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4 05:00: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按要求作文。
  请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间。 ——李泽厚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取恰当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天津市2009届高三六校联考)
请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以“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范文】
品味寂寞
寂寞是有群星环绕的明月,身处繁华却孤独清冷。寂寞是被沙漠包围的胡杨,置身荒凉却坚韧顽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仙豪迈的寂寞,“高楼谁与上”是词帝感伤的寂寞,于是有了一句话:自古圣贤皆寂寞。然而寂寞并非圣贤的专利,凡人也会寂寞。年轻的我总乐意品味寂寞。
寂寞犹如月夜独自品一杯香茗,皓月当空,银辉满地,又有轻风徐来,茶香悠远,令人赏心悦目,气爽神怡,于是寂寞时有一份淡泊。寂寞是一种心境。寂寞时,即使身边有万人聚集也宛如无形,即使耳旁有笑语欢声也置若罔闻,于是寂寞时有一种宁静。寂寞是一种感觉。寂寞时,即使珍馐美味在前也无心享用,即使玉液琼浆人口也索然无味,于是寂寞时有一丝淡淡的忧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寞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寂寞的时候,自己倾听自己,最适于反思,也最适于工作。韩非子的寂寞。造就了《说难》、《孤愤》;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陈景润的寂寞,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垒;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篇。所以,当被寂寞包围的时候,请不要沮丧,也许这正是成功的契机,请细细品味,好好把握。
寂寞使人远离世俗,感觉超脱尘世的一种独立与完整,感觉自己掌握自己的一种实在与安稳。经历了寂寞的洗礼,就可以得到升华,完成对人生的诠释,对生命的认识。太阳是寂寞的,可是它毫不在意,把它的光和热释放出来,照耀宇宙;昙花是寂寞的,可是它不放心上,让它的芬芳洒满乾坤,成为永恒;流星是寂寞的,可是它不以为然,将它的灿烂留给人间,铸成辉煌。所以,请品味寂寞,完成心灵的升华。
寂寞代表成熟,代表坚韧。寂寞教会我们乐观,教会我们洒脱。在人生最易寂寞的青年时代,让我们品味寂寞,并在寂寞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③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拿破仑的这句名言涉及到人生目标的问题,不管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其相反的方面立意,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且莫好高骛远。参考思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好男儿志在四方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作文
请以“身处喧嚣的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论点集中鲜明;②论证充分有序;③语言讲究文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身处喧嚣”,这是一个动宾式短语。审题讲究推敲,切中要害,掂出轻重。何为“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它不等同于“有动静”,也不等同于“诱惑”或“质疑”。同时,“喧嚣”现象丰富,“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由实而虚,由浅入深,孰无观闻体验?这是作文的起点。下笔前,不妨头脑风暴一下,列举一下自己熟知的不同“喧嚣”现象,或择其一二,或纵横整合,或叙或议,或顺或逆,自有真实真切的话要说。“喧嚣”一扭头即是“宁静”,因此,作文也宜以“宁静”为重点。当然,我们还可追问:是谁制造了“喧嚣”?为什么会出现“喧嚣”?“喧嚣”有何弊益?……
细细斟酌,“喧嚣”是什么,并不是文题的重点,“身处”才是重点。作文重点应在“态度”上:“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至是享受,还有人……”。自然而然,沉浮于喧嚣潮流中的我们,就易于想到憎恶都市之喧嚣,追求乡村之宁心境之静,隐于山林,遁于书室,侍弄红梅翠竹,礼拜王维陶潜,以求一方真我精神的自留地。如此,立意多撞车,造成“宁静”“淡然”的喧嚣,甚至取材上陶潜们纷纷驾临来“喧嚣”一把。在这种情况下,若想胜出一筹,除语言有文采外,恐怕值得提倡:一是多用新颖、典型的“今”例,以增强作文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二是“以小见大”,选取涌动着真我情理的材料,抛舍那些于己不痛不痒的玩意儿。
难能可贵的,就是逆向思维。“喧嚣”应是个中性词,可憎可批外,亦可赞。比如“喧嚣”中蕴着“暖暖的爱”,是人成长和发展的磨砺石,发着民怨民愤民生的呐喊,流着民俗民风民族文化的因子,流动着人际沟通的人性之美,静默地绽放着文化之花。更难能可贵的,是能辩证分析,提倡过滤“喧嚣”。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你可以濯然自立超然其外求得心静,你可对腐败邪恶昭示愤慨声讨,你可对无聊炒作隐私窥奇决绝舍弃,你可对慈善公益正义由衷赞誉摇旗呐喊。总之,“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熟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