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2017-08-25 20:49: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罗斯金: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2)歌德: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3)当前不少媒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网络、报刊等都有一种低俗化倾向。不少文化人,他们仅仅将文化当作一种消遣娱乐。于是,人们在武侠、言情、八卦、野史、演义等低俗与搞笑中消磨了斗志,侵蚀了灵魂,从而解构了仅有的文化储存。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铭记文化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人变得浮躁,浅薄,庸俗如今,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穷得只有钱了”吗?细细想来,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冈山”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时尚的便趋之若鹜,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民族文化,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
诚然,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然而,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从先民歌唱的《诗经》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从太阴历的制订到“神六”遨游太空,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既然我们知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却为何要用“1314529”来表达感情?我们自古到至今就写着方块字,却为何要在文章中频频写出那与方块字极不协调的英文字母呢?
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铭记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不忘过去,引领未来因为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毕昇、陆游、成吉思汗、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便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法国服装博览会上,中国女子身着从秦朝到清朝的漂亮服饰,赢得了世界美誉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文化赞不绝口时,难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人类自从有了文化便拥有了灵魂铭记文化,让我们点亮了思想;铭记中华,让她辉映历史的长河;铭记中华文化,让她也似太阳般发出耀眼的光芒,去照亮人类灵魂的夜空!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由三个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新材料作文(亦称命意作文),形式上与201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接轨,理解时需综合理解三则材料,方算扣住题意。三则材料,谈到了一个共同的关系:文化土壤、修养、氛围等与人的思想关系。其中,第一则材料是名言,从正面列举文化修养的可行途径,具有形象性;第二则材料也是名人名言,以比喻形式,从正面阐述文化修养对思想的影响;两句名言从文化到思想,从形象到抽象,具有层进性。第三则材料是现象概述,从反面说明不良文化对人思想的冲击。
学生构思时,可从正面切入,谈先进文化对人思想的引领作用,也可联系现实,谈庸俗文化对人思想的消极影响。比如,近年来的穿越、演义、后宫、揭秘、探佚等各种打着文化幌子的影视剧,其对历史的曲解、误读,对人的思想健康是一种危害,长此以往,对我们民族的负面影响难以估计,我们需要为我们的下一代营造良好的思想修养的环境。写作此文,宜结合社会现状,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危害,寻找对策,显示一种思维的深度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北京工作的张明过年回山东老家时给父母买了智能手机,今年2月末,又为他们亲手绘制了一份7页的漫画形式的“微信使用说明书”。该说明书被网络曝光后,带着亲情的温度,走遍天南海北,引起广泛共鸣。有人说:“父母渐渐老了,时下很多流行的新词他们听不懂了,很多高科技产品他们也不会使用,他们在这个时代落伍了,年轻人的世界也似乎对他们关上了门。张明的做法令我十分感动!”有人说:“张明的行为告诉我们,孝老敬老绝不是古代‘割骨疗亲’的自虐式行为,也不是为父母洗一次脚那样的形式主义;不仅仅是常回家看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满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习作例文】
