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3:49: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关于《归去来兮辞》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是:
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似乐尽哀来之悲,实则为诗人领略到大自然真美后的赞美和不能及早归依自然的惋惜之叹。
B.“胡为遑遑欲何之”,问语中包含着对以往迷误的感慨,又透露着回归田园的欣慰。
C.“恨晨光之熹微”“问征夫以前路”等语写出了作者急切归田园的情态。
D.“乐夫天命”集中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缺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阳浮桥坏,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之制,缆以竹索,由是无患。咸平二年,宜州溪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众咸听命。尧叟以闻,加阁门祗候,广、韶、英、雄、连、贺六州都巡检使。代归,提点京城仓草场。先是,廥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遂无腐败。
京城衢巷狭隘,命德权广之。既受诏,则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臣已受命,不可中止。今沮事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他也。”上从之。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
会有凶人刘晔、僧澄雅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诏温仲舒、谢泌鞫问,令德权监之。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具奏其妄。泌独曰:“追摄大臣,狱状乃具。”德权曰:“泌欲陷大臣邪?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臣下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未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汴河,兼督辇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植树数十万以固岸。建议废京师铸钱监,徙西窑务于河阴,大省劳费。改崇仪副使,兼领东西八作司。先时,每营造患工少,至终岁不成。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德权清苦干事,好兴功利,多所经画。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宋史·谢德权传》)
注:殿前承旨,阁门祗候,都是宋代官名。
5.对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藉:垫起
B.吝室屋僦资耳吝:舍不得
C.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 构:连结
D.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 须:等待
6.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用河中铁牛之制?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①尧叟以闻,加阁门祗候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①对便殿,具奏其妄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追摄大臣,狱状乃具?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德权善于干事的一组是( )
①缆以竹索,由是无患?②累甓为台以藉之
③则先撤贵要邸舍④泌欲陷大臣邪
⑤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⑥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德权很有才干,会想办法,让他规划咸阳浮桥,管理京城仓草场,他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了浮桥易坏,粮草腐烂的问题。
B.谢德权很有胆量,陈尧叟受命去处理宜州少数民族叛乱问题,谢德权干预他的行动,陈尧叟只好单人独骑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将朝廷旨意告知他们,使他们都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
C.谢德权不惧权贵,他受命扩宽京城的街巷,首先撤除权贵们的邸舍,众人议论纷纷,皇帝下诏停止。他向皇帝请求说,权豪们只是吝惜出租房屋的租金罢了。终于说服皇帝,坚持把事情办完。
D.谢德权敢于直言,当坏人状告执政为叛时,谢德权监督案件的审理,查明所告没有依据,第二天向皇上汇报。都说背叛的事是假的,唯独谢泌说捉拿大臣进行审问,案件才能弄清楚。谢德权据理驳斥,维护了大臣的人格。
9.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
译文:?
②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译文:


参考答案:
5、D
6、B
7、C
8、B
9、(1)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
(2)①(如果)有的地方用铁锥能够刺进去的,就将负责管辖的官吏判罪,很多人因此被责问撤职。②发现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定要当面斥责他们,他所到之处,法纪严肃,政治清明。


本题解析:
5、D(“须”应为“要求”)
6、B(两个“以”都是“将”“把”的意思。A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往……去”;C项“其”,①代词“它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D项“乃”,①作“才”讲,②作“竟然”讲)
7、C(③句表现他不避权贵,④句表现他敢于直言)
8、B(“预其行”是参与了他的行动。“单骑入蛮境”的是谢德权,而不是陈尧叟)
9、(1)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
(2)①(如果)有的地方用铁锥能够刺进去的,就将负责管辖的官吏判罪,很多人因此被责问撤职。②发现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定要当面斥责他们,他所到之处,法纪严肃,政治清明。
