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4:33: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部电影叫《站直了,别趴下》,站立,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信念。请以“站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1、题意理解
反向理解:
——表层:不趴着、不弯腰、不低头、不下跪;
——引申:不卑微,不屈服,不猥琐,不认输,不放弃
——提升:不自轻自贱,不俯首帖耳,不卑躬屈膝,不人云亦云……
正面理解:有坚定信念,有坚强意志,有高远境界,有独立人格,有高尚气节,刚直,伟岸,方正,不屈不挠,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可从中任选一种理解来立意展开,如“一个人不匍匐在这个世界上,他才能看得更多,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更透彻,才能在纷纭错综的世界里,以站立的姿态给自己博得高远的人生境界。”
2、立意角度
从内涵角度——
精神站立(灵魂站立)、思想站立、人格站立、文化站立、意志站立……
从主体角度——
民族站立:在历史中的站立,在世界中的站立,在时代中站立
官员站立:直官、廉官;贪官,庸官,媚官
文人站立、军人站立、百姓站立……
从背景角度——
在困难中站立、在人生中站立、在世界站立、在历史站立……
3、展开角度
(1)为什么要站立?
站立是一种气节,能够彰显人的精神高度
站立是一种意志,能够检验人的心理强度
站立是一种境界,能够拓展人的心灵广度
(2)怎么站立?
在困境面前不退缩
在强权面前不低头
在物欲面前不迷惑
(3)哪些不属于站立?
——犬儒(对比大儒、鸿儒)
——大丈夫能屈能伸(对比:大丈夫头可断,血可流,灵魂与尊严不可丢)
——好死不如赖活着(对比: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比: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引中国文化中的元素,很能引起人共鸣。如“这是一个盛产犬儒的时代,许多人已经忘记了站立的姿态。”
2、材料举隅
民族站立:奥运、地震、神七
官员:司马迁(以……站立于历史中);魏征(以……站立于帝王之前);林则徐(以……站立于外敌面前)
文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胡风:江青为了打倒周扬,派人去狱中找胡风.跟胡风许愿,只要胡风写批判周扬的文章,就给他平反,并用文化部长的位子来诱惑胡风.胡风听完来意,大骂来人,并说:“我和周扬是学术观点不同,而姚文元纯属胡说八道。”
老舍 : 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来讽刺人类最低级的行为.
朱自清:宁死不吃外国的救济粮. 民族气节冲霄汉,文人傲骨蔑冬梅.
伯夷、叔齐: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嵇康: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4
在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文网之酷虐远远胜过电网,仍有不少文人挺着脊梁,硬着腰骨,私修“明史”,刊刻怀念故国,感伤黎庶的诗文,尽管他们深知那样做的后果会是脑袋搬家,甚至灭族,鞭尸;
在明朝,东林党人和复社诸君子铁肩担道义,挺身而出,与阉党(以魏忠贤、阮大铖为首)作悬崖上的殊死搏斗,头颈之硬,脊梁之挺,直把杀身视为等闲事,哪有半点精神的阳痿?
在宋代,有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虽贬落至死,也不改初衷,那时的文人,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官,是“一官二吏”的高阶层,倘若他们的言行只受利益原则的单向驱动,就很容易抹杀良知,丧失骨气。但他们坚持不同政见,在“聪明人”看来,那纯粹是吃饱了饭撑的,跟自己闹别扭,找难受,犯得着吗?
在大唐,有韩愈那样批龙鳞、捋虎须的文人,爱佛骨胜过爱真理的宪宗皇帝他也敢惹,你说,他的脊梁是不是铁打的?是不是淬火加钢过?
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曹魏末期,嵇康竟敢特立独行,“非汤武而薄周孔”,无异于往狠里给司马昭那张马脸猛挥一记钩拳,你说,他是不是天地间屹然不倒的英物?