对父母多点爱心
重庆邮电大学的毕业生张明手绘9页说明书教父母使用微信,获赞“中国好儿子。26岁的张明买了两个智能手机送给父母,方便父母和他联系,但是春节的9天,他却始终没有教会父母使用微信软件,为了不让父母伤心,他手绘了9页的微信使用说明书,让父母按照说明书和他聊天。
听到这些,我忽然就哽咽了,我想起爸爸让我教他发短信,我教了两遍他没学会,我嫌他笨,不再教给他;我想起爸爸让我下载歌曲给他听,我没耐心,还说他竟赶时髦;我想起爸爸让我教他上QQ,我说没时间……
我的耐心都去哪了,我问自己。想到这些,我就想起小时候,妈妈手把手教我写字,为我做新衣服,一次次的辅导我写作文;我想起爸爸一遍遍的教我骑自行车,一次次的在冰天雪地里接送我上学。我又想起我的宝宝小时候,我手拉手教他走路,一点点教他说话,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原来我一直都很有耐心,只是这些耐心没有用在父母的身上,而是转移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忘记了父母也需要我们耐心的照顾,也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
家中姐妹三人,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都到了出嫁的年纪,都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家里也不再是以往热热闹闹的气氛,他们开始孤独和寂寞。有了新家庭的我们,忽略了父母已到了花甲之年,忽略了他们的白发,忽略了他们额头上多出的皱纹。
把父母当孩子,多分给他们一些耐心,多用心关爱他们的身体,也让曾经对我们心无巨细的父母享受到我们心无巨细的疼爱,他们会很幸福。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应先仔细阅读材料,明白材料所蕴含的意思。此则材料讲的是张明为孝敬父母所做的一种新颖行为,这实际上就是讲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构思时应抓住这一点发挥,努力在文章内容和文章布局上出新,在文章语言上富有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命题作文“误会”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顾: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误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就误会产生的原因而言,一般是缺乏相互理解,因此要消除误会,就要先做到准确理解对方,以避免误会;误会之后要善解人意,学会倾听、交流、宽容,用换位思考来化解误会。
  写记叙文,要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或片断组合,借助曲折的情节和多角度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写议论文则要围绕找误因、寻解法的思路来写,这样就可以透过误会的表象升华到本质认识。据此,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立意:①学会消除误会,跨越心灵障碍。②学会换位思考,倾听心灵之音。③化解心中的误会,我们需要一颗信任、宽容和理解的心。④学会享受误会,享受误会是一种豁达、宽容的人生境界。
  【佳作示例】
  (议论文类)误会
   误,错也;会,即理解。误会,就是错误的理解。纵是智者,也难免有“千虑一失”之时,更何况众人呢?误会之生,实属正常。
  误会已成,隔阂既生,那么怎样才能打破隔阂,化干戈为玉帛呢?
  默然不语,破口大骂,此皆误会之症。误会产生前后,人与人之心灵往往相隔甚远,心灵之音难以传达,故会大声争吵,或干脆充耳不闻,心灵的隔阂愈积愈厚,误会就会趁隙而入。此时须架一座宽容之桥,洞悉对方的心灵世界,学会换位思考,才不至于一叶障目,雾里观花,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误会多因琐事而生,加以冲动之火助长,便会产生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是故,纵使是心有灵犀的恋人之间也难免误会连连。此时所需之良药便是一轮松间明月,或一缕江上清风,来抚慰烦躁的心灵,消融心灵的隔膜。卧于理智之石旁,啜一口冷静之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园间花开花落。用冷静的甘露滋润排斥的心灵,浇灭冲动的火花,冲散误会的烟云;用理智的光辉驱散猜疑的阴霾,消融误会的冰封。惟有冷静与理智坐守心灵之门,误会便无可趁之机。
