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2:14: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这首小诗里,诗人一扫传统的悲秋之气,唱出了一曲高昂激越的秋的赞歌。其实这首诗包含的思想感情,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首小诗的感想,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抓好侧面与角度:所谓“侧面”,即构成事件或问题的方面。本材料所叙事件涉及的方面有:1.网站,2.金庸们,3.步非烟,4.社会舆论。“选择一个侧面”,并非任意选择,而是要选择最主要最关键的一面。在此材料所叙事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一面显然是步非烟,因为网络只是其“发飙”的平台,金庸们被其涉及,社会舆论为其引发。谈论网络时代,评价金庸成就,感叹人言可畏或仁智各见,都属离题。
而步非烟在此事件中最主要最关键之点何在?就是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也就是步非烟的“狂”,此乃关键之关键。注意:步非烟的“狂”,又表现为三点:狂的勇气,狂的目标,狂的语言。我们可以笼统地拿“狂”来谈,也可以在这三点之中任选一点作为切入的角度来写。
本次作文立意
  (一)可以从肯定“步非烟”的“狂”的角度立意,如写:
  1.不“狂”枉少年? 2.狂者进取?
  3.狂者可嘉? 4.化“狂妄”为动力
  (二)可以从肯定“步非烟”有挑战权威的勇气的角度立意,如写:
  1.权威不是神,勇者可超越? 2.要敢于挑战权威?
  3.要有超越权威的勇气? 4.勇气是前进的动力?
  5.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 6.初生牛犊不畏虎
  (三)可以从肯定“不非烟”的奋斗目标的角度立意,如写:
  1.确立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2.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力量
  3.以伟大的目标激发人生的潜能(此为最佳)
  (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从否定“步非烟”的“狂”,或否定其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这种做法和说法的角度立意,如写:
  1.志远不必轻狂? 2.为人须谦逊?
  3.切戒浮躁,远离轻狂? 4.口出狂言,不如以实绩说话
  5.狂在精神,不在语言? 6.浮躁出轻狂,人生当戒之
  (五)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立意的,如写:
  1.自信要以实力为基础?
  2.进取何须出狂言
  3.说到做到才是真英雄
  谈“超越”,谈“创新”,都并不太好。因为不是材料的主要意义,甚至还不是材料中的事实。
  审题不准就会导致立意偏差,如:世界需要创新,生活需要革新,创新才有进步,敢为天下先,创新才能发展,勇于创新,胆识过人,超越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面对网络时代,找准位置展现自我,等等。
  如果肯定“步非烟”超越权威的勇气,就不要以“蚍蜉”为喻。“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调张籍》诗。蚂蚁想摇动大树,十分可笑。后以成语“蚍蜉撼树”比喻自不量力,感情色彩很鲜明。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如下标题或说法都不妥当:蚍蜉撼大树,勇气真可嘉;蚍蜉撼大树,贵在不自量,等等。
点评:就本次作文来看,有利于学生展开自自己的思维,关注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观念和认识,展示自己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最终能够引导学生从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转化到能够总结生活经验,指导生活未来,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既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为命题作文。“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个偏正短语,“永远也不会”为状语,具体修饰和限制谓语动词“忘记”。“永远也不会”所表达出的意韵应该是:刻骨铭心。
本题的写作,应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立意。本命题的立意,取决于“忘记”的具体内容。从本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前者是表达的一种亲情,后者要传承的是童年的烙印,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从题目前的提示语来看,“忘记”的内容,可以是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等。具体写作时,又许将它们具体化,比如是哪件具体的事,是这件具体事的整个过程,还是起因,还是经过等。同时要考虑,这些事、人、物、地给了你哪些启示或影响,以写出文章深刻的立意来。
二是要处理好文章的写作的重点。“忘记”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关键,因为它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立意与主题。而“永远也不会”则是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要写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原因。如是记叙文,因在具体的记叙中表现出来,将其蕴含在事件中。如写作议论文,就要具体揭示其原因。
点评:要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做好“二审”。一是要审文体。已规定文体的,按规定文体写作;两种文体均可的,选择自己擅长的、准备最充分的。近两年高考命题作文大多要求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考生就要根据平时作文得分情况考虑哪一种文体自己最拿手。有些题目,虽未规定文体,但仔细分析,往往有“最佳文体”。二是要审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弄懂题目的含义。含义弄懂了,立意就有了方向性,有了基础。首先要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第三是分析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第四是挖掘其言外之意。立意方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一要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杜绝不健康的庸俗的观点,特别是那腐朽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观点。二要立意力求深刻新颖,同时,要处理好时代特征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新求活而失之偏颇。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全国第一位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博士生张宗友上南京大学时,觉得“自己已经23岁了,再要资助是很丢脸的事”,他把社会捐助款一部分转给家乡,一部分留给系里,还有一部分寄给西藏林芝地区一名家贫的小学生。每月240元的津贴只够吃饭,他就以课余当家教,当计算机房管理员,批阅自考试卷等方式勤工俭学。3年下来,他不仅拿到了学位,而且还资助了上高中的妹妹。他留校任教时带的72名学生中普遍形成一种自立自强的观念,贫困生无一失学,就连一些家境较好的同学也在打工,主要是希望得到锻炼。
请你以“贫困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人穷志不穷,扶贫先扶志。青年时期吃必要的苦未必是件坏事。在接受捐助、申请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途径面前,贫困生选择哪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锻炼成长?本题若写议论文,应讲出一番道理。需要例证,但不能仅仅举例,还要有层进式的分析;若写记叙文,应选取典型人物、事件,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思考,有许多感慨,请就你的体会和认识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