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2017-08-22 13:31: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破碎的美丽 乔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杆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我也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那么美丽。 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听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我不能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五段由四个“我喜欢……”的句式组成,前三个是分说,最后一个是总说,具体形象地展示了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充满感伤和苍凉的沧桑世事等。 B.敢于破碎的人,必须是个性突出的人,像林黛玉、像三毛、像凡高、像贝多芬,他们都是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灵魂,他们破碎的声音,一一构成了人生的绝唱。 C.第八段中说这种“破碎的美丽”是“悲哀而持久”的。因为悲哀,我们会随之流泪欢笑、叹息沉默;因为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夜月光那样始终是昏暗不明的。 D.最后一段中说“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作者巧借花心的绽放来比喻灵魂的破碎,妙用凄然的美丽来渲染感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久久地牵动读者的心绪。
| E. 本文语言清新、美丽、隽永、干练、缜密,充满了女性的灵气与聪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只要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奋斗过,那么我们就不必掩饰绚丽光景下的惨烈。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4分) 小题3:“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分) 小题4: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C 小题2:破碎的东西烙下了生命的影迹,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小题3:一个人只有在落魄时,才会把禁闭在内心深处的辛酸、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表露出来,才会最真实地展示出自己生活的本真状态。 小题4:两个方面:①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②只有破碎的灵魂才是最美丽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①写“破碎的东西”是为后文写“破碎的灵魂”作铺垫。写“破碎的灵魂”是写“破碎的东西”甚至是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只有破碎的心灵才最美丽的道理。
本题解析: 小题1:B 项,“必须是”绝对化;“他们都是”错,对人物个性的概括以偏概全。C 项,“因为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夜月光那样始终是昏暗不明的”错,应为“我们心中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像田野和草场一样广阔无边,像月光一样细密绵长”。 小题2:从“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那么美丽”中整合,用平实的文字写出。 小题3:这句话是比喻句,把喻体“灵魂破碎”“幽居已久的鸽子”“最真实的容颜”全部还原,即可得出答案。结合上句“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解说。 小题4:从“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这两个总括下文段可看出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这样写很明显,首先是作铺垫,因为一般的写作顺序是从物质到精神,并且由浅入深,构成递进,符合写作逻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莹莹的新绿,门口的桃树也打起了花蕾,爽目得很。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的生机;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坚硬,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那速度均匀而敏捷。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怒放的鲜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由于速度的原因,也让人体会不出它们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整个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彳戈,沉湎在春风里,几只、几十只地蹦跳在树枝上,错落起来,就像划出了一条五线谱,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几只小鸟吱吱地站在屋顶上,唧唧喳喳的,说话的速度也变得很快。 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于是哭天喊地,泛滥成灾——江河里的水是经常缺乏节制的东西。 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最多也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转意——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很圆满,但那凶猛的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 春天的速度。西安八校联考4月 14.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几个表现速度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15.作者说“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联系上下文说说“错误的轨道”的含义。(4分) 16.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17.“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14.陡然、突然、冒(3分)。 这些词语写出了鸟儿到来之快,表现了作者意外而惊叹的心情。(2分) 15.人们总是沉醉于春天的美丽和圆满(2分)却忽略了春天的速度,没有意识到时间飞逝(2分) 16.评分标准:1.概括列举内容。(1分)2.明确修辞手法。(1分)3.分析修辞手法运用(4分)(怎么用的?1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分;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2分。 17.①作者雪莱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冬去春来这一简单的自然规律中(1分)。既表达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1分),也激励人们在生命的困境中以乐观的姿态有信心地面对未来(2分,意思对即可)。 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春天的速度,告诉人们时间在飞快的流逝,从而警示人们不要沉醉于春天的美丽,更要注意春光的短暂,要珍惜时光,珍爱生命。因而作者说撇开理性,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14.找出三个词,每个1分(共3分)。 作用2分,每个要点各1分。 15.两个要点,每个2分,共4分。 16.评分标准:1.概括列举内容。(1分)2.明确修辞手法。(1分)3.分析修辞手法运用(4分)(怎么用的?1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分;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2分。 17.①含义1分,作用3分。 ②3分,意思对即可。要答出时光流逝而我们却容易忽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还以“布衣总统”相称,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 ?孙中山一看,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 ?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简单,常常是四菜一汤。他每天吃饭都是用平常碗筷。有一次,厨师在桌上摆上了一套锡制的餐具,中山先生说:“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 ?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待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肥鸡。 ?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道菜来。 ?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成鱼拿上来。 ?唐绍仪说:“我大吃惯了,一只肥烧鹅,我一顿就能吃完,我家虽说只有几个人,可每餐菜金就得10元啊!”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还有一天,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到总统府求见,到了用餐时间,孙中山无美味佳肴待客,照例摆上几碟普通小菜。搞得奢侈成性的伍廷芳无法下筷。拘于礼仪,又不好退席,只好勉强下咽。孙中山自己却吃得津津有味。 1、孙中山与张之洞的交往,表现了孙中山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段举例说说孙中山生活简朴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写孙中山两次招待客人的事例,请指出这是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表现了孙中山胸怀大志,不亢不卑,不畏权贵的品性。 ? (2)从张之洞前后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他惯于摆官架子,但最后还是善识人才,敬重人才。 2、文章从菜金、饮食规律、餐具等几方面来表现结合选文中的句子说明。 3、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中山身为大总统,生活依然简朴的高尚道德情操,批判了像唐伍一类人奢侈腐化的生活。正例和反例结合,既避免了例证的单一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来临? 何中华 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的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了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范式”、“话语”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之此在性的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化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式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衡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在学界倘若不能抵制那种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的陋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过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过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尽快推进中过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
E.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过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过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过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小题3: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1:B
小题1:①从晚清以来,中国哲学长期处于失语状态。②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过传统哲学的启示价值越来越明显。③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重建中国哲学作为文化认同的根基。④中国哲学的复兴将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
小题1:中国哲学的原创首先要解决元哲学的重建问题,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2分)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要着力解决的是“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2分)按照这种途径展开,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就能来临。
本题解析:
小题1:A属于张冠李戴,从下文可以看出,原创的中国哲学需要元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的中过哲学以及西方哲学都有着总体上的质的不同;D项似是而非,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第5段里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快推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小题1:原文第3段说,“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这里“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主要指提出问题,并不要求同时解决问题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