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A.生活艺术化 B.艺术生活化 C.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 D.人们的日常生活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八点档
(台湾)吴念真
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著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
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我这么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
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问母亲:“我为什么没爸爸?”
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
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
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他们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
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的地下酒家当内将,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
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
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
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
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扮。”
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查房的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
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帐,外公和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
就这样。
“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
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
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免烦恼……我是说……我前辈子一定欠那个xxx非常多……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来……救他那条狗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序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
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
D.在他考上医科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
E.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
小题2: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
小题3: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小题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小题2:①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②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份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③人家她们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每点2分。)
小题3:①隐忍,吃苦耐劳。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②倔强,自强。没有任何人的帮助,自力更生。③有宿命观,表现出了对命运的无奈。儿子救了对自己始乱终弃的男子的性命,母亲愤恨却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正。④有着深沉的母爱,在艰难的生活努力抚养儿子。(每答一点给2分,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合乎母亲形象特征,亦可酌情给分。)
小题4:第一种答案:应该保留。(2分)①呼应题目,母亲的经历就像八点档的连续剧一样有戏剧性。②承接上段“结局还不错”这句话,使情节转折,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③深化小说主题,表现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从选择,无可奈何。④对前文形成的悬念进行了解说,点出了“他”的父亲是何许人。(原因6分,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种答案:可以删掉。(2分)①删掉这个结尾,使小说更有温情,母亲辛劳一生终得回报。②如果保留这个结尾,让人感到社会现实的冰冷和残酷,表现了命运对小人物的嘲弄。③从情节上看,这两段内容上文没有铺垫,出现得过于突然,衔接不够自然。(原因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结构、作品主题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B项错在“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语气太重,与母亲的形象不符。C项错在“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为富不仁”在文中无据。A项中“仅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本开头真正形成悬念的是“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他最终取得成就这一点,旨在引出下文中母亲对他的养育。不过,如果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这一角度设问,也稍有形成悬念的意味。因此,选本项给1分。
小题2: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暗示”的内是“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这一点进行筛选。重要的是要善于提问,比如:为什么他母亲说“最悲哀的是你”;他为什么没有父亲,没有兄弟姊妹;为什么他到懂事时还不敢问;为什么他母亲说“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等等;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答案。
小题3:解答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抓住文本中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有时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和作者的“旁白”等,进行身临其境的分析。比如本题中,关于“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等行为的描写,关于“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的叙述,以及母亲所说的话,等等,应该不分析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答案应分点列出。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应着重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不管是赞同删还是不删,都要分点说出理由。这理由可从是不是突出了标题,利不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感情,对作品的简练、结构的完整是不是有利,能不能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本题针对的是文本最后两段。一般来说,赞成不删比较好答一些,因为这毕竟是别人成功的作品;但是,赞成不删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可以别树一帜、标新立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 4分)
【甲】手握阳光
曹文广
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呢,兄弟。”乞丐也“紧紧地捏了捏”作家的手指。“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屠格涅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施舍者在给予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他们已经使某些东西得到了新生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能去帮助别人。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你就不是一无所有,在你的掌心永远有一种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去,只需要简单的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撒播的少。
〔乙〕善良使人美丽
晓铃叮当
善良使人美丽。
有一个暑假,我坐火车到四川去玩。对面坐着一位大妈,穿着朴素、面孔普通。
天气热极了,我坐着坐着,只觉得头晕目眩,“扑通”一下就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我感受到一阵清凉的气息,睁开眼睛,面前就是这位大妈的脸,她正轻轻托着我的头,一点一点给我喂水。她离我那么近,眉眼细致、五官生动,满脸的关怀令她恍如慈母。我这才知道,我中暑了,并且还吐得狼狈不堪,都是这位大妈给我擦干净的。我连连道谢,大妈笑起来,那笑容仿佛是绽开的一朵花……
生活就是这样奇妙,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原来并没有随风而逝,它悄悄溜进我们的内心,化为岁月。岁月像把刻刀,在日里,在夜里,给我们的面孔刻下印记,渐渐改变你的眉梢眼角,鼻子嘴巴,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亲、动人、美丽的光芒。据说,慈禧太后最讲究容颜护理,为了美而不惜代价,可是,从留下来的她的画像和照片看来,她满脸的凶气,非但不美,实在是可怕。
当我们看宋庆龄的照片时,看到的是高贵、优雅、可亲、可敬,即使到了八十高龄,她留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光彩照人的,这是因为她的内心芬芳馥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孔是心灵的图画。一流善良的心,比得过任何服饰、珠宝、装扮,它所带来的美丽,不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并且持久高贵。朋友,你若希望自己美丽俊秀,那就精心浇灌你的心灵花园吧。
22.体会标题的深刻含义。(4分)
“手握阳光”:?
