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5 23:44: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请你给下面这则寓言写一段“画外音”,揭示它蕴含的人生哲理。(标点之外,不超过40字)(6分)
小骆驼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这么长?妈妈说:为了挡风沙。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呢?妈妈说:为了储存水和养料。小骆驼继续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妈妈说:为了在沙漠里长途跋涉。小骆驼很高兴,但它又问:“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呆在动物园里,而不是去沙漠远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或: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展现一个人的才能。 或:如果没有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会,天才、人才和庸才就没有区别。


本题解析::才能(潜能);环境(机会;舞台)。如果只体现一个方面,给2分;只谈骆驼,不给分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肄业掉书袋素昧平生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B.篇幅挖墙角钟南捷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缘份侯车室察颜观色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洞悉洽谈会色利内荏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钻之弥坚B挖墙脚 终南捷径C缘分 候车室 察言观色D色厉内荏 殃及池鱼)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挑衅(xìn)褊小(biǎn)忖度(dú)同仇敌忾(kài)沉淀(diàn)
B.稍息(shāo)执拗(niù)苔藓(tái)自怨自艾(ài)谙熟(ān)
C.炽热(zhì)粗犷(ɡuǎnɡ) 歼灭(jiān)相形见绌(chù)埋怨(mán)
D.怨懑(mèn)横祸(hèng)拘泥(nì)力能扛鼎(gāng) 龋齿(q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度duó ;B. 稍shào??yì?;C.炽chì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坦言,好莱坞一线明星出演的电影关注度本来就很高,更何况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当届奥斯卡小金人的得主。
B.过期馒头被重新加工出售,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大量流入各大超市,当公众为审美疲劳纠结时,频繁出现的问题食品带来的“审丑”疲劳更让人痛苦。
C.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并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D.《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当下最流行的词汇,“潮”味十足,加之电视网络宣传造势猛烈,刚一上架就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关注度”改为“受关注度”;B.偷换主语,“大量流入各大超市”的是“过期馒头”,而非“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随意使用”; C.“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5分)
一审被判死刑,二审即将开庭,2014年6月,就在“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等待法律的生死判决之际,他的177位复旦同学将一封联名信寄往上海市高院,请求给林森浩一个生的机会。在同学们看来,林森浩平日里并非极为凶残之人,他的投毒恶行必须严惩,但他们不忍看到这场悲剧再带走一个同窗的生命。然而,学生们的这一举动却随即引起巨大争议。有反对者认为,如此求情无异于纵容恶行,除了被害人父母,没人有资格奢谈原谅与宽容,罪行必得严惩。这场舆论之争显然不能影响法律最终作出公正的判决。然而,无论最终命运如何,林森浩的罪与罚已注定发人深省。


参考答案:杀人偿命,这是法则。具体到这则案件中,林森浩一审被判死刑,毫不意外。在众多网友评论中,可以看出,这一结果是“必然”,是林咎由自取,毫无回旋余地。但留给两个家庭的,是无尽的悲痛与绝望。因为羡慕嫉妒恨,而痛下杀手的,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危害着实不浅,案件背后,有着个人因素,难道就没有社会教育的原因吗?


本题解析:本题正反角度均可,要言之成理,有逻辑性。新闻评论的写法议论文的写法。新闻评论的论点就是你要表达的观点,新闻评论的论据就是特定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论证就是你要佐证你的观点而引用的旁证和佐证观点的过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