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2:59: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小波是一个符号? 粱文道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多年,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种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拿诺贝尔奖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去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的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好多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选自2010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读者对王小波评价甚高,作者由于所处语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所以才会对王小波现象感到困惑,生发思考。 B.因为生活在香港,所以作者才能够以更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才能够有独到的发现。 C.作者认为王小波算得上是一个好作家,当然未达能拿诺贝尔奖的高度,对其价值判断准确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其作品的多与少。 D.王小波虽然没走进21世纪,但他作品中关心的问题即使到现在仍有好多是我们要面对的,这是重读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 小题2:第二段说“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请对作者的“感觉”加以简要的概括。(6分) 小题3:从文中看,“王小波是一个符号”中的“符号”具体内涵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王小波的所谓启蒙实际上是受福柯和罗素影响的结果;王小波的所谓自由是作家的一种常态,且含有不自由的成分;王小波的作品虽好,但不能盲目拔高和神化。(每层2分) 小题3: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独立思考;要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每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 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镜头拉到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1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等迷人想法。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二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1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00多人次。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中国青基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律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节选自2007年09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1991年4月,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和民间助学团体。? 1.文章第一段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然后又列举了“乐助会”“灯塔”等助学团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2.文中说助学团体“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他们收获了哪些快乐?遭遇了哪些尴尬?请分点概括。 ? 3.新闻最后写到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
参考答案:1.①说明民间助学早已有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发展的必要;②说明民间助学在有些地方已蔚然成风;③提高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关注“民间助学”这一热门话题。(答出两点即可) 2.快乐:①组织逐渐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加;②受助范围和受助人数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③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 尴尬:①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②民间助学组织缺少合法身份;③有人对民间助学组织不理解。 3.①真实的展现出义工在支教活动所面对的尴尬局面,②乡村教师对支教义工所传授的教学理念并不理解,③乡村教师认为义工的支教让师生之间成了朋友关系,没了等级,④这说明我们国家在教育上还很不均衡,支教工作非常有意义,⑤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和全体人民都能大力支持义工的支教活动。(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书摘?林清玄 三位诗人全闭起眼睛,伸手去触摸空中的香气。 第四位诗人拿起了酒瓶,喝到一滴不剩。 其他三位诗人张开眼睛,吃惊地望着他。 第四位诗人说:“我太迟钝了,没有那样的境界,我看不见酒的芬芳,听不见香的歌唱,也感觉不到翅膀的拍动,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灵敏,把我提升到你们的境界。” 这是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嘲讽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 诗人确实不是平常人,他们是“超凡之人”,这使我想起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前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是客观世界作用感官的感性映象,没有生命融入里面。而后者则是禅悟后归于现象与本体合一的禅境意之中。一方面,我是我象。这种意象把山水融合在我的生命里面,又把我融合在山水里面,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另一方面,我是山而山也是我。 诗人与平常人相比,大约是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的见解体会与众不同;他们繁复、瑰丽、文明,繁复能使简单的变为多姿,瑰丽能使平淡的变成多彩,文明能使素朴的化成优雅。 由于诗人的巧夺天工、创造奇境,善者使平常的本质益为华丽,恶者驱紫夺朱,使人忘记了本质。 喝葡萄酒,使用的是舌头与鼻子,虚华的诗人却用了眼睛、耳朵和手,那最后一饮而尽的诗人,才是懂得喝酒的人呀! 因为,他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 不只喝一杯葡萄酒,实际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在青春少年时代,依恃着单纯的意志,有着天真而远大的理想,鼓琴当歌,有酒当醉,在爱情与友情里都能刺血立誓,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热情与勇气。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然后我们掉入红尘的大河,受到波浪的撞击、瀑布的捶打,或载沉载浮,或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我们知道:人生不是那么单纯!