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写》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5 23:26: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应该是编年体历史著作。所以选C。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两题任选一题。(6分)
小题1:早岁那知世事艰,???。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小题2:(1)??,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2)结庐在人境,??。(陶渊明《饮酒》)
(3)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4)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5)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
(6)??,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小题1: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小题2:(1)无丝竹之乱耳
(2)而无车马喧
(3)位卑则足羞
(4)烟光凝而暮山紫
(5)羡长江之无穷
(6)?雕栏玉砌应犹在


本题解析: 注意易错字:洲(易误写为“州”)、关(易误写为“光”)、鬓、斑(易误写为“班”)、喧(易误写为“暄”)、凝(易误写为“疑”)、暮(易误写为“幕”)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3)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参考答案:(1)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
(2)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3)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4)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5)关关雌鸠 在河之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选出下列对《过秦论》末段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涉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涉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占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涉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窄缺部分。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投我以木桃,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木瓜》)
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参考答案:(1)也无风雨也无晴;术业有专攻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把吴钩看了
(3)报之以琼瑶;人不知而不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