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1:39: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C、“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D、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2、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大意相同即可。(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
 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③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
3、大意相同即可。
 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
 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
 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他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破译汉族人体质密码
李鹏
汉族人长得究竟是什么模样?汉族人究竟有什么体质特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个千古疑问。如今,“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天津师范大学牵头,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该项目历时4年,调查测量了30000余名“典型”汉族人,完成了“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调查显示,在人的“长相”中有些细节真的是“南北有别”“长幼不同”。
2009年,天津师大与内蒙古师大、辽宁医学院联合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人体质调查。
马丁尺、弯角规、直角规……在郑连斌教授的工作室里,这些测量工具在近4年里,从约25000个汉族人身上每人量取了86项指标。如果对这些数据分省进行统计,甚至可以画出各省汉族人的“标准脸”。不仅如此,郑连斌和他的课题组还通过对近一万人25项遗传指标的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细微的不同。
研究发现,各个民族体质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会有各自的体质特征变化规律。“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通过最基础数据测量,为汉族人建立了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
为了尽量保证数据的“典型”性,课题组刻意避开北京、上海、天津这样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而是以方言特征作大致分类,到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在当地世居三代、身体健康的汉族成年人分年龄组进行测量、调查。
今年2月,该成果发表在我国权威科学期刊《科学通报》第4期上,通过该项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国南方汉族人在体质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一些有趣变化。研究显示,汉族人“双眼皮”率高,鼻翼突度中等,发黑、眼褐、肤黄、头圆,多为中腿型。相对来说,北方人鼻根较高、面部扁平、颧骨高、嘴更小。南方人鼻翼宽、面部立体、嘴也大。而在身材上,北方人皮脂更厚、“又高又胖”,但南方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的线性度也更明显些。
如今,“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即将建成,南北差距、生长变化等人与人之间许多细微差异初见端倪。这些数据对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美容、服装等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咏兰副教授表示,人的头发厚薄、头侧皮下脂肪厚度对头宽值有一定影响。到了老年,由于头发明显稀疏,头侧皮下脂肪减少,所以头会变得狭长些,额头会变低,头围值也随之下降。
研究发现,面宽值的减小,与颧弓处软组织厚度下降有一定关系。其次,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会变厚,从而使面部拉长。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南方汉族人的五官也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李咏兰解释说,上了年纪后,南方汉族人两眼内角之间的距离会变小,即两眼距离更近了。测量数值显示,60岁以上组男性的两眼内角间距离比20-39岁组减少了1.0mm,而女性的这一数值则减少了0.6mm。这是因为,黄种人的眼内角处有一个小小的皮褶,叫作“蒙古褶”,蒙古褶的出现率会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从而导致眼距缩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人鼻子的宽度则会增加,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关。
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例如,男性下嘴唇厚度近似值从20-39岁组的9.1mm,减小到60岁以上组的7.6 mm;女性下嘴唇厚度近似值从20-39岁组的9.4mm,减小到60岁以上组的7.3 mm。其原因在于,上了年纪后,嘴唇会往口腔里缩,所以一些老年人的上嘴唇特别薄。由于老年人的嘴唇变薄,鼻和口之间的距离会增大,人中就变长了。
“另外,我们根据对南方汉族人的研究也证实,成年人的耳朵会越来越长,宽度也会增加。例如,60岁以上组男性耳朵长度为67.1mm,与20-39岁组相比增加了5.1mm;宽度为32.1mm,增加了1.6mm。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郑连斌说,长期以来,在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即年龄越大耳朵越长,这次从学术角度得到了印证。
年龄增长,我们的耳朵为何会越来越长呢?郑连斌表示,其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成年后人耳还在继续缓慢生长,二是耳的皮肤下垂造成的。但究竟是哪种原因,还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选自《科技生活》2013年3月25日第11期 文章有删节)
小题1:统观全文,请分点概括“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破译了汉族人哪些“体质密码”?(4分)
小题2:科研报告的价值取决于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与报告本身的严密性,请结合文章,从这两方面各举一例分析本文如何体现其科研价值。(5分)
小题3: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中国汉族人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建成后,这些数据将有哪些实用价值。(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在人的“长相”中有些细节“南北有别”“长幼不同”。②汉族人“双眼皮”率高,鼻翼突度中等,发黑、眼褐、肤黄、头圆,多为中腿型。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④南方汉族人的五官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评分细则:每点1分,总共4分。若①答为“北方人鼻根较高、面部扁平、颧骨高、嘴更小。南方人鼻翼宽、面部立体、嘴也大。而在身材上,北方人皮脂更厚、“又高又胖”,但南方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发育都比较好,身体的线性度也更明显些。”不符合题干中“概括”要求,不给分;④答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 成年人的耳朵会越来越长,宽度也会增加”,两点答满给1分,若既答了两点,又答了④,该点层次混乱,不给分。)
小题2:(1)研究过程中,采用调查、测量的方法获取研究资料。①调查样本数量大。调查对象数量多,分布广,包括30000余名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中,在当地世居三代、身体健康的 “典型”汉族人。②调查对象典型。课题组刻意避开人口流动大的大城市,以方言特征作大致分类的各省中小城市和农村中选择调查对象,保证数据的“典型”性;并分省份、年龄组、86项指标及25项遗传指标进行测量、调查,分类合理。③数据测量准确。运用马丁尺、弯角规、直角规等测量工具进行数据测量。
(2)报告中,数据使用精确,材料紧扣观点,语言表达严密。①数据使用精确。如在显示“南方汉族五官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时,数据引用精确到0.1mm。②材料紧扣观点。如在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女性的嘴唇厚度会明显变薄”观点后,作者进而引用了大量数据进行说明,再就原因进行分析。有理有据。③语言表达严密。如“大约25000个汉族人”“近1万人”中运用了“大约”“近”等副词。(评分细则:分析涉及研究过程及报告本身两方面得1分,每个角度任选一点分析即可,每点2分,其中特点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小题3:①在科学研究中有实用价值。(观点1分)通过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记录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汉族人的体质信息, (结合文章分析1分)为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提供数据依据。(结论1分)②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价值。(观点1分)通过对汉族人在不同年龄段的长相研究,及不同人群的体型特点的研究,(结合文章分析1分)可为美容美发业、服装设计业提供借鉴,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不同人群的美容美发方案及服装。(结论1分)(评分细则:每个角度3分,第②点的分析也可单独从美容美发业或服装行业进行探究。分析过程必须扣住文章中的研究角度或成果才作为有效分析。)