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6:48: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和饥荒而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时,他的学识已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愤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 1817年任会长,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关于色盲的研究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当他送给母亲时,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也和他一样,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具有这一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所以在英国将色盲常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他去研究气体物理的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和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作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的受热膨胀》的论文中清楚的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多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和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的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构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自学物理、数学。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治疗方案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对气象、大气、气体物理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E.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⑥段,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过哪些成就。(6分)
小题4: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对你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B
小题2:①道尔顿在对气象进行观察和对气体物理性质进行思考之后,对原子理论研究产生了兴趣;②道尔顿通过大胆的假设进行原子理论探索,他设想各种气体都是由微粒构成的;③道尔顿对原子进行研究时,充分利用前人的科研成果,他换算原子的相对质量就利用了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④道尔顿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予以发展,针对牛顿物质微粒同性相斥理论,他提出“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的观点。[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
小题3:(6分)①发现了人类中存在的色盲病症;②研究气象、气体,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③开展原子理论研究,换算出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每点2分]
小题4:(8分)求学方面:①家庭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性条件,道尔顿出身贫寒家庭,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②酷爱读书,对学习对象的浓厚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内在动力;③勤奋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保障。④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不拘泥前人成果,把前人的成果作为创新的阶梯。[每点2分]
处世方面:①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一条勤奋学习、奋力拼搏的生活道路;②为人处世,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③将科学研究作为立身之本,倾其一生,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④安守清贫,生活朴素,淡泊名利。[每点2分]
研究方面:①研究科学,需要广泛的知识做基础,包括数学、自然,还有哲学、文学等;②研究科学必须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坚持学习;③研究科学,需要实际的观测、观察,特别是对观测结果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④研究科学,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创见;⑤研究科学,要学会利用、借鉴、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A项,原文“鲁宾逊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教他数学和物理”;C项,原文没有提到“如何治疗色盲”,引起社会重视的是文章,而不是“治疗方案”;E项,道尔顿之所以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是因为他“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所以选DB。
小题2:此类题可以从原段进行归类概括。首先要速读第六段,初步了解段意,然后结合着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思考。如“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发生了兴趣。”可以概括为对空气研究产生兴趣;“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可以概括为,大胆假设原子理论探索;“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可概括为利用前人的科研成果换算原子的相对质量。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道尔顿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概括。分析时,要从文章第一段速读至最后一段,找到属于他的科研成果的,就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引用原句进行修改后加以概括。如文章第四段可以概括为发现了色盲病症;第五段概括为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第六段可以概括为开展原子理论研究,换算出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选取一个角度,从文中找到围绕这个角度展开的内容,通过整理归纳,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再结合着道尔顿在这个方面给人的启示。如选择求学,就可以从道尔顿的家庭条件、学习态度、爱好、创新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如要选择研究方面,可以从博览群书、学习态度、善于分析、归纳、总结;要学会利用、借鉴、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要敢于创新等方面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你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A
(2)为人处世:(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①朴素。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
  ②对爱情忠贞不渝。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③爱国。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
  做学问:④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追求无止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精益求精,成绩卓著。(意思对即可)
(3)倒叙手法。
  ①作用: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
  ②具体描述起到强调作用。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何泽慧的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这是何泽慧人格上闪光的一面,放在开头起到了强调作用。(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朴素. 朴素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人心无旁骛,坚定执着。
  ①何泽慧在物质生活上极尽简朴,她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事业上,在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②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之上,一生风雨与共,相依相携,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朴素而久远。?
  ③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朴素而真挚,她没有豪言壮语,但一生的选择与奋斗都自觉地、主动地与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信仰. 信仰是一种人生追求,信仰是激励人奋进的动力。
  ①何泽慧中学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就是她一生的人格追求。
  ②何泽慧对祖国的热爱,成就了她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她为母校百年校庆的题词“爱国奋进”即是她一生奉行的信仰。
  ③何泽慧对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她九十岁高龄还在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而奋力工作,对科学的信仰,支撑着她奋斗到生命的终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高处的花朵
何蔚
  ①没有一种花能像木棉一样令我长久仰望。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枝干始终都指向生命的高处,更因为即使是在凋落时,花朵们按在大地上的手印,也总是带着高处的激昂。仿佛一颗心脏在停止搏动之前的最后一跳,其触地之声简短而有力,沉重得像英雄的叹息。所以木棉花也叫英雄花,那凌云的豪气中,永远陈列着春天馈赠给人间的焰火。?
