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喜爱幽静,如诗中写道“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
(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
[注] ①溜:水流。 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
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
小题1:这首小令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2分)
小题2:你认为诗中的人物应是怎样的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景手法答“绘声绘色”“反衬(以动衬静)”“比喻”“白描”其中之一皆可。(1分)意境特点答“清”、“清静”、“凄清”、“宁静”皆可。(1分)
小题1: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1分)理由至少有三:①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 ②小序中提及交往的“故人陈公辅”“萧然有尘外趣”; ③写景中提及的松菊以及注释中提及的陶渊明也暗示了人物的追求和身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反衬(以动衬静),“晚溜琅琅”和“一曲清商”反衬了环境的清静;意境特点:一个“清”字概括了这一境界的特点:泉水清澈,月光清凉,其清在色,在感。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在乐。青松黄菊,炉香菊气无一不使人感到清新、淡雅,使人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
小题2: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作者对退隐山林,种菊南山的陶渊明十分敬仰,字里行间透出到陶的倾佩;“斜川松菊”似与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同趣;
陶渊明的清旷高古的精神,与陶借松菊抒发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无一不令作者折服,不自觉地便流露纸端,见于词上;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问梅花的消息,是用梅花来概括其他事物,表示作者爱好芳香纯洁事物的高尚情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________________? , 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________________ ,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2)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 ,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行》)
参考答案:(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步余马于兰皋兮
(2)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有幽愁暗恨生?钿头银篦击节碎?凄凄不似向前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①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①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小题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2: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托物言志(1分)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1分)
小题2: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黑暗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追求1分,分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画诗大多通过对画中所描摹的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白自己的心志,因此手法常用托物言志。
点评:对于诗歌表达技 巧的鉴赏,具体的答题思路常为: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小题2:试题分析:诗首两句写诗人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后两句写诗人画一清瘦的竹子,能作到清冷江边钓鱼的钓竿。诗人通过清瘦的竹子,来表明诗人清廉坚韧的心志。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