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家乡的桥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啊,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甲】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啊,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乙】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雁桥不是普通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甲、乙两处划线句子,任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任选一点角度对“家乡的桥”或你所熟悉的某座桥进行评价。(可以从实用、美学、历史、人文、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2.西门的雁桥的名字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3.甲: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桥与水相映成趣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表达了对家乡的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乙: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意对即可)
4.①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②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见证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意对即可)
5.示例:家乡的桥能给人人生的教诲。如:迎春桥两边栏杆上刻着“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每行至此,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用生命物质回报母亲
一位18岁的残疾女孩一直被母亲照料着。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可惜永远实现不了,可是我依然想说出来--我想做我妈妈的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也就可以有机会有能力,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这是一个感人的但也实现不了的愿望,但女孩不必为此而遗憾,因为医学证明,母亲在养育了你的同时,你也就在免疫和战胜疾病方面悄悄地回报母亲了。
早在1996年,美国波士顿的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戴安娜?W?比安奇就发现,即使在胎儿离开母亲后多年,其干细胞也还长期地留存于母亲的血液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胎儿对母亲依恋之深,还是另有原因?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他们是在帮助母亲吗?经过多年的研究后,现在可以说是了。胎儿把干细胞留在母体内是为了有一天能非常自然地帮助和回报母亲,主要是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美国的比安奇等研究人员获取了养育了男孩的患病母亲的疾病样本,确认这样的样本查出了Y染色体(只有男性胎儿才有),并分离出了胎儿的细胞。这就说明任何母体内的男性细胞都是来自其儿子。同时又确认了这样的男性细胞是从母亲血液中迁移到母亲患病部位的,而且在病变部位形成了新的健康组织,包括胸腺、肝脏、和子宫颈等部位。这表明胎儿干细胞在修复这些病变组织和治愈疾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的研究发现,胎儿回报母亲最令人吃惊的是其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体的血脑屏障。所谓血脑屏障是大脑毛细血管与神经细胞交换物质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很多物质难以通过大脑的毛细血管壁而进入大脑,但是胎儿的干细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一旦进入大脑后,这些胎儿干细胞就可以分化成长为成熟的各种脑细胞。
比如,胎儿干细胞可以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大脑中传递信息或把信息传递到全身。还有的胎儿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大脑中的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它们起到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还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因此,母体内胎儿干细胞将成为治疗母亲老年痴呆的重要基础。
只是,迄今在母亲血液和其他器官中发现的胎儿干细胞数量还比较少,而未来的研究就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胎儿干细胞能进入母亲的大脑和其他器官,怎样发现和挖掘它们的潜能,并促使它们在病变部位迅速生长为同一类型的细胞。
所以,母爱如山,母恩难以报答,但是作为自然规律,儿女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回报母亲,比如把自己的干细胞存到母体内。因此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做母亲总是值得的。
1.文章最后一段说:“做母亲总是值得的”作者这样说的依据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 ]
A.胎儿会把细胞留在母体内,帮助母亲战胜疾病,增强免疫力。
B.母亲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
C.母爱如山,母亲养育孩子主要是出于爱和责任,并不希求孩子的回报。
D.母亲把孩子养育成人后,孩子也会用同等的爱回报母亲。
2.对胎儿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回报母亲的原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
B.胎儿干细胞留存在母亲的身体中,说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是为了有一天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C.胎儿的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亲的血脑屏障。
D.胎儿的干细胞留在母亲的血液中,一旦母亲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这些干细胞就会迁移到患病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形成新的健康组织。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素书之美(有删节)
刘心武
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的秋光也那么素净,读上几页,便闭目遐思一阵……唉,那是多么值得怀念的一幅青春读书图!
还记得,有一回读的是屠格涅夫的《罗亭》,算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怎么厚,平明出版社刊印,繁体字竖排,里面没有插图,封面就是全白的底子上,中间一个比例相宜的竖起的黑色长方形,当中再反白显示出“罗亭”两个宇。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拂尘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
我们都懂得,书之所以能令人感动或有所感悟,关键在于其文本,就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他好,关键在其内在品质一样。但是,“人靠衣裳马靠鞍”,书也有个包装的问题,到现在,一般读者也都懂得,一本书不但应该内容好,形式上也应该好,这形式包括方方面面:开本、用纸、封面设计(包括封底、书脊、勒口、书裙等的设计)、扉页(包括套封)的设计、目录版式、序跋版式,最重要的是内文的版式—-版心大小、字号、行距、天地留白……
文学书可以有插图,也可以无插图。无插图的文学书只要文字好,读起来是“此时无图胜有图”的。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套文学名家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小说选本,封面非常之素净,一度是全绿底面,后来干脆全白底子,上面一行大字标明某某小说选,下面一行小字是出版社名称,里面全无插图,但多数都编选得十分精当,像我精读过的《吴组缃短篇小说选》,里面《簏竹山房》等篇,其文字所唤起的想像,岂止是图画,简直是电影,随着阅读,全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反打镜头、摇拍……那感觉竟接踵而至,甚至仿佛有音乐、时起时停地伴随其中,那样的文本,配上插图反而令想像力梗阻了。
眼下中国的出版非常繁荣,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书从内容到包装已是乱花迷眼的局面,所谓进入了“眼球经济”阶段,要想刺激消费者掏钱来买,首先必须令其“夺目”。为达到“夺目”效果,已有“无图不成书”的趋势。图文并茂当然是好事,但不要走向“无图不成书”的极端。文学书籍里,应该有一元是素净派,这样的文学书从外到里都可以是无图的,然而又是从形式上看也富有美感的。
