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2017-08-22 13:27: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此处“楼房”、“月亮”用的是比喻(或象征)手法。“楼房”代表物质文明,“月亮”代表精神文明。意思是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意对即可) 3.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意对即可) 4.①忘去虚名浮力(或“淡去功名之心”) 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心灵的“安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 ①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 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 ②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着江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宋祖英的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雨中藏着万重山;五月你看江南的船,排排龙舟划上天”……江南的人亦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冷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典型的水乡音乐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 ③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成为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隽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侠骨柔情,高风亮节。清末的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明末的“秦淮八艳”也是有力的佐证。 ? ④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她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远的不说,就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人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的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意境,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秀慧与智巧的整合。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美人的风韵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使得男人多属苍白干瘦的君子,至多算个“女里女气”的奶油小生。这种认同是过于偏重江南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 也包括女人) 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水波荡漾的江南,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处处弥漫着灵秀的气息。江南的风物,姹紫嫣红,生动明秀;江南的情,柔肠百转,脉脉含羞;江南的人,刚柔相济,才如泉涌。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文章标题“水性江南”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横线的诗句,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谁?文章引用这些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江南的“水性”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请作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的‘多情’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这句话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2.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说明江南的水性也涵养出了具有坚韧性情的英雄人物。 3.①变幻无穷,风姿绰约,风情万种。②具有坚韧与顽强的性情。③很有灵气,涵盖秀慧与智巧。 4.具有柔情与细腻的人,更懂得珍藏感情,更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全面发展,就不该突出发展个性;主张发展个性,就是否定全面发展,把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这里,我们首先要对全面发展作一些分析。目前对于全面发展一般有两种提法: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是不是一回事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定展,即指个人心态(心理面貌)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心理面貌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教育和引导现实的有个性的人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承认学生的个体存在价值,对个性教育的种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提倡特色教育和专长教育,举办了不少特色班、专长班,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许多人把发展个性与发挥特长相提并论。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他表明个体在社会实战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而“特长”是根据个人的优势和爱好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且,个性培养的途径是极其广阔多样的,发挥特长仅属其中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舍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如果在开办特色班,使学生获得某些专长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充分自由的,那它对个性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如果仅仅是为办班而办班,忽视甚至剥夺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力,那么就可能阻碍和压制学生个性合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忽视学生个性在发展上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忽视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和内在的积极性,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只会产生一种新的负扭。罗素说得好:“富有才华的个人发展,需要有一个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强求一致的压力的童年时代。”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二者是有区别的。 B.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之内。 C.发展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对立的。 D.个性存在的价值在于从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实现最高目标。
| 小题2:“特长”与“个性”既有相象又有区别,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特长”不过是“个性”所包含的诸多要素的某个方面。 B.“特长”是一个人的“个性”在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C.“个性”的培养须突出地发挥“特长”才能成功。 D.“个性”是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特长”可把“个性”发挥到极致。
|
小题3: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学生的个性在其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B.外界压力是一种新的负担
C.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其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D.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其主动性和内在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回到原文第一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定展,即指个人心态(心理面貌)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心理面貌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可知,发展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曲解文意。
小题2: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而‘特长’是根据个人的优势和爱好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不是“个性”在诸多要素的某个方面的表现,偷换了概念;C项原文没有涉及培养“个性”才能成功的问题;D项原文没有说“特长”可把“个性”发挥到极致,无中生有。
小题3:原文最后一段“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只会产生一种新的负扭”,选项断章取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有一种重智商轻人格的偏见,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已经过时。其实,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进行的,需要有善于同他人协作的品德和能力,需要人们遵守规则,讲究信誉。
一个知名的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所见,但最后被录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说:……
专家的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一项事业的开拓,一项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据20%—30%,人格要素占70%—80%。由此,人们对德才兼备又有深一层的认识,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情商的提高。
所谓情商是一种稳定存在的情绪、品质和人格素质。它包括个人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个人了解自身感受、能够控制冲动和情绪波动、理智行事的能力;面对各种艰难考验时能保持乐观自信心态的能力。如果说智商测量的是你适宜从事什么工作,情商测量的则是你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可见,青年人在走向成才的奋斗中,既要开发智力,更要养成健康人格。智商如同飞鸟的双翅,情商有如翅上的羽毛,____________ 。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智商的人却没有获得成功,究其自身原因,多发生在人格的残缺和扭曲上。
小题1:应聘者对某题交白卷却被录用,这件事重在说明什么?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聪明的不做胜过愚蠢的做。
B.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C.人格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D.只要保守秘密就能获得成功。
小题2: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失去了双翅,羽毛也就无所依存,一无所用了
B.如果失去了羽毛,鸟儿也就空有双翅而毫无作为了
C.双翅与羽毛相辅相成,将飞鸟托上那蔚蓝的天空
D.正是有了羽毛,飞鸟才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
小题3:根据文章进行推断,下面全属于“情商”较高的一项是?(?)
A.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B.宽容大度,善解人意;遇事果决,遇变不惊。
C.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D.知识渊博,学富五年;行事果决,遇变不惊。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应聘者对某题交白卷却被录用,说明总经理喜欢员工对公司秘密守口如瓶,不管你是否已经离开。
小题1:羽毛是构成翅膀的必需品,只有有羽毛的翅膀才能飞翔。而道德就是翅膀上的羽毛,有德才能走得更远。
小题1:A多愁善感不属于。C一目十行等说明智商高。D知识渊博,学富五年属于智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文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7.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8.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答案:7.B? 8.C? 9.D
本题解析:7.B? B项与原文相对应的信息是:畅想“每一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没有当教员首先要当学员之意,仅仅是”B项的理解太绝对。
8.C 1986年,胡森对学习型社会的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而不是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原文介绍的是在这几方面的影响力,而选项C却把它理解成研究的角度。
9.D? A项“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是错误的,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有“是对当时教育……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的批判性回应”的叙述;B项“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理解错误,文章的叙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C项表述与文中“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的表述明显不一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