参考译文:
谢德权字士衡,是福州人。归顺宋朝后,授予殿前承旨的职务。咸阳浮桥坏了,朝廷让谢德权去筹划修复,他就用土把河两边的堤岸筑结实,再砌石墙把堤岸包起来。采用黄河铁牛的形式加以固定,再用竹索进行捆绑,从此再没有灾患。咸平二年,宜州的少数民族叛乱,朝廷让陈尧叟前去处理,谢德权参预了他的行动,一个人骑马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把朝廷的旨意告知他们,叛乱的民众都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陈尧叟把这件事报告朝廷,谢德权被升为阁门祇侯,广州、韶州、英州、雄州、连州、贺州六州的都巡检使。任满回到京城,管理京城草料场。在这以前,粮仓储粮最担忧地下潮湿,谢德权用砖砌起台子垫起来,于是粮食再没有腐烂的。
京城的街巷狭窄,皇上命谢德权加以扩大。他接受命令后,就先拆权贵的房屋,众人议论纷纷,皇上下诏停止。谢德权当面向皇上请求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不能中途停止。现在干扰事务的都是权贵豪强,他们只不过舍不得出租房屋的租金罢了,没有其他什么事情。”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他于是详尽上奏街巷宽窄以及早晚敲打禁鼓的具体时间的规定。
正碰上有坏人刘晔、僧人澄雅控告执政大臣与许州百姓暗中勾结西夏准备叛乱,皇上命温仲舒、谢泌进行审问,让谢德权监督他们。后来查验,所谓叛乱没有根据。第二天,在便殿回复皇上,谢德权原原本本地报告说事情荒唐无稽,只有谢泌说:“追逼审问执政大臣,案件才能弄清楚。”谢德权说:“谢泌想要陷害大臣吗?如果让大臣无罪而受侮辱,那么国君怎么驱使大臣,臣下怎么事奉国君?”温仲舒说:“谢德权说的很对。”皇上这才同意了谢德权的结论。
不久,又任命谢德权负责京城四排岸的护理,兼管护理汴河,并监督车辆运输。在这之前,每年派遣三十万人疏浚汴河,可是主管的人因循守旧,不巩固堤防,只是将河中的沙子挑来堆到岸脚下,有时河水一泛滥,马上河中间又被淤塞了。谢德权要求河中的沙要挑尽,要见到土为止,沙子要倒到堤外,派遣三班使者分地段来主管各段的工程。又造一个大铁锥来测试大堤建筑得结实不结实。有的地方用铁锥能够刺进去的,就将负责管辖的官吏判罪,很多人因此被责问撤职。他又栽下几十万棵树来巩固堤岸。谢德权建议废除京师的铸钱监,把西窑务迁到河阴,节省了大量的人工经费。改任崇仪副使,兼管东西八作司。先前,每次有什么工程建造都发愁人手少,甚至一整年都不能完成。谢德权监督那些工程,都按期竣工。
谢德权清廉勤苦做事干练,喜欢建造有功效利益的工程,在这方面谋划很多。发现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定要当面斥责他们,他所到之处,法纪严肃政治清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①,春搜秋狝②,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节选自《史记 谏伐匈奴书》
  注:①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②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③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④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忠臣不敢避重以直谏——诛:惩罚。
B.兵革不哉——备:准备。
C.夫务战胜武事者——穷:用尽。
D.事苦则虑——易:改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项是
[? ]

(1)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2)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
(3)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4)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5)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6)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1)(3)(5)
B.(1)(4)(6)
C.(2)(4)(5)
D.(2)(3)(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C.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D. 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元和)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伏乞稍赐宽容,以谏者”中“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宁许以秦曲
B.天雪,武卧啮雪
C.且庸人尚
D.天下云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伏乞稍赐宽容,来谏者”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斧斤时入山林
B.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少父任,兄弟并为郞
D.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于是写奏疏对元和十四年的迎佛骨一事进行劝谏,但是这篇疏文触怒了唐宪宗。
C.裴度等人认为韩愈是心怀忠诚,不怕罢官责罚,才让他自己处于这凶险境地的,他们请求圣上对他稍赐宽容。
D.唐宪宗认为韩愈作为臣子,竟敢说东汉信佛之后的帝王都短命这样的话,太过狂妄了,坚决不同意宽恕韩愈。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2)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隔了一天,皇上将疏文拿出给宰臣看,将对韩愈施加极刑。
(2)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宪宗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本题解析:
小题1:都是使动用法,B名词用作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小题1:介词,表目的,可译为“来”,A按照 C因为或凭借 D“把”