生活不是那么简易!情感不是那么清澈!我们穿着名牌的服饰,谈着不着边际的话题,与所有的人寒暄、擦身而过,再也没有什么热情了。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有一天,我们从漂流 的河中醒来,惊觉到小舟穿行于两岸,如果抬眼看岸,会发现风景在移动;如果回观身处的小船,会知觉小舟在移动。不论是舟行岸移,在生命的河流里,不动乃不可能;在岁月的漂泊中,岸上的人看船,或船上的人观岸,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做自己吧!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你管别人怎么想!你管别人怎么说!你只在乎自己的纯心,甚至连在乎也无。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我用眼睛看美丽的风景,我用耳朵听远方的鸟声,我用双手触摸清凉的河水,我用鼻子嗅芬芳的花草…… 小题1:“喝葡萄酒,使用的是舌头与鼻子,虚华的诗人却用了眼睛、耳朵 和手,那最后一饮而尽的诗人,才是懂得喝酒的人呀!”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 小题2:作者引用纪伯伦在《先驱》里的一则寓言,其用意是什么?(6分) 答:? ? ? 小题3:概括本文的主旨,并找出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6分) 答:? ? ? 小题4:结合青原惟信禅师说的话,请你谈一谈对人生三境界的理解。(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句话的含义是说,生活就像喝酒,要用舌头和鼻子体验,喝下去才能感到酒的美好,只是看看摸摸听听是不能 体味酒的美好的。告诉我们生活要活在当下,要亲自去体验,要动手去做,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小题1:作者引用纪伯伦在《先 驱》里的一则寓言,通过第四位诗人与三位诗人的对话,说明人要活在当下,活在美丽的当下,并以此嘲讽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暗点主旨,文章以此为开篇,引出下文青原惟信禅师的话。同时寓言的引用,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小题1:主旨:通过四位诗人的对话和对青原惟信禅师话的理解分 析,讽刺了那些沉醉于空想而不切实际的诗人,揭示出了人要活在 美丽的当下,要做回自己,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要 在乎自己的纯心,甚至可以放下自己的这个“在乎”。 手法:本文突出的手法是对比和引用。“第四位诗人”和“三位诗人”的对比,“诗人”与“平常人”的对比等,通过对比,揭示出人要活在当下,要回归自己的这一主旨。文章开篇引用纪伯伦的寓言,后又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话,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做了铺垫,同时也增添 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小题1: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在青春少年时代,很单纯,很天真,充满了热情与勇气,眼里的山水就是山水,看事物比较单纯。 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生活侵蚀着你,人生就不是那么单纯,生活不是那么简易,情感不是那么清澈,再也没有什 么热情了。看什么就怀疑什么了。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漂泊的红尘走过后,终于明白,人的感觉各自不同, 因此,做自己吧!回到直朴、真切、天然的自己,你管别人怎么看!你管别人怎么想!你管别人怎么说!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看山水就是山水。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本文考查的是材料的作用。文章选材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 小题1:概括主旨要根据文本一步步答来,通过什么,表达什么,揭示什么。手法要找突出的,文章表现很明显,做起来容易。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分析说明,但注意一定不要脱离文本。三种境界必须答全,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分析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姆斯特朗走了,但人类探索精神不会终结 《南方都市报》社论 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了,他就是登上月球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那个人。 他的去世把人们的记忆重新带到40多年前。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队友乘坐的“阿波罗”11号顺利登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因此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探月计划亦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宇宙探索行动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军备竞赛,“冷战”趋于白热化,登月计划系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而在“冷战”阴影之下,世界各地反战浪潮此起彼伏,美国国内拜金主义、科技繁荣、核武器的威胁带来的是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彼时,“垮掉的一代”代替了“迷惘的一代”,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注脚。 然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并不能遮蔽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探索价值,它不仅提升了当时美国国民的自信心,亦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了人们对人类共同体的认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40年后回忆以下诸多细节,仍然让人激动万分:阿姆斯特朗和队友在月球上存放一个容器和一块不锈钢饰板,上面写着“来自行星地球的人于公元1969年7月第一次在这里踏上月球,我们是代表全人类和平地来到这里”;两人在月球上停留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把一个纪念碑放在月球表面,以缅怀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及“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查菲、格里森和怀特;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观看此次月球着陆实况的观众多达5.28亿人;而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为了迎接宇航员的回归,苏联也主动关闭了同波段的广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不仅激励了美国,也激励了整个世界”(史蒂芬·迪克语)的壮举,除了在抽象的文明层次有着巨大意义外,在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上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诸多科学技术如集成电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继而在商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类历史上探索未知世界的诸多壮举,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书写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如此不难理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表达悲痛之后,称赞“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且是所有时代的英雄”。