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2017-09-24 05:41: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使使以闻大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活之 3.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 (2)(晋国)已经向东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3)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 A.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B 5.(1)于是又请求将所统率的部队骑马快速赶到关隘险要处前去布好阵形。 (2) 他那是因为忠心事奉皇上的原因,应当这样做的,可惜朝廷又少了一个忠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弟小修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袁宏道《叙小修诗》,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然以豪杰自命的然:明显的样子 B.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肖:模仿得像 C.任性发展任性:听凭秉性行事 D.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病:烦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B.诗则必欲准于盛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万一传者其若是,孰能御之 D.但恐不达,何露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小题3:下列各项中,能表现袁宏道其弟小修“独抒性灵”的写作风格的一组是
①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②诗文至近代而卑极
③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④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
⑤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⑥予读而悲之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4分)
(2)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4分)
(3)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而所谓写得好的地方,还不能不因为文辞华丽、模仿因袭前人而遗憾,(我)认为是没能完全抛开近代文人的习气的原因。
(2)朝代有变化,而写文章的方法不延续,每个朝代的文风都按照各自的特点穷极发展、变化,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原本就不能用优劣来评判。
(3)至于像他的作品那样,性情质朴,有很多忿怨,诗风刚直自然,没有曲折,这叫做屈原的风格(楚辞的风格),又有什么疑问吗?
本题解析:
小题1:病:感到不满,责备。
小题2: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承接连词,就;因果连词,因此,所以。B连词,表顺承关系,就,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反而,却。C指示代词,那些;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小题3:②句讲的是当时文坛的一般情况,④句讲的是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⑤句是讲性格,不是写作风格。
小题4: 翻译题一般尽量直译,才能踩到得分点,如果是意译,很有可能从得分点飘过去了。第一句,“恨、粉饰蹈袭、以为”各1分,语句通顺1分。第二句,“升降、所以、原、可以”各1分。第三句,“质、怼、峭急、是之谓”各1分。
【参考译文】我弟弟袁中道长大以后,胆量更加大了,见识更加丰富,明确地以豪杰自居,并想和当代的豪杰称为朋友。他于西陵上泛舟,在塞上策马扬鞭,观赏完了燕赵大地的美景,足迹所到的地方,几乎半个中国,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他的作品大多是抒发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的,就不肯下笔写出。他的文章中间有写得好的,也有不足的地方,好的地方自然不必说到,即使是有瑕疵的地方也大多是很真实的自己创造的语言。但是,我很喜欢他作品中有瑕疵的地方;而所谓写得好的地方,还不能不因为文辞华丽、模仿因袭前人而令人遗憾,(我)认为是没能完全抛开近代文人的习气的原因。
诗文到了近代就变得卑贱了,写文章就以秦、汉的标准作为现在的标准,写诗就要以盛唐的标准作为现在的标准,抄袭模仿古代的诗文,(这种做法)影响着人们刻意跟从古人的步伐(使用古人的标准),看到有人一句话不像古人发出的声音,就一起指责这个人为歪门邪道。他们以秦汉的写文标准为标准,难道秦汉的人是一字不变的学《六经》的吗?他们以盛唐写诗的标准为标准,难道盛唐写诗的古人也是一字不变的学汉魏(写诗的标准)的吗?如果秦汉的文章都是学着《六经》的,哪会有秦汉(自己特点)的文章?如果盛唐的诗是学着汉魏的诗,哪会有盛唐(自己特点)的诗?朝代有变化,而写文章的方法不延续,每个朝代的文风都按照各自的特点穷极发展、变化,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原本就不能用优劣来评判。然而天下间的事物,独一无二的是不可以没有的,正是因为他不可以没有,所以虽然有人想废除但是办不到;抄袭雷同别人的东西则是可以不要的,正是因为他可以不要,虽然有人想让他存在一样做不到。所以我说如今的诗文不能广为流传了。那一万首里面流传的一首,或者是妇女儿童所传唱的《擘破玉》《打草竿》这样的诗文,都是一些没有名气的真性情人所写,所以写出来的都是发自肺腑的声音,不效仿汉魏,不去学盛唐的文风,随意发展,和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欲望相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弟弟既在当代不得志,有很多感慨;又喜欢豪华生活,不安心于贫困和窘迫;喜欢风光美景,忍受不了寂寞。所以曾经把贫困不得志和百无聊赖的苦恼,用诗歌抒发出来,每每像苦又像骂,让人忍受不了他为生活哀叹和不得志的感受。我读着都感到悲伤。一般说来,感情至深的语言,自然能够感人,这叫做真性情的诗歌,可以流传下去。但还有人仍然因为他的诗文感情过于直露而批评他,这些人竟然不知道情感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文字随着情感而流出,只怕不能表达出所有的感情,有什么直露的呢?在人生不得意穷愁潦倒之时,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来不及选择表达内心情感的声音,因为心中有怨气啊,难道有不伤感的吗?至于像他的作品那样,性情质朴,语言中自然有很多忿怨,诗风刚直自然表情达意很直白,没有曲折,这称作屈原的风格(楚辞的风格),又有什么疑问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
郑余庆①,清俭有重③德。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③望重,皆凌晨诣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嚣然⑤。余庆呼左右曰:“处分⑥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⑦,舁⑧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碗,蒸胡芦一枚。相国餐美,诸人强⑨进而罢。
(选自《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
【注释】
①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为唐代宰相,著名散文家。②重:厚,大。③故相:老丞相。④诣:到,到……去。⑤嚣然:饥饿的样子。嚣:通“枵”,中心空虚的树根,引申为空虚。⑥处分:嘱咐。⑦逡巡:顷刻,不一会儿。⑧舁(yú):抬。⑨强:勉强。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2)朝僚以故相望重
(3)皆凌晨诣④4之
(4)处分厨家
(5)诸人强进而罢
小题2:把下面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
(2)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小题3:本文的伏笔:______;悬念:____________。
小题4:说说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1)厚?(2)声望?(3)到,到……去。?(4)嘱咐?(5)勉强
小题2:(1)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
(2)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
小题3:伏笔: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悬念: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小题4:从文字看:赞颂郑余庆虽居高位,但清俭有德。从深处品味:官场奢靡,少有人不沾染这样的风气;郑余庆召客会食,意在告诫官员不应奢侈。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很吃惊。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饿了。郑余庆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好一会儿才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宰相吃得很香,大家也勉强吃了下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殊为不经。而唐《乐府杂录》云:“舞有字,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王建《宫词》云:“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则此事由来久矣。(周密《齐东野语》)
1.文中所叙是一种什么景象?周密对此有何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现实生活中所见,谈谈你对类似现象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州郡过佳节举行宴会,都要让歌女在厅堂跳舞,并且要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第二问:周密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意对即可)
2.“此事由来久矣”,表明这种现象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地。在我国各个时代,舞蹈就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先民伴随着舞蹈劳动、祭祀,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各种情怀。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对于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盛会,当然可以用舞蹈表达出“和”等字的内涵。但有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娱乐,或为了粉饰太平,或为搞什么政绩工程等而搞大型团体操表演,布成图形文字等,则只能劳民伤财,腐化堕落,毁坏执政者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