素净的文学书现在成了稀缺的商品。进到书店,满眼花花绿绿,不光是文学书籍,几乎绝大部分书都是浓妆艳抹。浓艳当然也是一种装束风格,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追求珠光宝气,以至于令人见色不见心,这样可不好。现在有的文学类书籍追求页页配图,而且追求配彩图,图很夺目,文字被排成小号,还常常被印在衬色上或做成反白,看起来特别费劲,已经很难说是图文并茂,应该算是彩图压迫文字,整个儿弄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的书,配的图大体不差,印制可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翻阅之中,因图过多,很快产生出审美疲劳。至于乍看金玉耀眼,细翻错字连篇、图文杂凑的新书,那就更让人倒胃蹙眉了。
有人告诉我,凡书必有图的编辑出版风气,是从境外流入的。真是这样吗?我无从做普遍考察,抽样调查也难。但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只觉得尽管当今世界上图文并茂的书的确是非常多,却也仍有不是很少的素净书在陆续地面世,而且销路也未必就比花花绿绿、大量配图的书差。
“当今读者多爱图”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成人漫画也已经在我们的书店里露面。文字是青菜,图画是冰激凌,有兼而爱之的,有只爱冰激凌的,但青菜也仍有人偏爱吧。以中国读者基数之大,爱青菜的即使不是多数,那数目也应该非常可观,足以托起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甚至可以稳赚的市场。
在我的藏书里,几十年前的一些素书,是最视若珍宝的。素净的环境里,以一颗去除躁气戾气的素净心,享受素书之美,真乃人生头等乐事。
小题1:作者笔下的“素书”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文中所说的“素书之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文字比作“青菜”,把图画比作“冰激凌”?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装帧朴素,没有插图。
小题2:一方面是素净的外表给人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其优秀的内容给予人们的美的享受。(意思正确即可。)
小题3:青菜,侧重在自然、本色,概括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本质;冰激凌,侧重在加工,概括了对作品的包装。(意思正确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拂尘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好,装帧方式素净,也就是没有插图,让人感觉心也净了。本题只要概括出三点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答本题不可大意,本题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便仔细一想才发现,要结合整段的内容来理解整合。
小题2:本题可以从第三四段中选取合适的信息。素书之美,不仅指外表,更指内在。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读题是关键,筛选信息不要多,也不难丢。本题只要抓住素书之美的双重含义来分析即可。
小题3:本题要求理解喻体。青菜是自然生长之物,而冰激凌则是人们加工的甜点。所以用青菜来比喻书,突出了其内涵的自然。而冰激凌比喻图画则突出了外在。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在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的观点。只要明确了这些,就可以全面理解作者的比喻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与白居易“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象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徵。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和雅”、“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若捱“核冬天”
①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结束,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投资者忧虑经济下滑,甚至悲观地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核冬天”。
②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指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是全球需求增长的发动机。它们的经济出现衰退,对其贸易伙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经济衰退会减少美国对欧洲商品的需求,其结果是,欧元区可能遭遇较大衰退。
③中国出口也遇到严重问题。2009年,中国出口将出现30年来首次下滑。在过去几次经济下滑中,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较小,要素价格也很便宜,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增加出口。但是,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市场份额扩大的收益不再能抵消全球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了。出口放缓已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股票市场泡沫已经破灭,房地产泡沫似乎也要破灭。最后,全球经济不景气推动热钱从中国流出,加上出口放缓又进一步削弱中国的流动性。中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将下滑到十年来最低点。现在,主要的经济体都出现衰退,没有哪个国家能再以扩大出口来实现经济快速复苏。因此,货币贬值在本轮衰退中不会有所作为。
④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可以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大金融机构破产。但不能刺激信贷增加,推动实体经济复苏。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人们借钱消费,所以,需求旺盛,经济上行。这种方式在房价上涨时是可行的,成屋可以作为抵押品,人们能借到更多的钱来消费。现在,房价下跌,人们的财富缩水,他们没有可靠的抵押品,因此,如果7000亿美元置换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这些资金也不会通过借贷流向实体经济。
⑤世界各国央行希望以降息来刺激需求增加。事实上,当家这庭的财富缩水、债务增加,降息不会发挥神奇功效。只有当家庭部门减小杠杆率、改善财务状况时,信贷需求才会复燃。然而,降息速度比通胀回落速度要快。因此,实际利率会长期为负。这将使能源和黄金价格重新抬头,造成通货膨胀。
⑥除救助计划和降息之外,更激进的措施还会随之而来。如果货币需求仍富有弹性,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息来完成。如果出现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可以购买政府发生的各种票据,例如国债。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新债市场可能无法消化。如果美联储介入,购买这些国债,那相当于印刷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
⑦新的货币政策会出台,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它不会阻止经济衰退。当财富像现在这样蒸发,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会重背后繁荣。在衰退之后,全球经济不会很快重新提速,投次者不会再给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人们借钱,供其消费。这场危机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会很快褪去。
(节选自谢国忠同名文章)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爆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投产资者忧心忡忡,对全球的经济状况十分悲观。
B.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十年来最低点。
C.美元救助计划难以推动经济实体复苏,原因在房价下跌,许多人失去了借贷的可能性。
D.面对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人们执币待购,因而消费市场冷清,这也会导致经济衰退。
15.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所做出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要保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必须着力扩大欧洲商品出口量。
B.抑制通货膨胀,使之回落速度加快,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C.投资者对美英等国投资的慎重,直接影响着美国股市,也将进一步限制全球性的经济的提速。
D.在一系列救助计划难有作为的时候,发行国债应该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答案:14.选C
15.选D
本题解析:14.A见第一段第一行,爆发的是“金融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B见第三段,中国经济“将”下滑到最低点。D见第七段,是财富蒸发使得人们消费需求不繁荣,而非简单的“持币待购”
15.见第六段第三行,“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新债市场可能无法消化”可见,发行国俩难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只是一时之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