“善良使人美丽”:?
23.屠格涅夫的“善良”和大妈的“善良”有什么不同?(4分)
24.〔甲〕文议论的内容可概括为:?,在文中起?的作用。〔乙〕文的中心论点是:?;〔乙〕文所列举的人物起?的作用。(4分)
25.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l)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
(2)大妈笑起来,那笑容仿佛是绽开的一朵花。
26.文中画线句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22.(4分)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拥有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他人、照亮自己。有一颗善良的心能使人看起来更美。
23.(4分)屠格涅夫的“善良”表现在他因不能施舍乞丐而向他真诚道歉;大妈的“善良”表现在她在火车上悉心照顾中暑的“我”。?
24.(4分)要真诚地播撒善良?画龙点睛?善良使人美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论点?
25.(4分)(1)表现屠格涅夫的真诚和歉意。(2表现大妈因为善良而美丽如花。
26.(3分)善良温暖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应该善待他人。
本题解析:
22.(4分)一处2分。
23.(4分)主要是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同。
24.(4分)要真诚地播撒善良?画龙点睛?善良使人美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论点?
25.(4分)(1)表现屠格涅夫的真诚和歉意。(2表现大妈因为善良而美丽如花。
26.(3分)善良温暖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应该善待他人。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麦茬地里的母亲
李星涛
麦子已跟着割麦人回家了,只剩下麦茬地,默默地躺在阳光下,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幸福而疲惫。
临近中午,阳光在麦茬地里越聚越厚,仿佛变成了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起来。那些麦秸儿呢,也像是本来就饱含着阳光汁液似的,正顺着麦茬口儿,不紧不慢地向外流淌着。
这时候,我的母亲却正在麦茬地里拾麦穗。她扎着黑头巾,睁着昏花的双眼,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好像是在给麦茬地行着一种古老虔诚的谢礼。母亲是一个左撇子,她左手捡起麦穗,再交给右手保管,右手拿不下了,左手里也捡满了。母亲这才将两只手里的麦子合在一起,扯根麦秸,麻利地一缠一绕一挽,一把金疙瘩似的麦把子便躺在身后的麦垄里了。母亲在前面拾着,麦把子就在后面紧紧跟随着,让人感觉到不是母亲在寻觅着麦子,而是那些麦子在主动寻找着母亲。那种执著地追随,就如同是一首漂泊的古诗在苦苦追随着真正的主人。拾穗的间隙,母亲偶尔也会直起腰,抬起头望望远方。远方虽然没有米勒《拾穗者》中的教堂,却站立着一排排绿阴掩映的村庄,绿色的岛屿一样,在母亲的目光里生动地迤逦着。
四周很静,母亲的身前是麦茬地,身后还是麦茬地,只有云雀在云影里唱着歌儿给母亲听。母亲很喜欢云雀,称它是麦地鸟。拾穗时,母亲发现了云雀窝,总会转着圈儿,慈祥地看一会儿,但从不用手碰一下窝里的蛋卵。母亲说,云雀只要一闻到蛋卵上的汗味,便不会来孵了。小时候,我见过云雀蛋,大如麻雀卵,上面缀满了斑点,恰似嫂子怀孕时脸上飞满的蝴蝶。那时候,我之所以愿意跟着母亲下田拾麦,纯粹是想在麦茬地里捉到几只幼小的云雀来喂养,但终因母亲的阻拦而未能如愿。在我的记忆里,云雀总是和麦地与母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我每次看到云雀从麦地里快速飞向晴空时,总以为那生灵根本不是鸟,而是受神灵点化过的泥块,是母亲麦地飞翔的灵魂。
母亲白天拾回了一大蛇皮袋子麦穗,晚上便将麦穗铺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棒槌轻轻地捶着。捶下了的麦粒,再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麦壳和尘土,放到弟弟家的楼房顶上晾晒。别看家里晒了麦子,母亲是从来不用担心雷雨会突然降袭的。十几年来,母亲那条患关节炎的腿就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只要那条腿哪天晚上开始发痒生痛,里面并像是有大群蚂蚁在搬家,那么第二天天气准会发生变化,不是阴天,就是下雨。别人都为得了这种病而痛苦,可母亲却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是这条病腿帮助了母亲,让她始终走在了好多雨水的前面了。