小题1:“从父兄”指“叔叔家的兄长”即“堂兄”,所以“跟随父亲和兄长”错。另“举进士”应理解为“参加进士科考”,这样“考中进士”和“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的前后顺序错,因为后文还有“寻登进士第”,这才是考中进士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间1分,出1分,示1分,加1分,也可译文“处以极刑”,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2)以1分;罪1分;因1分,也可译为根据,按照;“贬”的主语补出,1分。“罪愈”也可译为:“对韩愈惩罚太重”或“惩罚韩愈的罪行太重”。语句不通顺可酌情扣分。
附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无声名地位。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了名。不久,韩愈便中了进士。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疏文奏上,宪宗非常恼怒。隔了一天,皇上将疏文拿出给宰臣看,将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奏道:“韩愈触犯陛下,确实应当问罪,然而若不是心怀忠诚,不惧罢官责罚,怎能到这样地步?乞求圣上稍赐宽容,以使别人敢于劝谏。”皇上道:“韩愈说我奉佛太过分,我还可以容忍。至于说东汉奉佛之后,帝王都招致性命夭折皇位短促,怎么话说得这样刺耳呢?韩愈身为人臣,胆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宽赦。”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为韩愈说情,于是宪宗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老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周游讲学
B.平为人长大美色身材高大
C.使周市略定魏地攻取
D.而平身间行仗剑亡秘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陈丞相平者②富人莫肯与者
B.①一县中尽笑其所为②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C.①以弊席为门②以荣名终,称贤相
D.①家乃负郭穷巷②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家中贫穷,住在城墙边的偏僻小巷子里,用破席子当门。他的兄长陈伯自己耕田,支持弟弟读书,外出游学。
B.同乡富人张负看好长相英俊的陈平,不顾儿子张仲的坚决反对,把守寡的孙女嫁给陈平为妻,并送钱帮助完婚。
C.陈平先投奔陈胜,后归附项羽,带兵打败并降服殷王,得到封官赐金。后来害怕被项羽怪罪诛杀,于是仗剑逃亡。
D.太史公认为,陈平年青时志向远大,归附刘邦,常出妙计;吕后当政又能安定汉室,荣耀而终,是善始善终的贤相。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游学:外出求学)
小题2:B(其:他; A者:表提顿/……的;C以:用/凭,靠; D乃:是/于是,就)
小题3:B(张仲提出质疑;是“借钱”而非“送钱”)
.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他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自己同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陈平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对陈平说:“你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长得这么魁梧?”等到陈平长大成人该娶媳妇了,富有的人家没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女儿陈平又感到羞耻。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人,他的孙女嫁了五次而丈夫都死了,没有人敢娶她。陈平却想娶她。一次,张负跟着陈平到了陈家,陈家是在靠近外城墙的偏僻小巷子里,拿一领破席就当门了,但门外却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轮印迹。张负回家后,对他的儿子张仲说:“我打算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又穷又不从事生产劳动,全县的人都耻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偏把女儿嫁给他?”张负说:“哪有仪表堂堂像陈平这样的人会长久贫寒卑贱呢?”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穷,张家就借钱给他来娶亲。张负告诫他的孙女说:“不要因为陈家穷的缘故,侍奉人家就不小心。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家女子以后,资财日益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陈平所居的村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真会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咳,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呢。”
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在这以前陈平本已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走离开了。
过了很久,项羽占领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任命陈平为都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暗中逃走。陈平渡过黄河,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独自行走,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应该藏有金玉宝器,就盯着陈平,想要杀掉他。陈平很害怕,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船夫知道他身上一无所有,才没有下手。
太史公说:陈丞相陈平年轻的时候,原本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来已经很远大了。他彷徨在纷乱的楚魏之间,最终归附高帝。他常常想出妙计,解救纷繁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到了吕后执政时期,政事多有变故,但陈平意能自己脱身,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假若没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够承担这个称号呢?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