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樊哙侧其盾以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D.其返汝耕桑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学田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关键词:所以、安、鬻)(2)皇上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左右打他的脸(关键词:毁詆、失礼体、披)(3)没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关键词:未几,为,徇)
本题解析:
小题1:只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就不难看出,句子“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的主语是“彻里”。结合语境我们不妨这样分析:决定以德服人、以怀柔政策平叛的彻里将这些主动归降的人召来怎么还会“烦劳”他们呢?再从下文彻里还安抚他们、打发他们回家更可以判断将“劳”解释为“烦劳”不合语境,应为“慰劳”之意。
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释,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根据语境把握用法,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小题2:两个“之”字均作结构助词用,作“的”解释。A项第一个“以”,介词,释为“用、拿”;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且”,连词,释为“况且、再说”;第二个“且”,时间副词,释为“将要”。D项第一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释为“还是、一定”;第二个“其”,助词,用于代词“谁”之前,构成“其谁”结构,不译。
点评:文言虚词的意义比较灵活,考生平时要总结归纳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好放到典型的句子当中记忆。
小题3:考生答题可用“排除法”。A项第一句“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主语是元世祖而非彻里,要突出的是世祖善于纳谏,有恤民爱民的仁德之心。命题人以“张冠李戴”的方式设置陷阱,据此排除A项。B项第二句“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是突出彻里的刚正不阿及其大无畏的勇气,而非突出其“廉洁无私”,据此排除B项。对于C项第一句,结合上下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彻里慷慨陈辞的动机主要是出于为国家、为朝廷、为圣上尽力尽忠,而并非仅出于“爱护百姓”;第二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可说明彻里“无私”,但并不能证明彻里“廉洁”,故C项也可排除。
点评:考生解答这类信息筛选题,只要能一一弄清各选项每句本身的意义,并能判断其是否分别能与题干中对应的筛选要求(如本题“爱护百姓”“廉洁无私)相符,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小题4:注意“所以(用来……)”“安(怎能)”“鬻(卖)”“毁诋(诋毁)”“失礼体(不合礼制)”“批(打)”“未几(没多久)”“为(表被动)”“徇(巡行示众)”的解释。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是考查的综合方面,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要涉及到的,考生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语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他的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分封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州安家州。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他,他应答安详文雅,世祖很喜欢他,让他经常侍奉在身边,民间的事情太祖经常向他询问意见。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回来,趁机进言说大军经过的地方,百姓经受不住骚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的边缘,应该给予赈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分别赐给边疆人民粮食、布帛、牛、马,依靠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礼、培养人才的,怎麽能够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上报此事,皇帝很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任丞相,他推荐任用自己的朋党,查核全国的赋税,人民难以忍受疾苦,自杀和在监狱中死亡的要用百来计算。朝中大臣有所顾忌,都不敢进言。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把桑哥耍奸和贪污误国害民的罪状全部说了出来,言辞激烈。皇帝大怒,说他诋毁重臣,不合礼制,让左右打他的脸。彻里更加用力争辩,而且说:“我和桑哥间没有仇恨,奋力陈数他的罪状而卜顾惜自身性命的原因,正是为国家考虑啊。”这时皇帝彻底醒悟,当即命令他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内府收藏的一半。桑哥被诛杀之后,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被释放。彻里又遵照圣旨到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同党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产,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中,共四次路过徐州,全是经过家门而不进去。
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消灭,于是彻里领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过之地秋毫无犯。有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慰劳他们并放他们回去,说:“我想你们哪是^造**的人呢?实在是因为官吏的贪婪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在你们的田园里安心居住居,不要担心。”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来归顺。没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着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被胁迫追随他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被平定。?
