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1)有人认为上片写愁“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进,层层渲染”,请结合上片内容简要说明是如何“淡写”“暗写”“明写”“浓写”的。(4分)
答:?
?
(2)词的下片着重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
(1)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芙蓉”两句,暗写愁怀;“中有离愁成斛”句,是明写愁多;“无入落征鸿”句,浓写愁重。(每答对一点得1分,4分)
(2)报国与归田。(2分)词人先自言自己的人生道路,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寄寓田园之思。接着肯定国中豪杰舍我其谁,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做个钓鱼隐士无奈之情。(2分)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小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小题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小题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幽,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界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小题2:修辞:拟人?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与“黄”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点明角度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小题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野菊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很鲜明,“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刻画出一个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高洁的形象。
点评: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小题2:试题分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也就是对诗句语言的赏析。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做该题时,自选任一角度即可,但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点评:赏析诗歌的语言可以有很多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等等,只要找准一个角度,能准确的分析就好。
小题3:试题分析: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的这种说法正体现了一种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相得益彰。?
点评: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10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16.①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
B.“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
C.“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
D.“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
②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叶声寒”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家破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阙前四句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阕“寂寞”四个句子,含蓄的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全词感情悲慨深沉,寓意丰富深刻,格调明朗清新,艺术感染力很强。
③“唐多令”是这首词的?,词中“乌衣日又斜”“燕入谁家”使用的手法是?。(2分)
④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
参考答案:①C
②D
③词牌名,用典
④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1分);作者用了冷色调的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抒发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各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小题1: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小题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词的上片所描写的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 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2分,意思对即可)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4分)①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言外之意无穷;②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所以特别动人。(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