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2017-09-24 05:41: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B.使使以大王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
3.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
  (2)(晋国)已经向东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3)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乱而继迁我,必败——薄:轻视
B.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阵——拔剑切啖之
B.武康为公令军——不求闻达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亲党——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惜朝廷无一忠臣——宜百姓之谓我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
A.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B
5.(1)于是又请求将所统率的部队骑马快速赶到关隘险要处前去布好阵形。
 (2) 他那是因为忠心事奉皇上的原因,应当这样做的,可惜朝廷又少了一个忠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弟小修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袁宏道《叙小修诗》,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然以豪杰自命的然:明显的样子
B.见人有一语不相者肖:模仿得像
C.任性发展任性:听凭秉性行事
D.而或者犹以太露之病:烦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诗文至近代卑极矣其人居远未来,为留待
B.诗必欲准于盛唐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万一传者若是,孰能御之
D.但恐不达,何露有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小题3:下列各项中,能表现袁宏道其弟小修“独抒性灵”的写作风格的一组是
①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②诗文至近代而卑极
③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④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
⑤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⑥予读而悲之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4分)
(2)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4分)
(3)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而所谓写得好的地方,还不能不因为文辞华丽、模仿因袭前人而遗憾,(我)认为是没能完全抛开近代文人的习气的原因。
(2)朝代有变化,而写文章的方法不延续,每个朝代的文风都按照各自的特点穷极发展、变化,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原本就不能用优劣来评判。
(3)至于像他的作品那样,性情质朴,有很多忿怨,诗风刚直自然,没有曲折,这叫做屈原的风格(楚辞的风格),又有什么疑问吗?


本题解析:
小题1:病:感到不满,责备。
小题2: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承接连词,就;因果连词,因此,所以。B连词,表顺承关系,就,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反而,却。C指示代词,那些;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小题3:②句讲的是当时文坛的一般情况,④句讲的是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⑤句是讲性格,不是写作风格。
小题4: 翻译题一般尽量直译,才能踩到得分点,如果是意译,很有可能从得分点飘过去了。第一句,“恨、粉饰蹈袭、以为”各1分,语句通顺1分。第二句,“升降、所以、原、可以”各1分。第三句,“质、怼、峭急、是之谓”各1分。
【参考译文】我弟弟袁中道长大以后,胆量更加大了,见识更加丰富,明确地以豪杰自居,并想和当代的豪杰称为朋友。他于西陵上泛舟,在塞上策马扬鞭,观赏完了燕赵大地的美景,足迹所到的地方,几乎半个中国,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他的作品大多是抒发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的,就不肯下笔写出。他的文章中间有写得好的,也有不足的地方,好的地方自然不必说到,即使是有瑕疵的地方也大多是很真实的自己创造的语言。但是,我很喜欢他作品中有瑕疵的地方;而所谓写得好的地方,还不能不因为文辞华丽、模仿因袭前人而令人遗憾,(我)认为是没能完全抛开近代文人的习气的原因。
诗文到了近代就变得卑贱了,写文章就以秦、汉的标准作为现在的标准,写诗就要以盛唐的标准作为现在的标准,抄袭模仿古代的诗文,(这种做法)影响着人们刻意跟从古人的步伐(使用古人的标准),看到有人一句话不像古人发出的声音,就一起指责这个人为歪门邪道。他们以秦汉的写文标准为标准,难道秦汉的人是一字不变的学《六经》的吗?他们以盛唐写诗的标准为标准,难道盛唐写诗的古人也是一字不变的学汉魏(写诗的标准)的吗?如果秦汉的文章都是学着《六经》的,哪会有秦汉(自己特点)的文章?如果盛唐的诗是学着汉魏的诗,哪会有盛唐(自己特点)的诗?朝代有变化,而写文章的方法不延续,每个朝代的文风都按照各自的特点穷极发展、变化,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原本就不能用优劣来评判。然而天下间的事物,独一无二的是不可以没有的,正是因为他不可以没有,所以虽然有人想废除但是办不到;抄袭雷同别人的东西则是可以不要的,正是因为他可以不要,虽然有人想让他存在一样做不到。所以我说如今的诗文不能广为流传了。那一万首里面流传的一首,或者是妇女儿童所传唱的《擘破玉》《打草竿》这样的诗文,都是一些没有名气的真性情人所写,所以写出来的都是发自肺腑的声音,不效仿汉魏,不去学盛唐的文风,随意发展,和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欲望相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弟弟既在当代不得志,有很多感慨;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心于贫困和窘迫;喜欢风光美景,忍受不了寂寞。所以曾经把贫困不得志和百无聊赖的苦恼,用诗歌抒发出来,每每像苦又像骂,让人忍受不了他为生活哀叹和不得志的感受。我读着都感到悲伤。一般说来,感情至深的语言,自然能够感人,这叫做真性情的诗歌,可以流传下去。但还有人仍然因为他的诗文感情过于直露而批评他,这些人竟然不知道情感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文字随着情感而流出,只怕不能表达出所有的感情,有什么直露的呢?在人生不得意穷愁潦倒之时,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来不及选择表达内心情感的声音,因为心中有怨气啊,难道有不伤感的吗?至于像他的作品那样,性情质朴,语言中自然有很多忿怨,诗风刚直自然表情达意很直白,没有曲折,这称作屈原的风格(楚辞的风格),又有什么疑问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
郑余庆①,清俭有重③德。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③望重,皆凌晨诣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嚣然⑤。余庆呼左右曰:“处分⑥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⑦,舁⑧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碗,蒸胡芦一枚。相国餐美,诸人强⑨进而罢。
(选自《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
【注释】
①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为唐代宰相,著名散文家。②重:厚,大。③故相:老丞相。④诣:到,到……去。⑤嚣然:饥饿的样子。嚣:通“枵”,中心空虚的树根,引申为空虚。⑥处分:嘱咐。⑦逡巡:顷刻,不一会儿。⑧舁(yú):抬。⑨强:勉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2)朝僚以故相望重
(3)皆凌晨诣④4之
(4)处分厨家
(5)诸人强进而罢
小题2:把下面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
(2)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小题3:本文的伏笔:______;悬念:____________。
小题4:说说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1)厚?(2)声望?(3)到,到……去。?(4)嘱咐?(5)勉强
小题2:(1)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
(2)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
小题3:伏笔: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悬念: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小题4:从文字看:赞颂郑余庆虽居高位,但清俭有德。从深处品味:官场奢靡,少有人不沾染这样的风气;郑余庆召客会食,意在告诫官员不应奢侈。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很吃惊。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饿了。郑余庆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好一会儿才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宰相吃得很香,大家也勉强吃了下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殊为不经。而唐《乐府杂录》云:“舞有字,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王建《宫词》云:“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则此事由来久矣。(周密《齐东野语》)
1.文中所叙是一种什么景象?周密对此有何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谈谈你对类似现象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州郡过佳节举行宴会,都要让歌女在厅堂跳舞,并且要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第二问:周密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意对即可)
2.“此事由来久矣”,表明这种现象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地。在我国各个时代,舞蹈就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先民伴随着舞蹈劳动、祭祀,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各种情怀。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对于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盛会,当然可以用舞蹈表达出“和”等字的内涵。但有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娱乐,或为了粉饰太平,或为搞什么政绩工程等而搞大型团体操表演,布成图形文字等,则只能劳民伤财,腐化堕落,毁坏执政者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