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5 22:25: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小题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2分)
A.父亲是一位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小题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4分)
小题4: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
小题3:要点: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揭示心态,突出主题
小题4: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作者读者遗憾的是无人能理解无价的父爱;拍卖师的遗憾是竞拍者不能在传递父爱的同时获取无价的财富;竞拍者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买下那幅肖像画,从而失去了获得老人全部珍品的机会;父亲的遗憾是人们看重的是金钱财富,忽视的是一个父亲的爱子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这就要求考生了解后文的情节内容——父亲对儿子无价的爱,除去血缘关系外,还有老人对儿子的的欣赏,对儿子的才能感到欣慰和自豪。故选C。
小题2:解答本题,首先阅读有关的片断,了解对父亲的一系列细节描写,体味这些细节所表现的老人的心理,结合主题,结合文章结构,组织答案。
小题3: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用意比较明显。因为在我们平常鉴赏小说时,场景 描写无非是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主题。有这样的鉴赏基础,解答本题易如反掌。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海蒂姑姑来访?(美)马里恩·艾什
我和妻子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到来,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说。事实上,那顶帽子与她那闪闪发亮的蓝眼睛更相配。海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因此,没过多久,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称她为“海蒂姑姑”了。
当我们带她去教堂的时候,她很震惊。因为管风琴静静地立在那儿,没有人演奏,而由留声机为大家播放赞美诗。“梅布尔·肖说她的关节炎发作了,不能演奏了。”我解释道。“她甚至连来都不来了。”我妻子补充道。“啊,我喜欢演奏管风琴,”海蒂姑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为大家演奏。”
人们兴奋极了,但只有一小会儿——海蒂姑姑演奏得糟极了,调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比没人演奏还要糟不知多少倍。
海蒂姑姑为我们演奏了两个星期之后,牧师亲自去找梅布尔了。他告诉她,大家需要她,大家恳求她再回来演奏管风琴。“好吧,”梅布尔说,“如果你们真希望我回去的话,那我就回去吧。”星期天,梅布尔又在教堂演奏管风琴了。海蒂姑姑似乎一点儿也不失望。事实上,当大家陶醉在梅布尔的音乐声中时,海蒂姑姑的蓝眼睛也熠熠生辉。
又一个星期天,教堂里没有出板报。牧师向大家道歉。原来,负责抄写的琼斯夫人说她没有时间再做这件事了。琼斯夫人虽然这么说,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教堂没有钱支付给她。“如果有人愿意捐出一两个小时来抄写的话,”牧师说,“我们会非常感激的。”
海蒂姑姑站了起来,“我愿意做这件事。”她说。“太好了!”牧师高兴地叫道。但当时后排就有人叫道:“哦,不!”
后来的事实证明,可怜的海蒂姑姑的抄写能力和她的演奏能力一样差。她抄写的板报错字连篇,简直让人没法读。后来,牧师悄悄地告诉我们有许多人去找了琼斯夫人,恳求她继续担任抄写的任务,而琼斯夫人最后也终于同意了。
其后,海蒂姑姑又自告奋勇地接受了管理人的工作,因为教堂没有钱请一名全职打扫教堂卫生的管理人。人们都认为这一次不会有问题了,因为谁不会扫地和擦桌子呢?但我们的海蒂姑姑就不会。她扫地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灰尘漫天飞舞。她给地板打的蜡,厚得让人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没过多久,路易丝·威尔森和玛格丽特·布朗就自愿代替了她。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都惊呆了。众所周知,这两位女士不讲话已经一年了。
那年夏天,海蒂姑姑想施于援手的所有事情,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我们都开始喜欢你的海蒂姑姑了。”一位夫人对我说。这虽然不容易,但人人都承认他们之所以喜欢海蒂姑姑是因为她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愿意到哪里去。当然,如果她做每件事都能够胜任的话,事情就更完美了。但不管怎样,她是一个能让人受到鼓舞的人,她让不去教堂的人又继续去教堂了。
在海蒂姑姑最后一次和我们去教堂的那个星期天早上,她说:“我要给大家一个惊喜。”教堂里坐满了人,有每周都来的,还有许多新朋友。海蒂姑姑走到讲坛前面,面对听众。“你们的教堂真美丽,”她说,“这里的人也都很善良。我会记住你们每个人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演奏一曲‘在花园里’。我很喜欢这首曲子,因为它让我们大家离得更近。”
我从来不知道大家会这么专注,但我害怕有人叫海蒂姑姑离开管风琴,因为她的演奏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大家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等待着。我不禁想起,这种在最近这些艰苦的岁月里已经很鲜见的忍耐力又回到我们这块土地上和我们这些人的心灵中了。我们全都安静地坐着,好像刚刚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我们的干旱之危似的。
海蒂姑姑走到管风琴前坐下来。她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们。我没有听到一个紧张的变了调的音符,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我们上空,就像天使在唱歌,熟悉的音乐让我陶醉。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将这首曲子演奏得如此优美。海蒂姑姑怎么又会演奏管风琴了?她以前难道是装出来的吗?她故意弄糟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吗?关于这一点,海蒂姑姑从来没有说过。
当她演奏完的时候,人们都鼓起掌来,牧师走到讲坛上,“我们曾经期望出现奇迹,”他说,“现在,奇迹果然出现了。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5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对小镇糟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海蒂姑姑”这位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文章的最后牧师说道:“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请结合全文,分析“奇迹”的具体内容。(
小题4:文中画线句:“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是否矛盾?为什么?请加以探究。(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使故事产生波澜,激发读者的兴趣。(2分)(2)与后文小镇环境的变化形成对比,以突出海蒂姑姑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1:(1)友善真诚: “海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2)乐于助人:“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为大家演奏”“我愿意做这件事”“海蒂姑姑自告奋勇地接受了管理人的工作”。“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愿意到哪里去。”(3)乐观智慧:“海蒂姑姑怎么又会演奏管风琴了?她以前难道是装出来的吗?她故意弄糟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吗?”
