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5 22:38: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陶器、铜器或者其他器物,有“物勒工名”的传统。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由后比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彩陶上的花纹。有些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鸟形、兽形、草木形等等,画得精巧,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分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
小题1:第1段中“由后比例前”的意思是(  )。
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D.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

小题2: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却为数不多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根据“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和文中的意思可知D项是正确的。
小题:根据“刻画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我国后来的陶器……有‘物勒工名’的传统。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微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可知C项错误,B项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科加试题)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完成问题。
天籁
冯骥才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聆听天体的,而是听取俗事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有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却感受了高悬头顶的天体的博大与空灵。
  当乌云汇集,你的目光从那尚未闭合的云洞穿过,极力望去,一束阳光恰好由那里直射下来,和你的目光金灿灿地相撞。你是否听到一种激动人心的灿烂的金属般的声响?当然,你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还有那涌动的浓雾,不安的流光,行走的星球和日全食的太阳,为什么全是毫无声息?
  噢,你听到了!闪电刺入乌云的腹内,你终于听到天公的暴怒;你还说空中的风一定是天体的呼吸,否则为什么时而宁静柔和,时而猛烈迅疾?细密的小雨为了叫你听见它的声音,每一滴雨都把一片叶子作为碧绿的小鼓,你已经神会到雨声是一种天意!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只要人能听到的、听懂的,全不是天体之声。
  你更加焦渴地仰着头——
  不,不是你,是约瑟夫·施特劳斯。他一直张着双耳,倾听来自宇宙天体深处的声音,并把这声音①描述下来。尽管这声音②并非真实的天籁,只不过是他的想象,却叫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动。从这清明空远的音响里,我们终于悟到了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永恒!
  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尽管如是,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听到了永恒之声,便是听到了天籁。
1.结合上下文,请指出文中加粗的“声音”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运用第二人称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音乐表达对优秀艺术的看法。请概括优秀艺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声音:约瑟夫·施特劳斯用心倾听的永恒的天体之声。②声音:约瑟夫·施特劳斯通过想像,演奏出来的清明空远的音乐。
2.文章以第二人称写,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充当听众,随着美妙的音乐,展开联想。同时第二人称又指约瑟夫·施特劳斯,能让读者仿佛亲历他的创作过程,从而产生共鸣。
3.①优秀艺术是艺术家苦苦追求,坚持不懈,用心创造出来的。②给人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③给人以理性深沉的哲性思考。④让人无限感动。(答出三条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8月3日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信使”号开始了计划中的耗时6年半、飞行79亿公里的探测远征。
  这是30年来人类探测器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
  水星距地球约9100万公里,“信使”号直接飞到水星只要3个月左右。因为“信使”号如果要直接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携带更多燃料,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和更高的科研成本。而为进入水星轨道,“信使”号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6年多的时间。
  受发射运载重量的限制,“信使”号没能携带足够的燃料上天。因而“信使”号需在太阳系内部先进行数年长途环绕漫游,使自身减速。它将在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2圈获得足够引力支持后,在第三次飞过水星时,由于引力作用,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后借助“弹力效应”,于地球时间2011年3月再次被弹向水星,顺势“滑进”水星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环水星飞行;其间,“信使”号探测飞船上的7种科研器将对水星的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及空间距离等进行全面探测,收集相关数据。
  这次“信使”号的水星轨道探测项目,是美国宇航局雄心勃勃的行星探测项目“发现计划”的一部分。“发现计划”侧重于使用3年内能够研制成功的小型探测器、总预算一般不超过2.99亿美元的项目;美国宇航局空间科学主管部门鼓励在该计划研发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并鼓励将这些新技术转让给私营中小企业,以增加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的机会。
  今年1月初“星尘”号探测器与怀尔德-2彗星的“亲密相会”,随后“勇气”号与“相遇”号先后登陆火星都是“发现计划”的预定项目。据美国宇航局信息,目前“发现计划”的两个最新选定项目为“黎明”与“开普勒”,“黎明”项目打算进入太阳系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开普勒”项目则计划研制一台太空望远镜,用于搜寻其他类似地球大小、围绕恒星飞行的行星,两个项目都拟于2006年启动。(选自《人民日报》2004年8月9日,有删节)
1.对“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飞船的燃料从而减小运载火箭的运载重量。
B.增大飞船的行程从而增加飞船仪器收集的相关数据。
C.以最小的科研成本来求得太阳系内更多的行星之谜的解答。
D.飞船远征符合美国宇航局早就提出的更快、更好、更省的行星探测方针。
2.不属于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行星探测“发现计划”的一项是(  )
A.花钱不多而又能连续进行科研项目高度集中的太阳系的行星探测。
B.3年内研制预算不超过2.99亿美元的小型行星探测器。
C.鼓励美国私营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以求得更多的新技术。
D.“星尘”号与怀尔德-2彗星“相会”,“勇气”号与“机遇”号先后登陆火星。
3.对“信使”号飞船实现绕水星飞行的过程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系内环绕漫游→经地球、金星、绕太阳→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B.太阳系内环绕漫游→飞经地球→飞经金星→环绕太阳15圈(其中三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4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C.飞经地球→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圈(其间第3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D.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圈(其间第2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3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使”号飞船进行探测远征的原理是通过数年长途环绕漫游来使自身减速,再通过环绕太阳15圈获得足够的引力支持,然后借助“弹力效应”由金星弹向水星。
B.“信使”号飞船的升空是人类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人类将借助飞船上的7种科研仪器收集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空间距离等方面的数据。
C.“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真正环绕水星飞行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为了节约科研成本,却要在太阳系内漫游飞行6年半。
D.2006年,美国将启动“黎明”项目以进入太阳系中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同时,启动“开普勒”项目研制出一台太空望远镜。


参考答案:1.B
2.C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乡愁
? 余光中,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手法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