  ②那次去岭南与朋友相会,正好赶上了木棉花开。起初,我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和属性,只觉得它们傲岸无比,炫丽至极,犹如插在南中国版图上的红色地标,表达着一方水土的品质与性情。我几乎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岭南,爱上了光芒四射的南国木棉。
  ③因为木棉,我曾不止一次地登上南下的列车,无非是想和它们保持更近距离的接触。如果说在认识木棉之前,它们是长在我的经验之外的一个神秘物种,我思想的空白处还没有它扎根的土壤的话,那么现在就不一样了,(甲)现在,它们已经像流霞一样浸染了我精神的领空,使我没有能力阻止它们深入记忆,占据梦想的城池。它们颀长的身影已成为我出门远行的另一种理由。所以,我如此渴望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势和背景下,抬起头来认真阅读一株木棉,阅读它弹奏阳光的手势,阅读它朗诵春风的红唇,阅读它抚摸云天的精彩片段。
  ④据说,木棉树最高可以长到25米,几乎是一座八层楼的高度。北纬25度以南是它们永久的活动区域。它们从不越界,像季节一样信守着对大地的承诺。每年三、四月间,它们都会亮起最红最红的灯盏,将南国的春色奋力推向极致。
  ⑤站在高高的木棉树下,你永远只能仰望,仰望被它们供奉在生命顶端的花朵,仰望被它们百般珍惜的青春容颜。它们笔直的树干上长满了坚硬的瘤刺,对侵略和冒犯随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它们简单的花瓣舒展而又大气,像铿锵有力的宣言,庄重,鲜明,气势如虹。那些充满了尊严、勇气和血性的花朵,永远都不会给任何人以采摘的机会,它们甚至不会等到容颜衰败时才被迫纷谢,而是会抢在风雨还没来得及伸手之前,就突然从高枝上纵身一跃,将所有不轨的图谋砸成一抹血痕,而它们美丽的信念依然完好无损。
  ⑥传说八年抗战时期,国土大面积沦陷,汉奸卖国贼层出不穷,唯有岭南的青山始终将不屈的尊严高举过头顶,唯有岭南的土地始终没有成批地出产汉奸和伪军。此刻,我忽然明白了,因为岭南儿女都是木棉花的子孙啊,他们沸腾的血中永远流淌着木棉花的精魂!
  ⑦面对着这些高处的花朵,我不能不长久仰望。(乙)我甚至能看见它们撩开云幔的手指,正在从一粒种子内部取出自己的天性,然后,又将相同的天性传给更多更多的种子。我看见每一粒木棉花的种子都披着黄金圣衣,在泥土和暖风中跳着劲舞。与此同时,我的祝福和敬意也和最明快的节奏一起到达。
  ⑧当聚焦的镜头对准木棉花的那一刻,我希望世间所有的风光,都能给它们让路。 (选自《珠海特区报》副刊,?2009年7月19日)
1.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为“高处的花朵”,既是实写,也暗含言外之意,表明了作者对木棉的情感态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B.它们(木棉)?“犹如插在南中国版图上的红色地标”,这个比喻句既写出了木棉的丰姿,又显现了南国自然风光的地域特色。
C.本文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木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D.本文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形散神聚,充分发挥了散文的写意功能。
2.本文描写了木棉的哪些特征?文章通过木棉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甲:现在,它们已经像流霞一样浸染了我精神的领空,使我没有能力阻止它们深入记忆,占据梦想的城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我甚至能看见它们撩开云幔的手指,正在从一粒种子内部取出自己的天性,然后,又将相同的天性传给更多更多的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③或⑤自然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特征:树干笔直高大,坚硬傲岸,有气势,花朵红艳炫丽。文章通过木棉的形象写人(或的品格),表达了对高贵忠贞、维护尊严、坚守信念与承诺、保有血性和勇气等高尚品质的敬仰与赞美之情。(意近即可)
3.甲:木棉的红艳醒目对“我”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在精神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意近即可)?
  乙:“我”认为,木棉所象征的高贵品格会感染更多的人,传播得更广。(意近即可)
4.示例:本文联想和想象丰富新颖,语言形象生动,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行文摇曳多姿,诗意盎然。如第③段中“我如此渴望……精彩片段”一句,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木棉的仰慕和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参考答案:1.B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 “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 91ExaM.org,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 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 ?
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D.“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去厮杀”和文中“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意思不同;文中第三段主要阐述的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而不是“欧洲君主”的,选项偷换概念。)?
小题2:A.“唯一”的表述绝对化;B.“仁政”“暴政”的说法无中生有;D.文中第4段中的“可议之处”指还有待商定,不是选项中的“无可争议”。?
小题3:A.孔子的意思是反对用武力来使人臣服;B.第4段说征服“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利弊难以评价;D.强加因果,不合逻辑。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