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题。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全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限4字以内)
(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的“丝缕”“顽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锦绣”“雕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各限4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离”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本段中的原话回答)
2.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有哪两个要素。(均限8个字以内)
要素一:__________________。
要素二: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3段,概括出诗的意境的三个特点。(均限10个字以内)
特点一: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二: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三: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诗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简单“模仿”人生世相,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取舍、剪裁和创造。
B.诗的意境能让读者忘记喜怒哀乐。
C.诗的意境是穿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D.欣赏者在读诗时,自身的性格和情趣直接影响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E.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
参考答案:1.(1)取舍 剪裁
(2)自然(答“人生世相”也可) 艺术(答“艺术作品、作品”也可)
(3)必有所创 创为艺术 必有所本 本于自然
2.生动的画境、戏景勾摄神魄的情感
3.刹那间成为终古 片段成为完整的形象 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4.B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病毒的秘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夺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会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手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6、下列对“病毒”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B、没有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C、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D、比细菌小,没有细胞结构,有生命特征,能够致病的微生物。?
7、下列对“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不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B、使人对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的弱点有了直观的认识。?
C、从结构、外形等方面说明病毒生存能力的脆弱。?
D、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病毒的“寒碜”形象,使人容易消除对病毒的畏惧感。?
8、根据原文,下列对病毒的特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简陋,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B、具备生命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C、变异的病毒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杀伤力更大。?
D、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新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一旦被人排出体外,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B、病毒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C、读者透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得到病毒并不可怕的认识。?
D、人产生的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力是病毒变种的克星。
参考答案:6.D? 7.C?8.D?9.B
本题解析:6. (A、B、C三项分别说明病毒的一个方面的特征,不够全面)?
7. (并没有说病毒的外部形状。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病毒的结构和大小)?
8. (D项的句意在于说明人群的免疫力的作用,而不得阐述病毒的特征)?
9. (文中第一段说“病毒……靠‘窃取’细胞里的现存营养才能生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大海
丁?燕
①在见到大海之前,我见过大海的尸体——当海水蒸发完液体后,留下的固体黄沙。当我第一次将脚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腹地时,整个人被烫得跳起来。那条新修的沙漠马路,从库尔勒至轮台,将这片浩瀚的黄蛋糕从中间切开,我们乘车,一直深入到沙漠的肚腩。这条崭新的黝黑之路与四周极不相称,它威严而笔直,平坦而僵硬,而四周,是游动的,不驯服的黄沙,它们堆砌起一个又一个沙包,在这个空间里,除了天和沙,没有一辆车,更不可能有一个行人……我们的车是这路中唯一的车,当我们下了车后,我们是天地间,唯一的人,我试图在沙粒上走一走,于是沙漠将烧烫的锅底端给了我。
②我尖叫起来,声音尖锐、急促,可在沙漠里,只需一秒钟,便被风声吞噬殆尽,什么都听不见,沙漠里只有一种声音,风沙的撕扯声:刺啦……刺啦……刺啦……无止境的刺啦……听久了这种声音,对它会生出依赖感,如果没有刺啦相伴,这个浩大空间里的死寂,将更骇人,刺啦……刺啦……显示着一种呼吸,一种运动,一种改变,我将手掌抚在那些沙粒上,沙漠深处的沙粒,和边缘的不同,边缘处会混合泥土、秸秆、牛羊的粪便、撕烂的塑料袋;而在深处,一粒沙就是一粒沙,没有混合物,干干净净的,它们从我的指尖滑下,像黄色的米粒。整个塔克拉玛干,如金色麦田,已收获了无数麦穗,堆放在那里,但它是尸体……是大海的尸体,是大海上辈子的祖先。