从麦子开镰到黄豆耩进地里,母亲的日子一直都心甘情愿地被一穗穗麦子独霸着。虽然每年一到麦季,我在电话里反复劝说她不要再下地拾麦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买回一大堆麦子,但母亲根本不听我的话。她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再说,买来的麦子能和拾来的麦子一样吗?因此,每年麦季过后,总会有五六蛇皮袋拾来的麦子堆码在母亲的床头。那些麦子让母亲弯过多少次腰,流过多少汗珠,我永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母亲早晨出门时,身子是朝向麦茬地的,影子是朝向村庄的;傍晚回家时,身子朝向了村庄,影子却朝向麦茬地。当母亲的身子和影子合为一体时,我知道,她老人家要么是幸福地睡在了可爱的村庄里,要么就会像父亲一样永远沉睡在金黄的麦地里。但我相信,无论是睡在村庄里,还是睡在麦地里,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摘自《文汇报》2010年7月14日)
1.分析第二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加横线语句的含义。
(1)宛如刚分娩过的嫂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有金黄的麦子相伴,只要有美丽的云雀歌唱,我的母亲就一定会睡得很踏实,睡得很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中加粗句子的意义,思考母亲为什么为“得了这种病而暗自庆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塑造母亲形象,塑造了怎样的母亲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反复劝说母亲不要再下地拾麦,母亲执意不听,可见母亲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而这一追求和坚持不一定会被晚辈所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长辈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并亮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渲染丰收气氛,为下文母亲出场作铺垫。(意对即可)
2.(1)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麦地经过辛勤劳作后丰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麦地承受巨大劳作后获得收获的赞美之情。
(2)金黄的麦子和美丽的云雀象征着母亲对故土的热爱,母亲的幸福源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本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土的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3.因为母亲患关节炎的腿比天气预报更早得知雷雨的来临,表达了母亲珍视粮食、热爱土地的感情。(意对即可)
4.第三自然段正面描写母亲劳动时的动作,写出了母亲的勤劳;第四自然段写母亲对云雀的爱惜,表现了母亲对故土的热爱;第五自然段写母亲对病腿的庆幸,侧面描写母亲对粮食的爱惜;尾段作者反复劝说母亲不要再下地拾麦,母亲执意不听,侧面写出了母亲的朴实和对劳动的热爱。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热爱故土。(写出三点,意对即可)
5.如母亲坚持吃剩饭剩菜,我们觉得是不卫生、不健康,但母亲觉得这是珍惜食粮,勤俭节约的体现。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母亲,并没有站在她的立场切身体会她的感受,要学会换位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1)这是1998年夏天。7月9日。
(2)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整整一夜,干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
(3)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4)这天下午的阳光和其他寻常夏天里的阳光一样好,或者更加好。炎热让每个人失去了说话的欲望。张了张口就是干燥的热,像要吐出火来。大家静静地站在高大的香樟树下,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5)傅小司从停车棚里把车拖出来后,考虑是不是要先回家去再说。刚刚结束的英文考试几乎要了人的命。身后那个女生一直在咳嗽,小司差点连听力都听不清楚。
(6)“嘿!”陆之昂拿着一罐可乐碰了碰傅小司的胳膊,刺人的冰凉从他的胳膊上的皮肤迅速而细枝末节地传递到心脏去。傅小司接过可乐拉开来,抬起头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喉结翻上翻下的。泡沫弄了些在手上,他抬起手,用嘴含了下食指关节那里。
(7)陆之昂在旁边瞄到他这个动作,喉咙里发出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额油”。
(8)傅小司记得自己三年前仰起头喝可乐的时候还没觉得喉结这么突兀,三年前就是这么仰头喝了一罐可乐然后就离开了初中的一群朋友。大家只是拍了拍肩膀没有说再见,于是大家就真的没有再见过面。
(9)三年后的今天,不知道会不会像是三年前的那场告别一样,从此就不再见面呢?
