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元)?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小题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
简要概括。(5分)
小题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 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各1分)?
⑵ 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3分,特点2分,身份1分。)
小题2: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1分)
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1分)
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1分)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种在表述上手法名、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各占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庭院里菊花又开了几丛,我在昏暗的灯下守听着夜雨,任秋风把新添的白发吹动。末一组鼎足对跳出眼前风景,直接回顾这一时期“客垂虹”的生活实况。“黄花庭院”见出秋寓的衰飒,“青灯夜雨”点出客夜的惨切,而“白发秋风”,更是添出旅人的病老来了。这三句未言“愁”字,而愁情已透出纸背。作者借景生情、借景述情,表现出老到的功力。描绘了一个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
小题2:这首散曲以两句景语领起,以下接连用了三组鼎足对,显得整饬凝练,气象苍古。作者擅长以词法入曲的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高祠下”两句,这两句虽是纯客观的白描,但行人(尤其是客子)到此不会无动于衷,这是必然无疑的。“莼羹”三句是第一组鼎足对。由“故人”三句组成的第二组鼎足对,就从历史走回了现实。末一组鼎足对跳出眼前风景,直接回顾这一时期“客垂虹”的生活实况。作者借景生情、借景述情,表现出老到的功力。这首小曲在艺术上还有个特点,即对仗精工而不露痕迹。如“莼羹”、“渔舟”、“茶灶”中“莼”、“渔(借作“鱼”)”、“茶”都属饮食门,“黄花”、“青灯”、“白发”中“黄”、“青”、“白”都为颜色。鼎足对较诗词的偶对要多出一句对仗,散曲作者是不放过这种逞才机会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沧浪静吟
苏舜钦①
独绕虚亭步石矼②,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③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④不满缸。
【注】①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北宋著名诗人。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贵”,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有《苏学士文集》。此诗写于苏州沧浪亭闲居时期。
②石矼:石桥。
③二子:指伯夷和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二人互让君位,先后都逃到周国。武王 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④澄醪:清醇美酒。
小题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请指出第三、四句的情景关系,并简要其分析写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用典、“三闾沉江”“二子逢时犹死饿”是在用典;(1分)对仗。(1分)②将常见典故与自身身世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激愤、苦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到古代正直而有骨气的人都难逃不幸,回顾自己却饱食高卧而还有酒可供消愁,可见是幸运的。表面上是自我安慰,实际上却是满腹牢骚。(2分)
小题1:第三、四是句寓情于景(1分)?在静谧甚至破败的景象中蕴含着作者孤独、落寞、愤恨的情绪。(1分)写景主要采用了化静为动,以动写静。(1分)把藤萝写成能动的,它偷偷地伸进了破旧的窗子里。这种“动”,更渲染了小花园中的安静。为作者后面发泄情绪营造了环境、渲染了气氛。(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颈联有注释,即二子的注释,所以为用典。思想感情可从疏户、野蔓破、窗的环境描写中窥出一二,再联系用典,即作者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即情与景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在破家中饮美酒,似乎很超脱,其实满腹牢骚。具体分析时,要写出描绘了何景,有何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这首涛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丁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2分)
?
?
(2)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2分)
参考答案:(l)“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使整首诗笼罩在了—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之中。
(2) 登楼的时间,去年的另—“望月人”到底是什么人,“同来”到底是干什么,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诗人
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卖花声?悟世
【元】乔吉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
8.这首散曲题为《悟世》,请简析作者“悟”到了什么。(4分)
9.这首曲子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8.看透世事——名利富贵,心灰意冷;安贫乐道,清贫自守。(作者所悟就是曲子的主旨。前后共两方面,意思相符即可。每点2分)
9.比喻,如将肝肠比作百炼的铁石,富贵比作梦境,功名如杯弓蛇影一样虚幻;排比,前三句构成排比;用典,曲中“枕上碟…‘酒中蛇”都是运用典故。(每点2分,答任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张辑,南宋词人。 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小题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
小题2:词的下阕中“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小题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湖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京口地区,“一水横陈,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鸾迈”(《三洞珠囊》),引起古代失意之人的无限暇思,然而,梦幻消散,心头沉重的压力却一直不能减轻。因此,他们热情开始衰退,作品也充满伤感。他们追忆前世的美好,以及极认真的期盼飞升时刻的到来,就越表明了心头的失望和怀疑。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小题2:壮丽的河山,古往今来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曾在这里联合抗曹,两晋、隋唐时期,这里也发生过许多值得怀念之事。可是,如今只留下英雄们无尽的遗恨,徒令登临的人们洒一掬吊古伤今的悲泪。而昔日的一切,都随着江水东流而逝去了,包括朝廷恢复中原的大计和个人施展抱负的雄心,都逝去了——“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就是说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末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瓜洲,在长江北岸,是运河入长江处,有渡口与镇江相通。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湖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