  如果说冷静与理智能阻挡误会的侵入,那么,开阔的胸襟则能使之永远地消逝于朗朗乾坤。旷达之人,不会苦苦地挽留夕阳的影子,亦不会久久地感伤春光的消逝,他们能包容你的无知、愚拙以及放肆。自然,他们自己也从不会让误会近身。纵观古今误解之辈,皆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之人。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个有点小性子之人,喜“咬文嚼字”,对无心之言妄加揣测,折磨自己原已不堪重负的心灵,不得不说她的命殒归天与她的小性子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误会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一剂毒药,于己之身心也是极为不利的。以小性子来忖度他人言语,只会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给人的心灵以无情的摧残。以旷达的心胸来旁观世间百态,误会便无处可生无处可藏。
  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灵世界,以冷静、理智之心压制心中冲动之火,误会之种子就无可萌发;以旷达之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误会之毒便可彻底清除。若是,心灵之泉即可永远清澈明净,人生之路自是永无误会之恨。
  【评点】文章思路清晰,论证缜密,语言精炼。结构上按照议论文典范的三段论式,即引论(是什么)――本论(为什么)――结论(怎么样)来构思全文,重点放在结论即如何化解误会上。结论部分又按照“分-总”的模式来行文,先从两个方面分说,结尾再加以总结,进而收束全文。论证上融形象说理与举例论证于一体,做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辩的有机统一。或骈或散潇洒自如的句式,或白或文清丽通脱的语句,更使文章显得古朴别致,摇曳多姿。
  (记叙文类)误会
  每年,总会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用一段忧郁的文字,祭奠第一场春雨。
  一年开始的时候,杨柳迫不及待地装点上翠绿,柳边的桃花开得绚烂。也许,飘摇的柳误会了这暗香的花,它本无意炫耀这夺目的色彩。一切都投映在这池水中,风吹动着影,漾起一池光彩。也许,跃起的雨误会了这墨绿的水,它本无意束缚它的自由。在一场场轻轻柔柔的细雨中,春天便日渐妩媚动人起来。也许,我们都误会了这雨,它本无意用这种湿漉漉的方式来演绎一段真诚与自我。
  穿过一段曲折的桥,坐在古老的亭里,看着这一切,在这怅然的春雨中变得那么单纯;感受着春风送来的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香气,以及夹杂着的雨滴的清新。
  伸出手,让雨滴从指尖滑落,与从这亭檐上落下的雨一起打散在干净的石子路上,这蜿蜒伸着的路面,反射出刺眼的光,似乎引着谁,去雨中游荡。
  我误会了自己。于是迈出了第一步,又退回,再迈进,踟躇着,雨很大,可毕竟是春天的雨,很是温柔。
  我依然徘徊着,徘徊着,池面上的水花,池边铁链上的水花,我手中的水花,招摇着,空白了我的大脑。
  其实,我一直都在误会着自己。
  零落的方向感,迷失的路,我以为我就是快乐的,以为我所有的就是我想要的。但所有人都说不是,我坚持着,尽管只有我一个人如此认为,直到最后我在雨雾中迷了路。
  我以为我想寻找的就是迷路的感觉,以为我一直在追求雾中失落的孤单,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可是,我渐渐知道,我误会了自己:我一直把自己放在暮色四合的消沉里,忘了原来我也可以;当上了锁的信心被灰尘晕上岁月的陈旧,才发现太多的该给自己的,依旧藏得那么隐蔽。
  但我依然顽固着,所以我依然迷失着,依然徘徊着,依然让大脑杂乱地空白着。
  我知道这雨不会坠满一个春,它总会停。等到雨停,雾散了,我便能找到回去的路,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眷恋着这清新的空气,诱人的桃花,飘拂的柳条,还有那一池温柔的春水。
  一场雨冲掉一切的误会,春天来了。
  当柳叶茂密,当桃花更香,当鱼儿在一池春光里畅游,当我在这雨后的暖阳里享受这份清新,加快自己归去的脚步时,我终于明白:过去于我,只不过是一场小小的误会……
  【评点】这是一篇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新颖的立意:“我”误会了自己!文章在构思上也极显匠心,先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自然之景中的诸多误会,引发出“我”对自己的误会。然后揭示出“我”对自己误会的具体表现,即没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这样行文,既张弛有度又合情合理。文章语句富于表现力,意蕴深厚,如“晕”字的活用,如“找到回去的路”“归去”等语句,都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记叙文类)误会
