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9-24 04:47: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3等闲识得春风面,_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2、阅读题  阅读下在一首词,完成后面两个题(8分)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击西政的侵扰。
②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①简要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字在全篇中的作用。(4分)?
②试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毛泽东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尽,望极,一直望到再也看不见了,表示望的久远。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这里指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好汉”勇敢有为的人。“屈指”,弯着手指计算。“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红旗漫卷西风”,“漫卷”,随风翻卷。
D.“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为太岁星象征凶神恶煞。这里喻指以将介石为总头目的国民党集团。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写作者伫立在六盘山顶,目送着雁群向南飞去。雁群渐飞渐远,终于消失在南面的天际,可他还在久久地凝望着。寄托了对走过的万水千山的怀念。
B.“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钢铁般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藐视一切敌人的宏伟气魄。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两句景物描写同上阕“天高云淡”的自然景观相映,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蓝天、白云、红旗,西风、雁群、浩荡的红军队伍,真是色彩鲜明,境界壮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调。
D.“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抒情言志慷慨激昂,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庵:圆形草屋?②归来,指43岁免官归里?③华:花白
小题1:简要分析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3分)
小题2: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概述。?(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①仲殊,宋代僧人。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