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4题。
琴王
游睿
?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
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
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 (原载《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13期)?
1.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请解释作品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1)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
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③突
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
2.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
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
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它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
3.①他虽然是一个聋子,
②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
③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4.(1)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生的希望也就在眼前。
(2)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与语境和小说主题相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9年12月19日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暂时未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但这并不能阻挡碳交易和相关金融市场在国际角逐中快速成长。碳交易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强制性减排约束。1997年《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了这一条件。
为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排放贸易机制。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由此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可充抵本国减排义务。这样既可以降低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的成本,又能通过资金和技术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基于项目的双赢合作机制。三是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履行机制。
由此衍生出两种国际碳交易市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前者的原理是“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排放总量,并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或拍卖给参与者,参与者再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买卖。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和交易”,即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如清洁发展机制或联合机制,建立合作项目,购买经过核准的减排单位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但是,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国际排放交易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值为1263.5亿美元,比2007年上升100.6%。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值将达到1500亿美元。
与传统商品类似,碳交易价格也由供需变化决定。2009年,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企业生产规模缩小,排放量降低使排放配额需求减少,市场失去支撑。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一度跌至
10欧元以下。
在决定供需的因素中,国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供给调整价格。但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定价必然受制于外部多边政治协议确定的减排目标,以及碳排放、碳交易领域的制度建设以及国际谈判能力。国家发展战略在碳交易领域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下一阶段全球具体减排目标作出限制性决定,围绕碳排放的国际斗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国际社会成员之所以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仍自愿减排,正是希望通过约束性减排促使企业自主创新,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而把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命脉。
1.下列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强制性减排约束直接导致碳交易和相关金融市场在国际角逐中快速成长。
B.基于配额的市场原理是由管理者制定排放总量,并分配或拍卖给参与者,参与者再来进行排放配额买卖。
C.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家企业。
D.碳交易价格也由供需变化决定,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供给决定碳交易的价格。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几个机制衍生出了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
B.确立清洁发展机制是为了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C.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值比2007年上升一倍多,但目前全球还没有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
D.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在10欧元以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碳排放权已经超越气候变化领域,进入金融领域。
B.围绕碳排放的国际斗争将更加激烈,未来碳交易定价必定受制于政治谈判及本领域的制度建设。
C.国家发展战略对本国碳排放、碳交易制度建设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D.一些国际社会成员自愿减排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约束性减排使企业自主创新,从而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朵午荷?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挥手告别,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一朵午荷》,有删节)
小题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小题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5分)
小题3: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2分);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2分)。