  青春的舞台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却又常常误会自己只是个无关痛痒的观众。
  ――题记
  雾霓
  什么时候才开始说话的呢?应该是最近吧?我总觉得一开口就会有一种陌生感袭来,因此总是害怕得闭上刚刚想要张开的嘴唇。所谓青春,我也只是一直在看别人的表演而已。可是也有例外的,结施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想该指出的是,她是唯一一个,一个我对她不吝言谈的人。虽然我不过是她众多朋友中的一个,可我的笑,从来只向她表露。她是唯一的那一个,我只能相信她。
  前不久编了座位,邻座的女生愣愣地看着我,然后才结结巴巴地问了一句:“那个……这位同学,请问……你……是什么时候……转到我们班上的?”――这不奇怪,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结施冲过来拍着桌子冲那个我现在还不知道名字的邻桌吼道:“什么什么时候转来的?她一直都是我们班的!都半年了你连同学都不认识你怎么回事啊?她叫雾霓,雾霓!记住了?”看见邻桌像化石一样坚硬地点了点头后,结施才转向我,变脸一样换上微笑:“我是结施,以后就坐在你后面,请多指教啦!”不得不提,她声音很大。我有点不知所措,只说:“呃,哦。”那应该不算说吧。
  结施
  那绝对是个奇怪的人,绝对!一定!百分之百!编位后第一天她答我的那声“呃,哦”,绝对是分班之后她说的第一句话。而且到现在为止,她好像只对我说话?她是不是一直都是一个人呢?不会寂寞吧?大概是缺乏自信吧?我对我的死党兼军师同时还相当于姐姐的梨纱商议着我所谓的“雾霓拯救计划”后,梨纱以一种“你再胡闹我可不会收拾你的烂摊子”的表情瞪着我。什么啊,每次都那样,可哪次不是她依着我?我喜滋滋地想象着雾霓性情转变后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谈笑的“风景”,假装听不见梨纱的第N次哀叹。
  雾霓
  这种字迹太明显了!是人都知道结施是唯一能写出这种东倒西歪的字体的人。为什么?我们不是朋友吗?我看着这个粉色的被周围的人称作“情书”的信封,感到结施给了我一切:戏弄、猜疑、轻视……难道朋友就该是愚弄的对象吗?
  “雾霓,我昨天看了一部叫《情书》的电影哦,你听说过吗?很感人的,尤其是那里面同名的歌曲,好浪漫!”结施带着每天都一样的笑容跑过来说。那个笑容好像没有昨天可爱了,声音大得比昨天的更让人心烦。我只回答:“戏?好假。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不带一点感情,无所谓高兴不高兴,也无所谓生气或者无奈,只是像读科普论文一样,机械地发出声音。我就在她眼前将那个东西丢进垃圾桶。而结施的眼睛里,我找不到伤心,那大概只是一种,玩具坏掉了的无所谓。我不知道她有没有打算解释,我也不想听解释。
  我想我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结施。
  梨纱
  结施哭了。
  这不是她第一次哭,却是在她父母离异之后哭得最伤心的一次。“雾霓不理我了,她不理我了……”这时的结施,就像一个在森林里迷了路的小孩,除了害怕和伤心,什么也没有了。结施是个善良的孩子,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害怕被抛弃,因此才希望她的朋友们不要孤单,希望朋友们也能快乐。
  雾霓,你真的什么也不留下地走了吗?为什么那么快就转学了?结施需要的不只是我啊!虽然你不需要解释,但我还是要告诉你:结施看你不愿多说话,心想你大概是因为自卑,于是她就以一个男同学的名义写了一封情书给你,想让你知道你也有很多闪光点,希望你从此成为一个开朗、快乐的女孩,只是粗心的她没有想到你会误会而已。
  仅此而已。只是,不晓真情的你,还会回来吗?
  在北方的一所学校的音乐晚会上,有人弹奏了一首感人的钢琴曲,叫《情书》。只是,梨纱不知道;结施,也不知道。
  你好吗?
  我很好。
  我希望你也很好。
  谢谢。
  再见。
  【评点】这篇习作,在考场上或许不能得高分,但若从纯正的文学创作角度来讲,却又不失为一篇佳作。文章结构上采用片断体的形式,以人物的转换来行文,显得新奇独特。感情真挚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叙写了学生青春时代那种特有的真实生活与淡淡情愫。人物形象鲜明,颇具立体感。结尾简洁而又似懂非懂的语句,又予人以无穷的感慨和极大的想象空间。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清点”一般指对物品的清理,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
     ②这个话题涵盖的生活面很宽泛,但个人的思想感受应与上述提示性材料内容一致;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智慧。”周国平也说过:“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美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