来。
C、此三者,吾遗也——恨:遗憾。
华山之——阳:山的南面。
D、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贬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分)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1分)“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