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杨振宁1971年第一次回到祖国的时候就要求见一见他的老同学邓稼先,因为邓稼先是在美国和杨振宁一起拿博士学位的,杨振宁留在美国,而邓稼先回来了。见了面以后杨就问邓,你是不是给我说一说,中国搞核武器有没有外国人帮助?
这个问题问得很自然,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搞核武器一些主要人员都是欧洲的移民,苏联发展核武器也有很多西方科学家帮忙。邓稼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科学家,他说:“我知道没有,但是让我再去调查一下。”过了一个多星期,杨振宁从北京到上海,在上海大厦吃饭的时候传进来一张条子,在这张条子上邓稼先写着:我已经做过调查,确实是中国自力更生的结果。杨振宁看了这张条子以后,感动得流泪了。
以“从杨振宁流泪说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要思考材料中的这些问题:杨振宁第一次回到祖国,为什么急切地要知道中国搞核武器有没有外国人帮助?杨振宁的流泪说明了他怎样的情感?杨振宁的流泪与他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联系?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会给你作文的思路:一位成功者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情感在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中会有怎样的作用?
作文题目是“从杨振宁流泪说起”,要注意题目中的“说起”,也就是说“杨振宁的流泪”只是你作文的导入或由头,如果单纯地写“杨振宁流泪”,那么就难以切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他的微博中写道:中国人总是把“乖” 、“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而且以后这样盲从的人如何进入社会。讲理的孩子因为觉得你有理而“听话”,而不是畏惧你而“听话”。那不就是更好吗?
你对李开复的上述言论有何看法或感想?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思考,请不要盲从
有一种列队毛毛虫,只管跟从前面的虫子爬,当诱使它们绕圈时,整个毛毛虫队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就跟着他前面的虫子爬啊爬,周而复始,最后精疲力竭。不难看出,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从而进入了循环的怪圈。
所以我说:思考,请不要盲从!
人类区别于动物、植物的地方在于:人类更富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诩为高等生物,自然不能像毛毛虫那样愚笨,因为我们能够理性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如果人人列队循环,那么世界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呢?首先要思考,而是不要盲从。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不能够不思考,因为我们是理性的,我们需要思考。思考能够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将人比成机车,思考就是操纵它方向、速率的驾驶员,没有思考,这辆机车将横冲直撞,陷入泥沼,冲出轨道,弄得伤痕累累。《论语》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也是从千年前向我们诉说思考的重要吗?让我们学会思考,作出判断。
盲从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盲从使我们迷失,丧失独立;而不盲从却叫我们受益匪浅。比如说,中国刚成立之际,盲目学习苏联的改革方法,却落得更加落后,从此,中国便开始走独立探索的道路,尽管有弯路,现在却有所成就;日本也曾经盲目跟从美国攻打伊拉克,搞反华等,而今当日本努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时,确遭到美国百般阻挠,难以摆脱其控制;更典型的是苏联对斯大林,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都是盲目跟从的表现,前者造成了后其思想的混乱,后者则引发了文化大革命……诸如此类,俯拾皆是。而五柳先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造就一段佳话;罗斯福不盲从以前错误的政策,开辟新政,走出经济危机;鲁迅先生不盲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盲从,盲从使我们深受其害。因为盲从是缺乏理智的表现,而我们,更需要理智。我们不能盲从!我们不盲从!
故,思考与不盲从是不可分的。思考了,我们才能理性选择,避免盲从。而今社会上盲目追星,盲目从众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会思考会选择的理智的现代中学生。
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呼,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思考,不盲从!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中心是“听话”和“讲理”的关系,写作时围绕这一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行文即可,注意材料的后面: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而且以后这样盲从的人如何进入社会。讲理的孩子因为觉得你有理而“听话”,而不是畏惧你而“听话”。那不就是更好吗?作文的重心应该放在“听话“的后果上,抓住这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请以“糊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里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这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科学奇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哈姆莱特也许是想说,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2006年6月19日,霍金来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并作了《宇宙的起源》的演讲。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肉体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果壳”的限制与束缚。但是,人类毕竟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他们会在“果壳”中开拓出“无限空间”。
请以“果壳中的无限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形象是一个人的名片。据称,毕业前夕不少求职的大学生争相去整容,力求以美好的外在形象给自己加分。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别人嘲笑自己的形象丑陋而丧心病狂杀死4名同学,超女王贝2010年11月在武汉一家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时意外死亡。……看来,每个人都十分在乎自己的形象。不仅个人,社会组织也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媒体常披露,一些地方政府,因大搞形象工程而为人们所诟病。看来形象不仅限于个人。然而,形象仅仅指外貌吗?
请以“形象”为题写一篇作文。选准立意,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