小题1: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2分)。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1分),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1分)。
小题1: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2分)。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关照中得到升华(2分)。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是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E。
通读全文后可知“午”的时间意义。同时,作者赏“午荷”的所见所感又赋予“午”以特殊的含义。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思路一是字面意义,一是象征(比喻)意义。字面义简单,但往往有考生忽略,象征(比喻)意义则需要结合借助文本中含义丰富的词或语句组织。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段意概括并不困难,“我诚心去看荷,紧张而期待”,但表述上最好用通用的句式结构“通过……表现(表明)了……”,这需要考生重新组织语言;一般而言,出现在文本中间的段落或句子,其在结构上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掌握了这个规律,结合文段稍作“承上”与“启下”的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析作品内涵,能力层级分别为C何D。审清题干要求。第一次观荷的思绪较为简单,是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不解和思索。见文本“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由此,也引出了作者的第二次观荷行程,文本“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提示之前与之后都是作者的思绪变化过程。本题重在对作者思绪变化的把握,作答时,第二次观荷的感受较为重要,语言组织可以多借助文本中语句,同时,还要有总结性的话语点明题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日平静
张承志
⑴晨起经常很晚,躲过车吼马聋的时候。那种时候出门,闯过每一座立交桥,都要有董存瑞的决心。如今北京的距离正如“立交”这个词象征的一样,仿佛被人施加了立体和交叉的古怪计算,走起路来感觉愈来愈远了。
⑵以前过一段时间,就要去科学院图书馆翻翻杂志。现在科图萧条,不如去三联书店看新书。我多次验证过一个感觉:在那里溜达着浏览,和在东京新宿的著名书店不花钱地“立读”,其滋味毫无二致。书架上刚刚印出的《老照片》,此时便被立读者人手一册。
⑶依照约会的地点,午前我找到三联二楼的咖啡馆,一位长辈正等着我。《热什哈尔》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了繁体字版,我们约会就是为了交接刚出版的样书。我曾为该书做过零星杂务,今天来接着把事情办完。译者住在大西北的乡村,书来信往多仗了老前辈的热肠。书记载的是二百年前民众的牺牲,但书从来不为人知,民众的心情也长期被忽视了。前些年三联出了汉译本,今天更扩及到台湾。真是,好书是不会湮没的,很多人都愿为有意义的事尽力。同席有两位台湾编辑,听了书的故事都感到有趣。
⑷书印制精美。我迫不及待地浏览着,沿故宫北墙的筒子河散步向西。不打算早早返回,在这都市里,这一条小路如今更显得古雅幽静。柳枝还没有褪尽绿色,河水泛起清黑的波纹。一路走到红楼,找到一个芝麻般大小的邮局。我在小桌上填写地址,小心地写信将友人的希望寄往黄土高原。
⑸街上五光十色。路口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响成一片,熙熙攘攘,活泼健康。十块钱一个剃须刀,五块钱一支玫瑰。每天看到他们,每天都因他们而感慨人求生的潜力。
⑹觉出饿了。这一天虽然是好日子,心情格外轻松,但是仍然没有顾上午饭。迎面是装潢一新的店铺。吃了兰州的牛肉面套餐,一顿饭喷香滚烫。边吃边想,那些远在西北山地的朋友,接到了邮来的特快专递该有多么高兴呢。不觉又暗数着成全书的每一个普通人。出门时,天色已近昏暗,又油然想到正在写着的东西,好像胸中隐约添了些分寸。
⑺已经是天短夜长的节令。一忽儿工夫,天黑了。坐在一辆小公共上,听着售票员吆客。随着这辆车的停停走走,依次闪过的车站上挤满了各色人的表情。很快就变成了漆黑的夜,车灯和路灯照着喧闹的声浪,突然在暗黑中雪亮地映出密密的、等车人的群相,他们不上夏利小面、不上小公共,他们的表情焦急而坚毅。我每次看到这种车站上的表情时,心里都禁不住感动。在这种表情中,百姓的生存和北京的精神都流露出来了,使我觉得回味无限。
⑻晚上,和女儿讨论一会儿语文习题。她必须对一句古文画勾,指出应该翻译成A、B、C、D中的哪一种。我接过来,读了A、B、C、D,确实四种都不准确,只有A还勉强可以沾边,而标准答案是B。女儿盯着我,问我怎么办。
⑼怎么办呢?我说:你首先要学会给B画勾,同时又要学会把A藏在心里。会好起来的,我证明般朝女儿扬了扬崭新的《热什哈尔》。她一直做功课,我一直看着电视,心里却回味着这一天的事情,也想着明天的事情,直到夜深人静。
(选自《北京青年报?作家视线》,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从“闯过车吼马聋的立交桥”的想象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①第6自然段结尾句“好像胸中隐约添了些分寸”,这里的“分寸”指什么?(3分)
②在第7自然段中,“百姓的生存”状态有哪些?请分条列举。(3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中写道:“你首先要学会给B画勾,同时又要学会把A藏在心里。”作者借这句话传达出一个怎样的生活道理?(4分)
小题4:本文以“冬日平静”为标题,结合作品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从“闯过车吼马聋的立交桥”的想象写起,表达了作者对喧嚣、复杂的生活难以安适,进而透露出其对平静、简单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出下文——一日的平静生活。(评分标准:本题4分。想象所含意味,2分;想象所起的“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
小题2:①“分寸”指为普通民众写作的责任感。②“百姓的生存”状态在第7自然段中表现为:发出喧闹的声音;密密地拥挤着等待;不上夏利、小面和小公共;表现焦急而坚毅。
小题3:学会承受、包容生活中不尽合理的事情,珍藏自己的理想和钟爱(或希望、信念)。
小题4:①文章写了初冬时节作者的种种感受,标题涉及了作品的内容。②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平静生活感到惬意,标题反映了这种思想。③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普通民众自然生活的珍视,标题反映了这种心态。④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安详的生活状态的赞赏与追求,标题表现了这种意境。(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个要点(内容要点)2分,后三个要点答出任意一点(立意要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文章的结构作用分析题目,文章开头的作用主要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有时和文章的主旨有关,答题时要首先概括本段内容,本段内容想象北京“喧嚣、复杂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主旨 “追求一种平静、简单的生活”,通过想象引出下文对“一日平静生活”的叙写。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第一题,由文段前面的句子“边吃边想,那些远在西北山地的朋友,接到了邮来的特快专递该有多么高兴呢。不觉又暗数着成全书的每一个普通人”应该是对帮助别人后心中的一些满足,延伸为“对他人的责任感”。第二题摘取文段中的关键此即可,文段一共六个句子,答题点集中在第三、四句。
小题3:注意前面的句子“确实四种都不准确,只有A还勉强可以沾边,而标准答案是B”,由此分析对“不准确”“不认同”的要学会接受,对自己“认为对的”要学会“珍藏”。实际上就是一种宽恕、宽容,同时还要对自己的东西要珍藏。
小题4:这是一道标题作用的探究题目,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是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标题“冬日平静”交代作者活动的环境,内容都在冬日发生,和文章情节相关,作者追求的是“平静”生活,和主旨相关,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年的故事
向伟明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年的尽头,新年悄悄地来临。除夕的夜空被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着,一整个夜里都充斥着爆竹的噼里啪啦声,小儿们在欢呼过年,各种辞旧岁迎新春的声音响成一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老人们的这句话里,我似乎听出了一丝伤感。?