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有不少研究成果的引用,解题时抓住“研究发现”、“研究显示”等关键字眼,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中“科研报告的价值取决于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与报告本身的严密性”是提示信息,意味着该题应从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即调查对象的典型性及代表性,数据测量的准确性)以及报告中数据使用的精确性,材料与观点的对应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题3:题干中“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是提示信息,意味着该探究题应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合理见解。其中,文中“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这些数据对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美容、服装等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是该题的一个突破口。题干中的“哪些方面”,提示考生应先进行归纳概括,再进行探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乏营养。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跳舞突然停止,探戈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的突然中断。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当一个上前打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听到的话。身材较矮的那个以前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若不是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般的汉子打倒在地,他准能达到目的。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的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但是,我严词责骂道:
“滚出去!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时刻不久就结束了。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胜利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呐。”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沉重的大理石桌面、铁椅子,我都举不起来。没有花瓶,连一根别人忘记带走的不值钱的手杖都没有。
“咱们谈谈。”那人说。
我明白,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我还想到,他大概像面对一只小鹿的美洲豹,在吞下我之前要打量我一番。我知道,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我回手也推他一下,但是动不了他一丝一毫。他简直是一堵石墙。
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
“您是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吗?”他问。
“是的。”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我太不幸了!我现在就在自己衷心钦佩的诗人面前,而当面骂我坏蛋的竟是他!”
他两手抱着头,悲痛地说:“我是个坏蛋,跟我打架的那个人是可卡因贩子。我们是世上最卑贱的人。可是,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我的未婚妻所给予的爱。巴勃罗,您看看她,您看看她的相片。我一定要告诉她,您亲手拿过这张相片。这事儿准会使她高兴。”
他把那张笑吟吟的少女的相片递给我。
“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们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他没头没脑地朗诵起来:“一个像我一样悲伤的孩子,跪着从你眼睛深处看着我们……”这时候,门给撞开了。那是我的朋友们带着武装的援军回来了。我看见一张张惊讶的脸挤在门口。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那人独自留下,连姿态都没变,继续朗诵道:“为了将要在她血管里燃烧的生命,我这双手不得不杀人。”
他被诗打败了。
【注】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岁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20岁发表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智利乃至世界诗坛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却以浓烈的感情和丰富的形象,表现了诗歌对野蛮的胜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B.“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从中不难发现“我”的懦弱无助。
C.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生动地描绘出这两个蛮汉斗争时的荒唐可笑。
D.“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

E.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张弛有度,酒馆中的局面出现紧张——缓和——再次紧张——最后缓和的变化,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被诗打败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小题4:为什么拳击手竟会“被诗打败了” ?试从人物与主旨两方面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文章对诗人生活处境的描写,特别是对诗人体重的强调,是对诗人当时备受轻视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②这与后文写他的诗竟能唤醒人的纯真情感和良知,洗礼人的灵魂形成对比,突出主旨。(4分。一点2分)
小题3:文章采用细节描写,反映出人物心理逐步变化的过程:“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反映出其内心已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低下头”,由“扬”到“低”显示他内心开始由傲慢转为羞愧;“他两手抱着头”说明他内心充满了反省与自责。文章由此写出其被诗打败的全过程。(细节2分,解说2分)
小题4:
示例:
①拳击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可悲的人,为了生存,被社会现实逼迫的他不得不作恶,然而他还未完全麻木,他还能够从诗歌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是诗歌让他获得了爱情,也是诗歌唤醒了他内心存留的良知,更是诗歌使他对诗人存留有纯朴的敬畏之情,使得诗人不战而胜。(4分)
②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尽管人性复杂多变,但每一个的内心都有光明的一面,内心的善良一旦被激活、唤醒,将会给人带来新生。(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错在“懦弱”,文中并无此意;D.“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属无中生有。
小题2: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本题侧重其内容作用,即起到烘托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题。本题应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神态、表情、动作等细节刻画的内容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题4: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小题。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辩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1.作者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参考答案:1.B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儿子的旋律
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①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②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③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小题1: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主要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刻画出父子二人的性格。
B.“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一句,说明在儿子眼中父亲不仅年龄老了,而且思想观念也守旧僵化,需要热血和忠诚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C.小说对话很少,作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刻画让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D.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最终看到了青年一代对老一代的理解。

小题3:“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8分)
答: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第④处:?
小题4:小说整个故事情节是以“父亲被免职”为核心展开的,但文中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请你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父亲被免职的主要原因。(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