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6:41: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观察“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标志图案,完成下列题目。6分

(1) 图案构成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案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图案要素介绍:龙、长城、 “文”字。
(2)图案象征意义: “文”字,表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龙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城的造型,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本题解析:本题要抓住主题以及宏观把握图案的象征意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以下面诗句情境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个叙事件片段。(15分)
要求:(1)以记叙为主,有人物的外貌、心理描写;(2)有环境描写;(3)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格;(4)不少于200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参考答案:(结合原诗,以记叙为主4分;环境描写3分;人物描写4分;修辞4分。字数每少10字扣1分。严格按点给分。)


本题解析:这是综合性学习中语言表达的考查。语言表达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题要求学生读题要细,明确要求,参透材料,创意要新,能展开美妙的想象,在表述上要明确,表达准确,得体并富有层次感。这里能结合原诗,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和恰当的修辞句式。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阅读《雨巷》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回答问题:“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运用通感?的手法,打破了感官的限制,打通了感觉的关联,以形成一种“音色交错的美”。突出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中的“愁怨”的特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制作一张贺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要求:仿照下面句子再写两句话,做到内容和谐,句式大致相同。(6分)
妈妈,你是我疲惫中的一杯香茗,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清气爽。


参考答案:示例:你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神迷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
你是我迷茫中的一盏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让我豁然开朗。


本题解析:每个句子3分:比喻合理,喻体是具体的事物,1分;第二个分句是显示“我”的情况,1分;第三个分句是所选具体事物的特点或作用,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B.一到春天,祖国的土地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
C.在我国,所有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褒贬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
D.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祖国,他用他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景象”;C项语序不当,“褒贬不一”改为“贬褒不一”,和前文对应;D不合逻辑,应该为 “无时无刻不”。复习中可整理一部分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的句子,以便此种类型的句子在试题中出现时一眼就能看出病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