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一夜白发的奥秘
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一夜白发现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引起了医学家的兴趣,医学文献中关于人头发急速变白的描述层出不穷。
毛发生长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然后经历程序性地死亡,其死亡细胞最后构成毛发的基本结构,一层一层地推出毛囊,形成毛发。因此,我们看到的毛发都是由死细胞构成的。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比如日光曝晒或者强氧化剂可以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不太可能的。
在历史上有不少被证伪的理论,20世纪初,有人提出头发髓质中有一种噬色素细胞,会沿着头发走,边走边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所以主人就一夜白发。这一理论现在完全可以被否定。此前在19世纪中期,有人提出头发中气泡增多,导致了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故而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这一理论现在也得不到证实。
有的人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由于缺乏对头发的了解,染发剂只起暂时作用,多用植物色素附着在头发的表面,以改变形象。这种染色剂效果很差,在潮湿的天气中,或者人大量出汗时,会很快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从而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假象。
另一个引起急性白发的常见原因是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Ephraim在1959年报道的病例就是白癜风,患者在工伤事故后急剧白发,一年半以后在身体其它部位发现白癜风病灶,证实了该病人的白癜风病症最先出现在头皮上,造成了急性白发的结果。白癜风损伤的是黑色素细胞,要么功能失常,要么黑色素细胞死亡,从而伤及毛囊外的皮肤。临床上见到的是皮肤上大块的白斑,由于失去色素的保护作用,造成皮肤对阳光高度敏感。
斑秃俗称鬼剃头,相对白癜风对色素细胞的攻击来说,斑秃只伤及毛囊,对角质细胞功能存在一定影响。但在斑秃中,存在着一种弥散性,它只攻击能产生色素的毛囊,导致患者大量掉黑发,而白发得以保留。如果患者此前就有了一小半白发,然后突发弥散性斑秃,黑发掉一大堆,其结果不言而喻,就是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斑秃可以自愈,毛囊再次激活,不过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因此,这种突发性白发就不可逆转,患者往往印象深刻,一夜白发的故事就会传开。
白癜风与斑秃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色素细胞与毛囊受到免疫攻击的结果,也都能由情感创伤与抑郁引发,因此,历史中部分人一夜白发的故事应当是当事人产生此类疾病的结果。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在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尤其是白癜风,起码要三四个月以上,才会出现效果,越短时间内发生的,越有可能是斑秃造成的。弥散性的斑秃选择性地攻击黑发,可以造成一夜白发的效果。
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对旁观者与当事人都会造成震撼性的效果,相关故事容易被记录与传播,还会因为此种震撼而对事实有所夸张,但其背后是有医学及社会原因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不过大多数故事都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于数月才发生的。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选自《科学网》,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毛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发的生长依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
B.毛发的基本结构是由经历程序性地死亡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
D.毛发脱落后,毛囊再次激活,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
2.下列对“一夜白发”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的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不少人借染发剂造成一夜白发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一夜白发的误会。
B.毛发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绝对不可能的。
C.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将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数月才发生的现象加以夸张,一般不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
D.头发中气泡增多,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可以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头发髓质中一种噬色素细胞,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也会造成一夜白发。
3.“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一夜白发的背后往往是有其他医学原因的,医生不要随意否定,而应当持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地对待。
B.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医学文献中关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也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C.前人提出的不少理论,有的被否认,有的还没有得到证实,医生应对此认真探究,以防误诊误治,或伤害他人情感。
D.医生应寻求一夜白发的医学原因,特别是它背后的社会原因,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给别人造成情感伤害。
4.请概括说明“一夜白发的奥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1)染色剂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印象。
? (2)疾病是引起急性白发常见的原因,其中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
?(3)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容易把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加以夸张,也容易被记录与传播。
?(4)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由、美好。
2.表达了诗人坚定、欢快、轻松自由的思想情感和执着坚韧的性格特点。
3.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雾中的村庄
苏作成
①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冬季状态下的村庄。
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像回到了母亲肚子里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里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这让我无法理解。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受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听不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仅仅留下了一段道路,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一个空间,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欣喜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往下挖着,也无法再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二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9期)
小题1:文中多次写到“太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借以寄托自己的旨趣。请联系全文,分析两段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散文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线索作用。太阳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雾中景物和雾散后景物的描写与太阳的隐与现直接相关,是作者变换景物描写的重要视角。