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去世的时候,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清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搜秋猕,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干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诛:惩罚。
B.夫务战胜穷武事者——穷:用尽。
C.兵革不备哉——备:准备。
D.事苦则虑易——易:改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②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③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④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⑤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⑥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B.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C.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D.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匈奴(既)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或在)外国(打仗或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吕嘉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於是天子许之。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乃阴与大臣作乱。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於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选自《史记》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为耳目者/耳目:亲信
B.男尽尚王女/尚:崇尚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畔:叛乱
D.分其弟兵就舍/就:靠近
2.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没有成功。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吕嘉等人^造**,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①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
? ②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
? ③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选自《明史》)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执行
D.叩以疑义叩:询问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3分)(?)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知而谨备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5分)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希望下旨罢免了我们吧。(大意1分,关键词:“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罢免。 各1分)
(2)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大意1分,关键词:“语”:告诉。“恃”: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执:逮捕。古今异义: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辨别,平时要多积累。
小题2:②是其父杨廷和所为;④为世宗之事;⑥表现他谨慎防备。这三句不能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品质,剔除包含这几句的答案,答案就是A。
小题3:“武宗只得称病而归。”错。原文的表述是“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寻称疾归”句的主语是承接前句省略,为“慎”,是杨慎称病而归。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大意1分,关键词:(1)“擢”:提拔。“是”:正确。“愿”:希望。“罢斥”:罢免。;(2) “语”:告诉。“恃”:依靠。“日”:每天。“新”使……更新。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是少师杨廷和的儿子。二十四岁那年考取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遇继母丧事,服丧完了以后,仍担任以前的官职。十二年八月,明武宗秘密出行,刚出居庸关,杨慎上书直言极谏皇帝。不久他上书称病,辞官归里。明世宗继位,起用他担任经筵讲官。他经常讲授《舜典》,说:“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有人说进献金银以求赦免其罪,所以他常提到这句话。
嘉靖三年,世宗采纳桂萼、张璁的建议,征召他们为翰林学士。杨慎与同一官位级别的三十六个人共同上书说:“我们与桂萼等人学术不同,主张观点也不一样。我们所遵从的是程颐、朱熹的学说主张。桂萼等人所崇信的是冷褒、段犹的遗绪。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我们不能与他们一同共事,希望赐书罢免了我们吧。”皇帝很愤怒,严加责问,分轻重给予停发俸禄的处罚。过了一个月,他又与学士丰熙等一同上书进谏。没有得到答复,又与廷臣跪伏在左顺门力谏。皇帝大怒,下令将带头起事的八个人逮捕入狱。这时杨慎和检讨王元正等摇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皇帝越发愤怒,把他们都捉拿下狱,处以廷杖之刑。过了十天,有人说上次罢朝以后,群臣都已经散去,杨慎、王元正以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又聚众伏地而哭。于是在朝堂上把这七人又打了一顿。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他乡,其他人都被削去官籍。杨慎到了云南永昌卫。在此之前,杨廷和掌权,全部辞退了朝中办事不力的官员。到这时,他们在杨慎被谪戍的路途上寻找机会,准备加害于杨慎。杨慎知道后谨慎防备着他们,到临清他们才散去。杨慎带病长途颠簸,疲惫不堪。抵达戍所后,几乎起不来了。
嘉靖五年,杨慎听说杨廷和病了,驱马很快赶到家。杨廷和很高兴,病便好了。于是回到永昌,听说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丁步卒一百多人,驱马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守卫官员一起打败了叛军。嘉靖八年,他得知杨廷和去世,便跑去告诉巡抚欧阳重向朝廷请求,获准归葬,葬礼结束之后他又回来。从此,(有时)或者归蜀,(有时)或者呆在云南会城,(有时)或者留在戍所,主管官员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到七十岁那年,他回到四川,巡抚派四个指挥把他捉拿回来。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从小警惕机敏,十一岁就能作诗。进入京城后,写了《黄叶诗》,李东阳读后嗟叹不已,大加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用不懂的地方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杨慎非常惊异,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古学。被流放边境之后空闲时间较多,更博览群书。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要想使道德学问每天更新进步,应该从学习中获得。”所以他酷爱学习,穷尽文理,到老反而更加坚定。明代背诵之广博,著作之丰富,当推杨慎第一。隆庆初年,被封赐为光禄少卿。天启年间,追赠谥号为文宪。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解释下列字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樊哙从良坐(?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乃令张良留谢(?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 )?
因击公于坐(? )? ?
坐北朝南(?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④沛公不胜杯杓(? )?
刑人如恐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参考答案:①从:动词,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动词,跟随,引申? 为“紧靠着”/介词,由/介词,由。
②谢:动词,道歉,谢罪/动词,辞? 别/动词,感谢/动词,道歉。
③坐:动词,坐下/坐,通“座”,名词,座? 位/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介词,因为。
④胜:动词,禁得住/副? 词,尽/形容词,优美的/动词,胜过、超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