(每点2分,其中第(3)点说明:海蒂姑姑知道小镇的问题所在,更知道要改变小镇的现状,首先就要拯救小镇居民的心灵,让大家乐观、坚韧、懂得宽容与合作;而最主要的智慧就是她用独特的方式使小镇居民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小题1:(1)海蒂姑姑的行为使梅布尔和琼斯夫人回到工作岗位。(2)海蒂姑姑使一年不说话的路易斯和玛格丽特关系和谐。(3)海蒂姑姑使不去教堂的人又继续去了教堂。(4)海蒂姑姑使小镇上的居民变得团结和谐,有忍耐力,乐观坚韧。(每点1分,四点答全得5分
小题1:(1)不矛盾。(1分)(2)“不成功”是指海蒂姑姑在具体演奏、抄写、扫地等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糟糕行为让人接受不了,让人无法评价,因而 “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2分)(3)“没失败”主要是指海蒂姑姑表面上“不成功”的行为,却激发了小镇居民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我的价值,意识到只有乐观精神、宽容意识、合作品质以及不计私利的奉献精神,才能克服难关,创造奇迹。从这个角度上看,海蒂姑姑并没有失败,她让小镇有了明显的改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民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香溪,长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长安帝都的皇宫,黄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于阴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汇聚于一身,使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丰富经历使她有幸体会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从而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昭君文化现象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团结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提示和弘扬昭君文化的深刻和历史意义,充分发挥这一文化现象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包含和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作为和平使者与民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昭君深受百姓拥戴。呼和浩特一带有青冢多处被尊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长年受到群众的祭拜。史学家们说得好:“我们不必辨其真伪,只要看到这么多地方的老百姓愿意和她同乡,与她同根、同宗、同亲,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昭君文化所包含的团结合作、追求完美、坚忍不拔、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了弘扬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从1999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连续举办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时至今日,此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确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弘扬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对外影响。昭君文化属于呼和浩特,属于蒙古,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因为她所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昭君文化包括了团结合作、追求完美、坚忍不拔、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现。
B.昭君文化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C.老百姓愿意和她同乡,与她同根、同宗、同亲,可以看出她在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D.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团结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发挥着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2.下列内容对“昭君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君出塞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出现了“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
B.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内涵,体现在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方面。
C.昭君文化现象所揭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
D.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
3.下列论述不属于“昭君文化”的影响的一项是(? )
A.王昭君一身汇聚了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昭君文化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B.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C.提出“弘扬昭君文化”课题,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确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D.“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1.A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 
12.请用三个词概括这篇散文描写的小巷特点,并说说小巷对人身心又有哪些影响?(6分)
答:?

13.试以文章第二小节为例,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14.文章结尾写“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5.探究“乌衣巷”这一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以及课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参考答案:
12 (1)深长;曲折;寂寂。(3分)(2)消除疲劳;调整紧张的、烦躁的、悒郁的心情;放纵闲适的心情和爱人随意谈天。(3分)
13、(第二小节)运用对比手法,写乡村陋巷肮脏破败,上海里弄拥挤低俗,北地胡同阴沉晦暗,来衬托江南小巷恬淡雅致、整洁明丽。(若分析拟人的修辞效果给2分)
14、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分别适合喜爱逐臭争利、争论是非、听锣鼓钲镗者这三种人的地方,具有喧嚣闹杂的特点,以此反衬小巷的安静,小巷是适合喜爱宁静淡泊、沉思者的佳处,从侧面来表现了小巷的魅力。
15、(1)昔盛今衰。(2)喜爱宁静,淡泊名利。(意对即可,每点2分,语言因素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
梁厚甫
①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知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件大事了。
②为什么是件大事呢?因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
③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件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人,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地仅是一脚到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④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⑤美国人没有书房,然而却能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片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在美国,随时随地都可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中外的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⑥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成为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之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非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那就不免过于隆重其事了。
⑦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使自己在心理上把读书看得平凡,那就首先要忘记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其次,对读书的结果不要期望过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骗人的。
⑧正确的读书态度是:有空便要读书,不读书,浪费光阴,未免可惜。
⑨至于读书是否有收获呢?仍应该相信古人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美国人的读书态度之所以可取,就是因为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第③段和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中国人把读书看得隆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先从看一位中国画家的画展起笔,引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再具体分析两种读书态度的不同及原因;最后提出正确的读书态度,肯定美国人的读书态度。
小题2:(4分)举例论证(1分),对比论证(1分)。论证观点——中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2分,如答出“论证‘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亦可)。
小题3:(5分)要有一个专门读书的地方;只有特殊的人才能读书,读书是神秘的事;对读书的结果期望过高。(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然后按照“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组织答案。本文第一段写自己与朋友看画展,引出中国人与美国人读书观不同这个话题;从第二段开始到第五段,分析中美读书观不同的原因;第六到第九段提出解决办法。考生能把这个结构理清即可。
小题2: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应该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对照要求分析的文段思考,这里运用了哪了种谁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例证论证法、引证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和反证论证法。本文第三段以美国青年金鸡独立的姿势读书为例,第四段以中美关于家中读书场所、存放书籍地点不同为例,并进行对比,说明美国人可以随时随地读书,中国人把读书看作是一种郑重神秘的事,中美的读书观不同。
小题3:本题的信息散见于全文,因此需要通读全文进行梳理。第四段说到中国人读书要有书房和书桌,第六段说到读书是一种神秘的事,第六段、第七段说到中国人对读书结果的期望值过高,考生梳理出这些内容以后就可以整理答案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辨析并修改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