②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太阳的隐与现造成了两个世界,雾中的世界和雾散后的世界。对太阳闯入雾中的世界,作者十分讨厌和不满;对太阳所展现的现实世界,作者充满了祈盼之情。
小题2:①第④段从细处着笔,具体写了隐约的白菜,静伏的小草,警惕的小花,伤感的植物,静听的小庙,坚守的棕榈。这些景物都被赋予了某种人格特征,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在雾中尽显生命的形态。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勾勒出一幅古朴、宁静、充满生机的乡村图。
②第⑤段从大处着笔,精心选取了雾中乡村有代表性的八种景物和三种声音,突出了乡村的简单、纯朴、宁静,从而营造出一种脱离城市的喧嚣后的“虚静”意境。这也是作者的理想之境。
小题3:①词语运用方面:“举起”一词准确地勾画出浓雾中远处的庙宇与近处的台阶的关系,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浓雾的遮掩,远处的寺庙显得很小,很轻盈,也似乎拉近了距离,坐落在近处的台阶上,就好像台阶举起小庙。
②修辞手法方面: 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把雾中的寺庙比喻成历史的照片,并且说它在“静听尘世的声响”,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历史的久远和宁静。
小题4:文章记叙了作者的一次城市近郊的乡村旅行,作者赞美“雾中的村庄”的恬静柔美,并对村庄的行将消失充满了惋惜之情。但作者并没有为此悲观,而是希望在城市文明吞噬乡村文明的过程中,吸收并保存乡村文明的精髓。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散文形象的内涵的能力。赏析内涵,要能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倾向,如这道题中,作者对太阳所展现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祈盼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先选取两个段落,然后对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3: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定了两个答题方向,要注意的是,从词语角度答题,要指出该词语准确地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妙在哪里。从修辞角度答题,要指出该修辞形象地表现了什么。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探究散文的主题,要在全面理解散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特别要注意标题“雾中的村庄”所代表的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与儒家的做法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意对即可)
2.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来决定;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人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控制的,应该顺应自然,只做该做的事,因而更需要不断修身。(意对即可)
3.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以德服人,大公无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社论: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中国日报》评论员 朱渊
在8月1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谈到安全感,我们总看到文章说中国中产阶级最缺乏安全感。
是的,中产阶级中的大部分白领的确有很大自勺压力,他们总为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为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而整日忙碌。总是加班加点工作,他们的健康不尽如人意,加上生活中的预期不确定,所以他们总处在焦虑之中。
这些可能说得都不错,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是从中产阶级本身的角度来看问题。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可能就不这么看。他们羡慕这些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他们恨自己为什么生为农民或者工人。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何为安全感,但他们必须拼命地干活让全家有饭吃,让全家不至于衣不蔽体。他们有他们的焦虑:担心是否能保住工厂的工作,是否能在自己的土地被占用时得到合理的赔偿。/ 说实话,与中产阶级相比,他们没有更多的安全感。他们是众多的群体事件中的核心。这样的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是对生活绝望,有谁愿意参与群体事件。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所取得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各种矛盾聚集的时期。
因为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也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社会分配的不公以及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
在这样情况下,不仅仅是中产阶级,社会各阶层都缺乏安全感。就连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富人群体也未必就有绝对的安全感。他们有可能会担心相关政策会不会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影响他们财富的进一步积累。
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同时加快了包括城乡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但这一切远远不够我们要让所有的人实现合理的生活预期。 比如,一个期望保住自己的土地或者在土地被征用时得到合理赔偿的农民,能够实现自己的预期。一个白领希望自己的孩子进一所好的学校,只要他的孩子学习足够优秀,他也能够实现自己的预期。
这应该是和谐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实现这样一个社会,除了其他条件,一个好的政府不可或缺。这个政府应该愿意也能够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只有拥有这样的政府,我们才能期望更公平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我们才能够期待一个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期望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获得安全感。 (文字略有改动)
l.下列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安全感”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可“中国中产阶级最缺乏安全感”的说法,但是他同时指出:社会各阶层都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
B.中国的中产阶级一直在为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而整日忙碌着,他们中的大部分白领顶着很大的生活压力。
C.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的中产阶级总是加班加点地工作,不尽如人意的健康和生活预期的不确定,使他们总是处在焦虑之中。
D.作者认为中国中产阶级缺乏安全感是中产阶级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社会各阶层中不只中产阶级缺乏安全感。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根据已经成为众多群体事件核心的事实,再次强调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和农民没有比中产阶级拥有更多安全感的看法。
B.文章第五段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目的是找出社会各阶层都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根源。
C.作者认为,富人群体在中国进入各种矛盾聚集的时期,可能担心政策不稳定会影响财富的进一步积累,未必会有绝对的安全感。
D.作者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应有一个愿意也能够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政府,这样才能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3.细读本文,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建设和谐社会,才能让人们获得生活的安全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