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3:0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3题。(15分)
《傅雷①家书》一则
你为了俄国钢琴家②,兴奋得一晚睡不着觉;我们也常常为了些特殊的事而睡不着觉。神经锐敏的血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常常劝你尽量节制。那钢琴家是和你同一种气质的,有些话只能增加你的偏向。比如说每次练琴都要让整个人的感情激动。我承认在某些罗曼蒂克的性格,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无可避免”并不一定就是艺术方面的理想;相反,有时反而是一个大累!为了艺术的修养,在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我前晌对恩德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你听听,这话不是和Richier说的一模一样吗?我很高兴,我从一般艺术上了解的音乐问题,居然与专门音乐家的了解并无分别。
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本无须逢人请教,再在你我之间讨论不完,只因为你的技巧落后,存了一个自卑感,我连带也为你操心。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切有名的演奏家也犯的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
昨晚陪你妈妈去看了昆剧:比从前差多了。好几出戏都被“戏改会”改得俗滥,带着绍兴戏的浅薄的感伤味儿和骗人眼目的花花绿绿的行头。还有是太卖弄技巧。陈西禾也大为感慨,说这个才是“纯技术观点”。其实这种古董只是音乐博物馆与戏剧博物馆里的东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不需要改。它只能给后人作参考,本身己没有前途,改它干吗?改得好也没意思,何况是改得“点金成铁”!?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
注:①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其子傅聪,著名钢琴家,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后一直在国外发展。 ②Richter,苏联著名钢琴家。
17.小题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雷认为要想让自己弹奏的作品感动人,就应该增加罗曼蒂克的情调。
B.作者引用贝多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瞧不起观众的不满。
C.傅雷对音乐问题的了解,与专门的音乐家并没有区别。
D.傅雷对过分注意技巧的现象并不满意。

18.小题2:傅雷为什么对当时改编的昆剧不满意?(6分)
19.小题3: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D
小题2:①改得俗滥,显得浅薄和花哨。②太卖弄技巧。③昆曲属于古董,不能改,也不需要改。(每点2分)
小题3: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②辨清音乐中朦胧的情感。③明确技巧是手段,而非目的。或:明确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每点2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A项表述与原文相悖;B项无中生有;C项范围扩大,原文强调“一般艺术上了解的音乐问题”。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小白菜”谈志愿者价值: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笔者的几十位学生都是上海世博会上的“小白菜”(世博会上绿衣白裤的大学生志愿者)。回到课堂,课间聊起世博志愿服务的感受时,他们不假思索地说:“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上岗前,“小白菜”们接受了“志愿者角色与使命”、“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礼仪训练”、“应急处置训练”、“沟通与接待训练”、“领导力训练”等内容的培训,但对志愿服务究竟需要他们干些什么,他们并不十分明确。进入世博园区和园外城市志愿服务的各个站点后,“小白菜”们发现,他们“被需要”之处既出人意料又数不胜数——游客和路人需要他们像“人肉搜索机”、“活地图”甚至像“百科全书”一样回答各种问题,需要他们指点迷津,甚至帮着推轮椅、看孩子、买可乐;工作人员需要他们做随叫随到的“临时工”,搬搬运运的“棒棒军”,一天烧600杯咖啡的“免费小工”和维持秩序的“人墙”;外国人来了,需要他们充当翻译;再苦再累再怨,也需要他们笑脸相迎,微笑相对,倾力相助……
  从“被满足”到“被需要”
  多年来,“小白菜”们很少如此“被需要”过。从小到大,他们的“被需要”主要限于“乖一点”、“读好书”、“好成绩”、“好名次”等极有限的几个方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多充当的则是“需要”者——衣食住行及其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种种“需要”。
  一般来讲,成长的过程就是“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作为成长中的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再正常不过。不过,不同于前辈的是,“小白菜”这一代人,其种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也许是前所未有的:长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父母就多方打探、深入研究,精心为他们构建好了“维生素体系”;时尚潮层出不穷,大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使他们的玩具库、文具库、衣橱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时尚品牌系列……“小白菜”甚至还没想到、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的“需要”,无数的“需要”便在他们不经意间充分地“被满足”了。
  “被满足”意味着不忧匮乏短缺,只需现成受用;“被满足”意味着不必扶弟携妹,尽管独自享用;“被满足”意味着可以不闻“风声雨声”,只要“书声朗朗”;“被满足”意味着自然而然索取,无需尽心尽力奉献。于是,在需要不断“被满足”中长大的“小白菜”被骂为“脑残的90后”、“娇生惯养的垮掉的一代”。
  以此为背景,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便被放大为“最强烈”的感觉。在层出不穷、预想不到的种种“被需要”面前,“小白菜们”第一天新鲜,第二天累,第三天烦,第四天习惯,第N天爱上。