在西汉,司马迁仗义直言,为身陷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犯了盛怒的暴君汉武帝,为此,他献出了中国文人最具雄风的两颗睾丸,良种没了,后世的文人便一茬不如一茬。太史公个人肉体惨遭去势,够可悲够可痛的了,但他精神的火种并未因此熄灭,这又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喜欢披览历史载籍的读者,不难得出一个显明无疑的结论:历朝历代,强颈都斗不过快刀,骨头都挡不住斧头,批判的武器都敌不过武器的批判,从来如此,未曾有过什么例外,这就足以见出封建专制这台“绞肉机”对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具有何等强大的杀伤力。但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硬气的“傻子”,因为这样的“傻子”才代表着民族的良知,这样的“硬气”才是民族的元气。在相对蒙昧的群落中,IQ值最高的人,不被当成疯子,即被当成异端,作为不合群的另类,他们的命运如出一辙,不死于有形的刀斧,也会死于无形的棍棒。
有高于一世之才,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这不仅是屈原的悲哀,贾谊的悲哀,也是所有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悲哀。他们惟有甘死如饴,经由“死亡”那面镜子,欣赏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精神所许诺的永恒,才能得到来自天堂的慰抚。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朗然相告:“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优秀的知识分子,无论他们是自杀,还是被杀,作为谁也无法剥夺的遗产,那股丰沛的浩然之气都会成为后世精神的“氧泵”和“氧仓”。
文天祥的被杀实际上也是自杀,他完全可以不死,他甚至还可以“活”得比以往更“风光”更“体面”。但他只求速死,不肯自玷自污,甚至发出了“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的喟叹,那宏音巨响,让无知的草木听了也会为之凛然一惊。在“君降臣不降”的文天祥身上,我再次看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精神极端孤洁的那一面。死神将文天祥的物质生命推入了深不可测的黑暗和虚无,但死神并非万能,文天祥的精神生命超逾了死神的管辖地带,它为苍凉阴暗的人世间留下了一抹刮擦不去的亮色和暖色。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赵昺跳入惊涛骇浪的大海,换了文天祥,他也会这样做,做得同样干净利落。你别说,他们陪着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把戏去死,陪着一身鸡皮的没落王朝去死,不值得;要知道,文天祥和陆秀夫这两位同科进士,他们不仅作为爱国者而死,也作为孤洁的知识分子而死,非此一死不足以明心见志。
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二日,大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附近。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其自沉原因最准确的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所说的“世变”,即是世道人心的大败坏大沤臭。“义无再辱”这四个字不简单,它涵盖了死者全部的隐痛和决心。几千年来,力求精神孤洁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自杀这种极端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几乎都是因为“义无再辱”。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句话无异于一记警钟,听不进去的人是无可救药的。
近、现代史上,陈天华1905年自沉于日本海,杨笃生1911年自沉于英国利物浦出海口,梁济1918年自沉于积水潭,王国维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朱湘1933年自沉于黄浦江,我列举的显然不是自沉者的全部,那将是一张长到令人惊悚的名单,仅仅只是这几位,就足够风云变色了。
作为革命家,陈天华看到自己的国家已堕落至毫无尊严,革命战友缺乏团结,不思进取,他义无再辱;作为学者,王国维看到乱世里学术衰颓,学者命如草芥,他义无再辱;作为诗人,朱湘看到人生的悲辛和人心的冷酷,他义无再辱。在自沉者看来,“义无再辱”的标牌背后站着的首席代表绝对不是凶恶的死神,而是安乐天使。
当肉体的保存和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巨大冲突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放弃后者,因而向环节动物(蚯蚓之类)学习,钻到板结的土壤里去,“雪藏”起来,以保存生命为第一要务。但某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会毅然选择后者,放弃前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拔地飞升。
受辱,受辱,不断地受辱,不断地退让,直退到“义”字的临界线,他们的内心才悲愤地呐喊道,够了,够了,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污辱!于是,他们选择了与“天下之至刚”的暴政恰成鲜明反比的“天下之至柔”的井水、湖水、河水、江水或海水,作为生命的归宿。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义无再辱”的“义”攸关千钧一发的尊严。
