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9-24 05:12: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2)??,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孤袭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进武判官归京》)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苟子《劝学》)



2、其他题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生如梦,?。(苏轼《赤壁怀古》)
(2)楚天千里清秋,  ? ?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   。(贾谊《过秦论》)
(6)  ?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其他题  名句默写。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
(2)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归思难收。
(3)________________,一番洗清秋。
(4)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5)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选自巴金《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
B.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偏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战国策》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它实际上是当时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5、阅读题  阅读甲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 “狂者”与“狷者”各是指什么样的人。(2分)
                                                                         
(2)结合材料,谈谈孔子对“礼”与“和”关系的看法。(2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正确使用熟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