  笔者一位做过“小白菜”的学生在校园网本系空间中写道:“当换上自己的衣服,去跟馆内的老师、姐姐们和其他工作人员说再见的时候,看到华理的同学已经上岗了。看着那个岗位,我熟悉的区域,已经换成了不一样的面孔……现在却是有点哀伤,因为离开,即使我还会以游客的身份进世博,但是身份不一样了,感觉和责任也会不一样。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让我好好为这次志愿者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位叫“会思考的芦苇”的志愿者说:志愿者精神就是“更高的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由“被需要”的感觉而生发出“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白菜”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在丰富、升华。(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纵观全文,为什么大学生志愿者?“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白菜”们从只知“需要”,到感受并认识到“被需要”,这是成长中的一次跨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读完此文,你觉得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在世博会上他们“被需要”之处既出人意料又数不胜数(或在世博服务中他们经历了层出不穷、预想不到的“被需要”),也因为从小到大“小白菜”们很少如此“被需要”过(或以往过多的“被满足”使他们失去了“被需要”的感觉),因此“被需要”的感觉才更强烈。
2.文章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前一个小标题写出了志愿者的感受,而第二个小标题则从他们“被满足”说起揭示出第一个小标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这样的结构可更清晰、更深刻地表达出作为志愿者的价值所在,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3.作为家庭,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许的工具,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提前为他们想好、做好,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承担,找到“被需要”的感觉,从而承担起对事业、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作为社会,应该倡导全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并且时时处处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让每一个有意愿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从中体会“被需要”的乐趣;并且把志愿服务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责任的依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是与“传统”决裂而形成的。因此“现代”的精神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气象。传统是一个魅惑的时代,要么政治与宗教合一、要么政治与教化合一,人们无法根据理性的法则建构公共行动的规则。而现代则是一个祛除魅惑的时代,它将一切神圣的东西驱入私人生活的隐秘幕后,而以理性来筹划人类的公共生活。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涤荡之后,宗教致力维持的政教合一体制,丧失了任何自我确证的理由。曾经借助宗教力量为自己积聚正当性资源的君权政体,自此失去了政治正当性的强大支持力量。“神为人立法”的政治正当性进路,被“人为自己立法”的政治正当性进路所取代。人们从此不再需要神为人定位。这一定位,既包括人的价值定位,也包含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一变化,被马克斯·韦伯简要地概括为“理性祛除巫魅”。
祛魅之后,人类的生活世界似乎简单而且分明地由私人信仰世界与公共理性世界两个部分构成。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首先,人们体会到宗教在人类生活中长期具有的绝对重要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凸显而出。其次,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习惯了一种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划分开来的生活方式:在私人生活领域,人们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私密关系和个人隐私,以非理性的情感原则来处理私人生活的各种事情;在公共生活领域,人们则以法律条文、行政规章和组织规程作为协调各种事物的手段,以在理性思维基础上建构而起的规则处置复杂的公共事务。
但是从18世纪以后的人类生活经验来看,宗教并未完全退出人类的生活世界。在人类的公共生活世界中,宗教的主宰性力量确实消退。但是,在人类生活的复杂世界中,宗教的影响力并未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在政治生活领域,宗教力量不仅关系到政治信念、政治价值和政治精神的塑造问题,也关系到人们从事政治的操守问题,还关系到政治制度受到规范的牵制力量问题;在经济生活领域,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为人们所重视;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是否具有虔诚的宗教精神和生活习性,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性,并自然显现出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
除这些公共的生活空间之外,宗教在人类的私人生活领域,影响至为深刻且无可匹敌。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都与一个人是否具有宗教信仰具有密切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个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起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信仰世界状况,会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社会——政治的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的精神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气象,传统是一个魅惑的时代,而现代则是一个祛除魅惑的时代。
B.传统时代,要么政治与宗教合一,要么政治与教化合一。而现代则是以理性来筹划人类的公共生活。
C.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涤荡之后,借助宗教力量的君权政体自此失去了政治正当性的强大支持力量。
D.人们不再需要神为人定位,这一定位,即人的价值定位和社会制度的设计。这一变化也被概括为“理性祛除巫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祛魅之后,人类的生活世界简单而且分明地由私人信仰世界与公共理性世界两个部分构成。
B.人们在祛魅之后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首先体会到的是,宗教在生活中长期具有的绝对重要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凸显而出。