而显然,今天全世界瞩目的这位逝者,此时他不仅是美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今天我们看阿姆斯特朗们当年的壮举,那种向太空进发的精神,无疑符合了时代的激情。有必要重温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间充满了对抗,战争随时可能一触即发,美国国内弥漫着悲观情绪,那是一个传统文化价值式微,年轻人张扬个性,主张“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靠“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这样的句子作自我激励的年代,也是一个把守望当做职责并呼吁“救救孩子”的年代(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是美国,环顾世界各地,亦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充满了浪漫主义情结,年轻人敢于担当,充满抱负,甚至孵化出无数政治乌托邦理想。今天看来,其中不乏错误甚至是荒谬的经历,但背后那种充满想象和敢于实现的劲头,恰恰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 与当初代表人类高歌猛进不同的是,如今阿姆斯特朗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许是他“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阿姆斯特朗无法摆脱宇航员的光环,作为个人,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也是其终点,但作为人类共同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伴随生命的始终,这种激情不会也不应因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终结。(2012年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请简要谈谈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 现场答案 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有:①提升了当时美国过敏的自信心;②对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俩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知;④符合时代的浪漫精神,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年轻人缺乏理想,缺乏激情,安于现状,讲求务实,不敢担当,而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正激发了人们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新。作为人类共同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姆斯特朗的探索精神,将永远成为激励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本题解析:该答案从文中筛选整合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看似全面而准确,但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对题干中的“现实价值”未理解到位,“现实”不仅包括了当时的现实,更是指今天;二是对答“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题缺少深入的认识。这种题目讲究“出入”,“入”是指进入文本把握,“出”是指跳出文本,站在当时社会背景或今天的角度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空山鸟语 郭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闻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④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⑤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睛,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干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⑥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⑦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969牟9月于台南竹溪寺 【注】郭枫,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至台就读于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 (2)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答:(1)雨过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老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文中画线句“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的多重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位诗人,郭枫散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本文简要赏析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本文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①山雀们的欢鸣停止了;②鸟鸣驱走了聆听者心灵的阴霾。 (2)①(度过了童年生活的)烟雨凄迷的江南。②古典诗词中寂寥苍凉的意境。③漂泊孤岛者怀想的故园。(意对即可) 2.写鸟儿歌唱的音符,体现了作者倾听的长久和专注,表明了作者对鸟语的喜爱之情。 3.①用词准确、贴切,彰显丰富。如“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不同的形容词各尽物理之妙;如“缠缠绵绵.重重复复”,以叠词写鸟儿满蕴情意的吟唱等。 ②形象生动(或善用修辞)。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格,摹写乌鸣声,化无形为有形,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声音描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如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以视觉、触觉来写听觉,写出了山雀欢乐动人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如“兴奋地吵闹”,以拟人手法写出山雀们短促嘹亮稠密的群啼。 ③句式灵活。以短句为主而长短结合,以散句为主而骈散结合,参差错落而音韵和谐,匠心独运而发之自然,时有佳句生妙笔,如“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排比语句,长短结合,彰显灵动之美,情味无穷。(另答“含蓄蕴藉”“灵动飘逸”“音韵和谐”等,赏析合理均可) 4.①对生命中真挚爱情的赞美。 ②对自由、欢乐的生命状态的歌颂与追求;对人类自我禁锢的批判和悲慨。 ③对度过了童年的江南的怀念和作为孤岛漂泊者的家园之思。 ④亲近、回归自然的热望;对世俗喧嚣生活的厌倦。(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