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下看到,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这一次见到鹰是“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这样特定的场景。连“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也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就难怪作者会发出“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的感喟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首先应该依据文本阐释,明确概念所揭示对象的本质,从概念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句进行突破。文中第三段“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一句可以看出,处于最高端的是“电视新闻主持人”,而非“新闻机构”。 高考考查概念,有的涉及概念本身的含义,而有些则是概念之外的,比如原因、条件、依据或是概念间的关系等。如果题目考查的是概念的内涵,就要从文中寻找对概念所下的定义或所作的解说;如果考查的是概念的外延,就要留意原文中列举的一些属于这一概念的外部特征,然后结合概念的内涵进行认定。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词语及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意,确定检索范围,文中后三段主要讲了“微博”与“新闻”关系。A“每一个人只要上微博,就成了新闻发布者”文中无此信息。B“具有同样的……”与文中第三段“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一句表述不一致。D微博其实也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只是表现不一样;而且传统新闻也同样有“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 这一类题型在解题的时候应先审清题干,明确检索方向和检索信息的标准。把每个选项还原到语境中,与每段内容认真比对,筛查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判断,合理的一项”,属于对文本信息的再加工,此类问题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而是转换表述,或者采用跨度较大的信息组合方式。A“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错,与原文中“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的表述不一致。B“与规范的新闻话语相结合,这会是目前的一个最好的选择”一句与原文最后一段表述,微博正是靠“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不一致。C原文最后一段只有“不那么阴险”的表述,得不出“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不肯离开。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
这实在是件怪事。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
静的不好写,动的也不好写,现在是五月(旧的历法是四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北平春季多风,但到五月,风季就过去了(今年春季无风)。市民开始穿起夹衣,在不暖的阳光里走。北平的公园,既多又大。只要你有工夫,花不成其为数目的票价,亦可以在锦天铺地、雕栏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地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大部分就是槐树造成的。
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的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有刺,像藤萝(南方叫紫藤),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在五月里,下过一回雨,槐叶已在院子里着上一片绿荫。白色的洋槐花在绿枝上堆着雪球,太阳照着,非常的好看。枣子花是看不见的,淡绿色,和小叶的颜色同样,而且它又极小,只比芝麻大些,所以随便看不见。可是它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月明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幽静淡雅的境界。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面,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与百货店的货窗相等,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人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株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把她一一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三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有删节)[注]本文写于1948年。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的理由。(5分)
小题2:画线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结尾的妙处。(6分)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北平“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是因为它物产丰富、生活安适。
B.作者认为北平的五月最美,而郁达夫觉得故都的秋最美,他们是各见其美。
C.文章思路清晰,从久远的元代一直写到“临近炮火边沿”的当下北平。
D.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将北平五月的“眼前景物”娓娓道来,语言淡雅,别有韵味。
E.本文运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读者加深了对故都北平特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着重写的是四合院和槐树.因为五月的四合院花果扶琉、欣欣向荣;五月的槐荫遍布全城,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两者最能代表北平的五月这个黄金时节的诗情画意。
小题1:这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作者在对北平的好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后,一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引出了对北平乃至全中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穷人朝不保夕,人民哀亦无益的现实的悲叹。
小题1:作者在结尾模仿《阿房宫赋》的笔法,倾吐胸中块垒。用“好一座富于东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个儿在战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结晶呀,他不断的在枯萎!”照应文章开头,造成强烈反差,形成震撼力。用“呼吁于上天,上天无言;呼吁于人类,人类摇头。其奈之何!”直抒胸臆,为天下遭受战火荼毒的生灵哀叹!
小题1:B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对散文的理解与把握,注意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句子进行解读。
小题1:本题主要考查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把句子放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将文中信息综合。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小题1:A“物产丰富,生活安适”不合文意;C没有写久远的元代;E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只在结尾有些议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儿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小说结尾说“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你认为文中的“大家”具体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划线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有人则认为主人公应是文中的“我”。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肇教授用爱和智慧,精心安排了那只其实没有水的水壶,来激发大家走出沙漠的希望和信念,使大家面对绝境,不绝望,不放弃,最终走出沙漠。
2.(1)线索作用,用“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说“两个故事”),肇教授与“我”的故事和“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关联起来;
(2)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水壶”叙事,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
(3)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揭开了“水壶”的谜底,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3.(1)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傍晚时分沙漠冷峻的景色,渲染“我”与孟海等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人物绝望时的悲壮心情。
(2)描写绿洲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渲染舒缓轻松的氛围,烘托人物找到水源即将走出沙漠的轻松惬意心情。
4.(1)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肇教授是大家“走出沙漠”计划的设计者,生命即将结束,能选准接班人,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全文表现肈教授先人后己、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而“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肇教授而塑造的线索人物。
(2)从故事情节围绕谁展开和文章对人物的着墨多少看,“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有我能够继承肇教授的遗志,机智地实施计划,没有绝望,没有放弃,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我”沉着冷静,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表现得非常丰满。而肇教授的形象只是在插叙和侧面描写中展现,比较单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