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A.中国线画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其祖师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B.有“曹衣出水”美誉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其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 C.唐代吴道子的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素称“吴带当风”。 D.以线示体,到宋元时已达到高峰,其时的花鸟画曲线纯净优美,花鸟体态轮廓高贵圆满,有意味很深的立体感。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原文第二段看,“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仅仅指的是“西洋画的素描”,并不包括“白描及水墨法”, D项的表达是以偏概全。
小题1:从原文第三段看,“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是通过“曹衣出水”的名称想象出来的,而且原文说画家曹仲达的画是“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不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因此,表述不正确的是B项
小题1:从原文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中国的线描与水墨”“衰落”的原因不是“受了印度晕染法的影响”,而是由于其“僵化的定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
葛爱娟
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
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
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
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
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
(2013年7月《文汇报》)
小题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故或残疾情况。
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
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
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
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
D.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
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
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原文“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由此可见“必须购买”错。
小题2:“人们”扩大范围,指“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
小题3:从原文“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无限制地”错,应为“一年内不限次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阅读总是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大到为国为民,小到为家为己。人们通常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利之目的。惟独的,人们忘记了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孤独的过程,而孤独就是为了寻找“己之所是”,即成为我们自己。
②阅读固然是为了知,知则是为了行,行使知得以复活,进而让我们的知绽放出真理的光华。所以,每每在真理的实践中,我总能够体验到一种重生的感觉。我无法将知与行彼此分离,但我也总是会提醒自己:“格物致知”的说法往往忽视了知识的超验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也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它们共同的弱点在于可能的片面。
③我相信古希腊哲人的观点,你只有明白德性的真谛,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反过来,我也想说,你只有成为一个德性之人,才有可能明白德性的真谛。阅读是知也是行,阅读不只是手段,它更是目的,阅读本身就是财富和幸福。以为阅读是为了达成某一明确且又具体的世俗目的,那应该属于一种没有灵魂的阅读吧。对于这样的阅读,我还能说些什么呢?读读高尔基的《在人间》就会明白,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孩子,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而成就了自己。如果没有阅读,他更有理由成为一名盗贼、骗子或者流浪汉。总之,他就是没有可能成为高尔基。
④古人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总让我深感恐怖,不寒而栗。其中隐藏的,似乎是某种“卧薪尝胆”式的刻骨仇恨。依我看来,这根本就不叫读书,这叫复仇。阅读的过程当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寓涵有多少的艰辛,也就注定寓涵有多少的幸福。我们始终不应败坏阅读的幸福感,否则,阅读就会把我们引向邪恶。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孤独的。
B.作者认为阅读是为了知,知是为了行,强调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
C.作者认为阅读是要造就有灵魂的人,不是为了明确具体的世俗目的。
D.作者认为阅读过程注定要有不少的艰辛,但他反对复仇式的苦读。
2.请简要概括本文论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论述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或:阅读的真谛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3.围绕阅读本身的意义展开论述,先通过对古希腊哲人观点的肯定、补充与拓展,论述阅读是知也是行,本身就是目的,是财富和幸福;然后举高尔基的事例,强调阅读可以成就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事件真相尚未明了,“错在政府”的骂声早已四起,“人人喊打”的喧嚣中,“有罪推论”颇受欢迎,辟谣信息却乏人顾及;电影上映,正常的观影感受变身为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极端言辞充斥网络,戾气横生;为求编制,万千学子趋之若鹜,高学历俯身于冷岗位,“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为图方便、求速成,民众不循正轨,走捷径、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规则权当过眼云烟,“唯结果论”渐成价值标尺。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当前社会心态的失衡图谱。每一种不良心态的滋生,都是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的真切投影。而它们的固化、交织与扩大、蔓延,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冲破规则的边界、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一旦不良心态成为社会惯习,影响的不仅是公共秩序的稳定,更直接腐蚀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力。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需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导引和行为坐标。而良性心态的形成与稳固,需要日积月累的共同努力。政府的角色,在于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从源头上铲除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温床”,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每一个公民,同样不能缺席,个体情绪的状态,与整个社会心态的生长轨迹息息相关。只有更多人的心态步入良性轨道,通向“中国梦”的步伐才会愈加坚实。
(选自郑轶《修复不良心态,谁也不能缺席》,《人民日报》,2013年1月17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当前社会心态失衡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社会心态失衡如果蔓延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5分)
小题3:针对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种种表现,结合材料,简述作为公民应如何面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对于信息,不辨真伪,群起攻之;2、对于感受,言辞极端,缺乏理性;3、对于工作,追求安逸,依赖体制;?4、对于价值,“唯结果论”,追求“捷径”。【评分建议】每点1分。不加概括,直接抄录为0分。
小题2:加剧社会问题的冲突,冲破规则的边界,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甚至影响公共秩序的稳定,腐蚀社会前行的内在动力。【评分建议】每点1分。
小题3:作为个体,应增强“主体意识”,(1分),推动并参与政府的“制度设计”(1分),辨明事件真相(1分),提倡理性表达(1分),力戒安逸心态(1分),遵守“社会规则”(1分),共同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评分建议】答案不拘泥于字句,意思对也可。但应注意扣住“个体”,“针对现象”,体现“论述”的要求。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简要概括”。这就要求学生分层次筛选出信息,从“对待信息态度”“对于感受”“对待工作”“价值观”上进行归纳。筛选时注意关键性的词语。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有效的答题区域。另外还要注意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文中“又会进一步”“不仅”“更”表明了主要信息涉及的方面,做题时不要漏点。
小题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时一定要在把握作者观点和主要写作意图的情况下来提出建议和主张。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文本中的“社会现象”来提出符合“个体”的方法和举措。这就要求内容切实可行。不可泛泛而论,放空话。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 我现在想,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一座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牛群也是如此”中“此”指代什么?“正因为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这”指代的意义相同吗?指代什么?最后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文字结构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个“此”指牛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草原就要在对它的牛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第二个“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知像山那样思考。
2.一样。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维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山的愿望。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3.层层递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