(10)傅小司抬起头看看陆之昂,他对他说:“嗨,我们就这么毕业了对吧。”
(11)陆之昂看看他,然后皱皱眉,说:“好像是的。”
(12)天空一群飞鸟突然刷刷地飞过去,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天空。
(13)傅小司转过头没有说话,微微皱了皱眉头,喝下一大口可乐。
(14)眼前很多的人挤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是夏天里特有的潮红,小司记得拍毕业照的时候也是这种样子,所有人在烈日下面站队,因为阳光太强以至于大家在照片上都有点皱了眉头且红着一张脸,于是陆之昂生动地形容像是赴死前的集体照。带着悲壮的表情伪装了天下无敌的气势冲向那座早就不堪重负的独木桥。然后听到很多人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水花溅到脸上像是泪。泪水弄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可是还是挡不住疯了一样地往前横冲直撞。
(15)当照相机扫射出的那一个红点依次划过每一个人的眼睛,然后“咔嚓”,定格,再然后一群人就作了鸟兽散。
(16)每一个人都匆忙地赶回教室搬出参考书继续暗无天日地做题。五分钟之后就再也想不起自己的左右两边站着的是什么人。
(17)这一天下午很多人笑了很多人哭了然后很多人都沉默了。学校的香樟每到夏天就会变得格外的繁盛。那些阳光下的树荫总会像黏稠的墨汁一样缓慢地渗透进窗户里面,傅小司记得自己和陆之昂在树荫里昏睡了似乎无穷多个夏天。眼皮上的红光和热度一直没有散去。
(18)可是现在竟然突然就要离开了。
(19)傅小司想起自己很久以前看到过的话,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让我们重新来过。
(20)接近黄昏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人了。
(21)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早就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了。而高三的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外语之后也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这一次离开,是最盛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告别,傅小司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双脚迈出校门的时候身后的影子突然被割裂的样子,身躯继续朝前,墨般漆黑的影子留在原地。
(22)就像是人死去时离开身体的灵魂。带着恍恍惚惚的伤心和未知的恐惧。
(23)那些影子像是依然留在空荡的校园里,游荡着,哼着青春时唱过而现在被人遗忘的歌。
(24)那些人终于走了,带着三年时光的痕迹消散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25)暮色四合。?
选自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2010修订版)
小题1:第14至16段写傅小司回忆拍毕业照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
小题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
小题3:选文节选自小说的引子部分,可看作是个场景描写,简析这个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
小题4:请就本文的艺术特色,选一点进行赏析。(5分)
?
小题5:你也即将经历高考毕业离校,结合文中傅小司的感受,写出两点你对青春和成长的感悟。(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拍毕业照时的麻木不仁(1分)与高考结束毕业离校时的感受形成对比,(1分),突出主人公告别高中生活时的不舍而又忧伤的心理。(1分)(共3分)
小题2:他们在这里度过的忧伤而明媚的青春时光,成了他们对梦想最美好的回忆,(1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曾经拥有梦想的年轻人都在各自奋斗,(1分)而此后他们的命运也将会有千差万别。(1分)(共3分)
小题3:①导引人物出场。②渲染忧伤的心理。(答到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小题4:①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真实。如陆之昂和傅小司喝可乐这一段,作者运用了一些浪漫而温暖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性格各异而又鲜明的男孩子形象,揭示了他们之间纯真细腻的友情。又比如拍完毕业照后大家忙着做作业的细节很生动真实地再现了高考前夕学生们紧张备考而彼此冷漠的现实。②写意抒情和叙事结合,使小说显得唯美富有诗意。小说用缓慢而安静的节奏叙述着忧伤而明媚的青春时光,而开篇部分对校园的渲染,如宁静纯美而又默默坚守的香樟树,天空的飞鸟,更使小说节奏细腻而舒缓,像一首哀婉而又温暖的青春祭歌。(写出一个方面的特色即可。要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语言通畅1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小说特色言之有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5:(6分)①珍重友谊。②青春美好而又脆弱、短暂。③人生总有聚散。④经历残酷竞争的青春最美。⑤学会原谅、宽容,哪怕遇见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失落,最后都可以在岁月的手掌里,在时光的变迁中慢慢地治愈。(每点3分,感悟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写出两点感悟即可。除示例外,其他结合小说、感悟言之有理者,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对比”的手法和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类似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结构可考虑承上启下。具体情况因题而异。
小题2: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句子出现在小说的最后段,因此实际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要抓住句中“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加以揣摩。
小题3:题干要已经明确是“引子”的作用,因此就要想到“导引”“渲染”类似的术语,然后结合本文整体的受来回答即可。
小题4:本文的艺术特色较多。本题是选一点进行赏析,选择时就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点。答题时要先明确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尽管答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考虑文章本身的价值倾向,感受要我要积极向上,然后紧扣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