大厅上,流泪的红烛一截截地变短,最后终于化为一堆灰烬。夜空中,明艳的烟花释放着它们短暂的美丽。拿着打火机,我去引爆那一串鞭炮,它们会在一刹那间化作满地的碎屑…… ?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满头的青丝转瞬间变成了雪片,往日的红颜终将老去,心里蓦地滋生着一种莫名的忧郁和悲伤。叹生命短暂如斯,叹命运浅薄如纸。岁月如水,某一天,我也将青春不再。这个新年的钟声,一个声响就是一把铁锤,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
站在院子里,看满地纸屑纷纷乱乱,看小孩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在谱写着新年的故事。我是在该看风景的时候看人,情不自禁编故事。流年似水,似水的流年,诗一样的情怀。一副红艳艳的春联,一对高高而挂的大红灯笼,都曾寄托着我们五彩斑斓的梦和美好的祝愿。然而,终究会有这么一天,岁月会无情地把我们变老,最后走到生命的终点。?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回想起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漫长曲折的少年时代,从看似遥遥无期的翘首以待,到飞逝如电的光阴走到了这个新年。从前一直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如今却又开始害怕,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才好。?
记得那年的除夕之夜,我与好友并肩而坐听钟声,在她天真无邪的脸上我看到了春天,那个新年的故事便有了新的起点。于是,我不再有黑夜来临的恐慌和寂寞,一切死寂都与我无缘。可是,岁月最终还是把我们分开,天各一方,许多年来都不曾相见。重游当年那条小巷,环绕我的是无边的黑暗,回首往事,不禁黯然。我们的这条小巷,是否承载过同样的故事?
沉淀所有的心情,回到纯真的最初,离别并不代表永诀,离别只是新的追求的开始。春夏秋冬的轮回,流转青春善变的容颜,注定会将长发飞扬的女孩、神采奕奕的少年和曾经稚气的笑脸,全部留在日渐远去的昨天。?
少年时代的梦想,在少年们的怀中依然是沉甸甸,孕育着酸甜苦辣。历经现实的风霜雨露后,残酷的显得那样困乏无助,柔顺的而又那样轻松得意,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个梦终究都会醒。?
人生的开始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走得快的就早熟早衰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能走多远是多远,并且尽量使脚步不那么凌乱。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新的梦想新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我们无须为生命短暂道路崎岖而叹息,我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青春的价值不在持久而在闪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生命真的太短暂也太脆弱,青春韶光很快就会离我远去,但我要走的路依旧很长,在许多事情上我必须明白无悔。?
新的一年仍会慢慢临近。我要去买许多鞭炮和烟花来放,我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去将它们点燃。我不再恐惧,随时我都可以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
1.文中的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相信“这个新年的故事将比以前的更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人生感悟?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手法:拟人(象征)。
作用:表现“我”由看到红烛变短、烟花鞭炮化作碎屑而滋生的忧郁和悲伤(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命运浅薄的感慨)。为结尾“我”有足够的勇气燃放鞭炮和烟花做铺垫(和结尾处的乐观情绪形成了对比)。
2.作者先是从蜡烛和烟花鞭炮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日渐缩短的生命,滋生了忧郁和悲伤的情绪。接下来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青春的价值。坚信我们还年轻,还有许多新的梦想和故事需要去努力拼搏。
3.作者感悟:①离别并不代表永诀,离别只是新的追求的开始。②生命太短暂也太脆弱,青春韶光很快就会远去。③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青春的价值在于闪光。④人生要走的路很长,无须为生命短暂道路崎岖而叹息。(任答3点即可。)?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要努力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