C.人们在宗教的绝对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突出的社会氛围中,习惯了一种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划分开来的生活方式。
D.在私人生活领域,人们以非理性的情感原则来处理私人生活的各种事情,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私密关系和个人的隐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18世纪以后的人类生活经验来看,宗教并未完全退出人类生活世界,宗教的主宰性力量确实消退,但其影响力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B.在政治生活领域,宗教力量不仅关系政治信念、价值、精神的塑造,也关系人们的政治操守,还关系到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的牵制力量。
C.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重视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宗教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行。
D.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生活领域影响深刻且无可匹敌,它关系到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原文中“这一定位,既包括人的价值定位,也包含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选项中把“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去掉了。
小题2:原文中有“似乎”,选项中去掉“似乎”,意义改变了。
小题3:B项中原文是“还关系到政治制度受到规范的牵制力量问题”,选项中“还关系到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的牵制力量”。C项中原文是“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是否具有虔诚的宗教精神和生活习性,宗教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行。”选项中变成了 “人们重视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宗教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行”。 D项中原文是“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都与一个人是否具有宗教信仰具有密切关系”,选项中变成了“它关系到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5分)
小题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6分)
小题4: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排比、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舍不得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山鹰;舍不得自己生活和工作了四十年的林场。
小题2:写鹰是从侧面刻画麻三爷的形象。如:①鹰与麻三爷形影不离,折射出麻三爷对鹰的慈爱呵护;
②鹰攻击坏人、为麻三爷呼救,反映出麻三爷工作环境的艰险;
③鹰年过古稀拍抓野兔不成功,暗示了麻三爷的衰老;
④鹰敲喙拔爪重获新生,激发了麻三爷坚守山林的斗志。
小题3:①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可贵品质;
②捡回折翅的雏鹰并精心治伤、喂养,表明了他慈爱的性格;
③为保护林木,与坏人作斗争,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④本该到老年公寓养老而最后变卦,表现了他不服老的精神。
小题4:①肯定无私奉献的品质;②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推崇追求不息的精神;
唾弃破坏环境的行为;?⑤肯定感恩回报的行为。


本题解析:
小题1:手法2分,答出2点即可,作用3分。
小题2:作用2分,分析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
小题3:每点2分,答出3点6分。
小题4: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
?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 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
  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 世纪初以来的约300 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 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 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 世纪下半叶、整个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期的将近200 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
(1)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C.“界画”运用了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D.“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2)下面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 )
A. 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B. 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C. 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D.18 世纪初以来的约300 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 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B. 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C. 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 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参考答案:(1)D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识记字音》..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