③当海上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之前,贯穿亚洲和欧洲的文明之路,是借沙漠打通的。陆路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到罗马,最惊险的地带,莫过于穿越沙漠,当唐僧骑着老马,走到新疆东部我的家乡哈密时,已焦渴难忍,放弃打马,任由它自己择路而走,老马凭借脑际地图,寻到一口泉,为唐僧解了困,他也因此在哈密停留讲法。他讲法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台藏”,现为白杨河。我祖母从甘肃甘谷逃荒至新疆,就住在这个地方。我到达那里时,土堡里只剩下高大的残垣断壁,有些洞窟被牧羊人用烟熏过,珍贵的壁画,已被盗走。我父亲曾在深夜时走过白杨河的沟底,听到呼呼大风如厉鬼呻吟,吓得头发根倒立。那里河水已断流,但到了春天融雪时节,他说,河水能将一只小羊冲走。整个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生活,以及,整个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都和沙漠的气息紧密相连;在我心里,我早已自诩为:沙漠的女儿。
④但我并不了解大海。从深圳出发到惠州,路过大亚湾时,他们说:快看,大海……那里有一条弯曲的灰白线条。那就是海岸线?液体并不像我想的那么蓝,而是灰白色,呈烟雾状;但我从电视画面中获得的大海,是一块水晶面包,翻腾着葡萄酒般的汁液。而现在,在那片小小的烟雾上,点缀着几艘帆船,旁边是个大工厂,硕大的烟囱里冒着浓烟,那烟刚冒出来时是浓重的褐色,到了半空,慢慢散开,颜色便轻多了,再上升,整个天空都弥漫着从那烟囱释放出来的颗粒。工厂旁是农田,田里有绿色,农人正在种植庄稼,朋友告诉我:这里的一切,很快将不复存在,海,就要被填掉,一个精细化工基地,将在这里诞生。当我再次注目着那海岸线时,感觉绿色植物中的农人身量,那么细小,他们的移动那么缓慢,那周围的大工厂,以及正在冒烟的大烟囱,离他们的身躯那么近,而这片农田,看起来,像一块围裙上的补丁。
⑤我们决定去大梅沙看海,在接近大海的地方,迷了路,车钻进黄贝岭村,里面楼挨楼,人挤人,左弯右拐后,最终驶上黄贝路。我记住这条路,是因为它那么窄,两边的榕树树冠勾连在一起,树下道路两边密密麻麻停着车,将原本就逼仄的街道挤得只剩下一条小通道,两辆车勉强能相向而行。路过深圳动漫城时,一个蓝衣男子出现在视野中,右肩扛着个长木棍,插花般簇拥着糖葫芦,火红发亮的山楂果,耸立在他的肩头,他像是走在山区的小路上,像那些传说中的卖货郎。
(节选自《散文》2012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说明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谈谈文章以“看大海”为题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评论者认为以“卖货郎”结尾意蕴深长,说说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把沙漠比喻为麦田,形象表现了沙漠“金色风景”的美丽动人。
②将“金色麦田”与“尸体”进行对比,突出“沧海沙漠”相互转换的意思,引人思考。
③省略号则表现作者内心的沙漠形象从美丽外表深入残酷本质的艰难过渡。
小题2:①(内容)丰富了“大海”的内涵,揭示沙漠和大海在“文明交流”方面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表明沙漠是“大海的祖先”。(或深化了“大海”的内涵,表明沙漠不仅仅是荒芜的风景,还是历史文化,也是现实生活,和我们密切相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结构)承上启下,上承“是大海上辈子的祖先”,说明沙漠和大海的“关系”,用“沙漠的女儿”下接“但我并不了解大海”,使从沙漠到大海的过渡显得自然平稳。(或为“看大海”再宕开一笔,为文章进一步蓄势,使叙述富有张力。)
小题3:①题为“看大海”,却一直没有看到大海,设置悬念,使文章产生了较强的吸引人读下去的艺术力量。
②文章看似没写看大海,但处处都在“看大海”,“沙漠”是“死去的海”,“大亚湾”是“行将消失的海”,“大梅沙”是“期待中的海”,“看大海”作为本文的驱动力量贯穿全篇,颇为巧妙。
小题4:①(内容)文章最后写真的要去“看大海”了,却又以“卖货郎”情景戛然而止,文尽而意味深远,能引发读者遐想“真正的大海”,使文章内容产生“想象大于现实”的艺术效果。
②(主旨)结尾“卖货郎”这一情景描写颇具象征意味,启发读者在当下繁华与传统生活景象的强烈反差中,反思当代文明的困境(或缅怀曾经的简单朴实生活)。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要指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还要指出句子表达的特殊意义,如“从美丽外表到残酷本质的过渡”。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这道题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思考作答,需要指出具体的作用。
小题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就是题目为《看大海》,行文中却没有“看到大海”,这样就使悬念丛生,而所写的内容又与大海相关,安排颇有特色。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这道题要求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要在读懂全篇散文的基础上,从文章内容、主旨表达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评价。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玉神志不清,贾府决定给宝玉娶亲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怕宝玉承受不了,便把宝玉和黛玉交往的情形告诉了王夫人。贾府感到为难,王熙凤献了个掉包儿计,在贾府公开宣扬宝玉要娶黛玉。洞房之夜宝玉虽然不太高兴,但婚后身体还是逐渐恢复过来。
B.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戴上不成了渔婆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己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
C.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D.王熙凤小产,身子病弱,交与探春、黛玉、李纨三人理家,比凤姐在时还厉害。赶上邢夫人兄弟死了,探春公私分明,不为亲人多给银子,引得邢夫人大怒。之后裁度众人月例,把园子包给众仆妇,引得众人交口称赞,探春的理家理念得到了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