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恐为他人得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卧草中以号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1)李疑于是请他的邻人一起前往(范景淳过去住过的旅店),提着(范景淳的行囊)回来。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钱财的)数目然后封存起来作了标记。
(2)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处“竟”意思是“终于”“最终”,是表示结果的副词,景淳的死在文中已有铺垫:范景淳得疾,无他子弟,而本段就是借此来说明李疑的仁厚,因此,此处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能解释成“竟然”。
小题2: B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A都是介词,都表被动。C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D都是副词“才”。
小题3:①表明李疑的职业和生活来源,⑥是间接表现李疑“有古义勇风”。所以排除①和⑥,选D。此类题型,最佳作答方式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是否直接表现传主的品德,这也是判断该题型的一个标准。
小题4:原文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始辞去,不取其报,“取”可译为:拿,因此,文中说“不取其在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报答”。这类题在于细节,在于对文章实词的理解,信息的整合。
小题5:(1)重点词语:遂:于是;里人:邻居;面:当面;志:通“识”,记录;识:做标记,需补出的成分:偕往(旅店);携(囊)以归。(2)重点词语:伤:为动用法,为…而伤心;传:名词动用,写传记;劝:规劝;焉:代词,世人。文言文翻译题要逐词翻译,将单音节词译成符合语境的双音节词;同时,要注意将省略部分补充出来,将倒装语序调整过来。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靠授业)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拿出一半财物馈赠给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戴上刑具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妻子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因给她安排住处而遭遇灾祸,怎么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妻子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妻子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妻子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士大夫都喜欢与李疑结交。凡是认识李疑的人都说:“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被推举做官,他推辞不去上任。但是他的德行得到极大的彰显。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然而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通达事理的人不拘泥于外物,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污浊,您为什么不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
C.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用洁白的身体去接触外物的玷污?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怎么能够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
D.怒而飞,其翼若垂(边陲)天之云。
一发怒就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患?盗?论?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都不能杜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慢”应解释为“轻视,忽视”)
小题2:C.然而,但是,表转折A.他,代词;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B.……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D.把,介词;因为,介词)
小题3: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小题4:(1)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不过盗贼产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还担忧什么盗贼呢(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 (5分)?(采分点:除、顾、止、何盗之患的句式,语意通顺)
(2)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5分)(采分点:以,两个“惧”、“生”的用法,而、倒装句式,语意通顺。)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不过盗贼产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搞好,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贼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搞好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受罪。”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