无论是在政治的“高压氧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腐臭阴暗的地下室”里,义无再辱的中国文人选择了死亡,便选择了自赎和解脱之路,这是最佳选择吗?除此之外,他们显然还可以选择更英勇的抗争,进入“活的炼狱”,给自己的精神一个在泪水中泡三回,在血水中浸三回,在碱水中煮三回的历险的机会,活得正直,活得坚强,活得刚毅,像太史公那样,即使被皇帝阉了,含奇耻忍大辱,也要在竹简上刻完一部煌煌《史记》,把那一耳括子重重地扇回去。中国知识分子多数是在封建思想耳提面命的“训导室”中长大成人的,谁来为这批“弄坏了坯子的大愚若智者”启蒙?才真叫棘手的问题。至于给他们酥脆的骨骼补“钙”,虽也要紧,还在其次。
元朝统治者给汉族文人一个“八娼九儒十丐”的定位,对此,后代文人一直很不服气,可少数人的努力并不能使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奈何奈何?!我忽然想起明末的钱谦益,此公甘心下跪,甘心媚敌,作清朝的降臣,倒是他的枕边美眉——侠妓柳如是深明大义,奋身投水自沉,身虽获救而心已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是该掩面羞煞的,他们每逢生死关头便乐于认贼作父,视仇为亲,有奶就是娘,出卖色相的妓女也远比那些出卖灵魂的龌龊之辈要高贵得多。
向义无再辱的死者致敬吧,他们至少不是最终的妥协者和屈服者,不是那种一边舔着强权者的屁股,一边吧哒着“幸福”舌头的狗子!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5月29日,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曾经成功登珠峰的登山者,聚集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共同庆祝人类成功攀登珠峰50周年。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首次从南坡登顶。站在海拔8848.13米处,他们拍下了珠峰周边“一览众山小”的壮丽景象。50年间,无数勇士来到珠穆朗玛,以攀登第一高峰来成就自己的人生新境界。从那时起,先后已经有1600余人胜利站在世界之巅,但同时也有近200名勇士长眠于珠穆朗玛的冰雪世界里。人类攀登珠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我、超越极限的历史。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以“战胜自我、超越极限”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些人去山里玩耍,下山的时候,面前出现一条羊肠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径。大家很高兴,决定沿此道尽快下山,远远地看见山下的停车场,果然是条捷径!正当大家庆幸时,眼前出现一道断崖,而捷径在此一拐,伸向远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筹莫展,只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条小道……曲曲弯弯地,费了许多力气才到达目的地。
读了这则故事,你对“捷径”与“弯路”的关系有什么认识和体会?请以“捷径与弯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捷径与弯路”也是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前先要细读材料和提示语。从材料与提示语的指向看,核心意思说的是“看似捷径,实是弯路”,那么构思时就要联想生活中有哪些“看似捷径”, 反而会把事情复杂化甚至把人引向歧途的“弯路”。当然,对“捷径”的理解应宽泛些,所谓“捷径”,即解决问题的便捷手法,像作弊、行贿等都可看作不该走的“捷径”,可以联想到的作文素材至少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磨刀不误砍柴功”等等。本题如果写成议论文,可注意把握材料及提示语中丰富的信息, 然后这样展开: 为什么会把“捷径”走成“弯路”(经验不足,心态失衡);把“捷径”走成“弯路”有什么危害(轻则浪费力气, 重则害人害己)。
参考拟题:走不得捷径;把弯路走直。
点评:就本次作文来看,有利于学生展开自自己的思维,关注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观念和认识,展示自己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最终能够引导学生从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转化到能够总结生活经验,指导生活未来,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浩淼无际的太平洋上有一座小岛,上面居住着世代与世隔绝的士居民,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他们不穿衣服,有的只是用树叶遮盖一下。后来,这个小岛被发现了,人们惊讶于这岛上居民生活的原始。当外边人来到这个岛上时,整个岛沸腾了,岛上人纷纷跑来观看这些外来怪人,他们特别惊讶这些外来人为何与他们不同,为何还包裹着自己。
仔细阅读上段文字。以上文为作文的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材料的核心意思有点像顾城的小诗那样:你站在窗前看风景,在桥上的人把你当风景。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考生可以从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角度立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培根在《谈愤怒》一文中提到;“怒气就好像倾塌的房屋,它在其倒下的地方留下一片废墟。”我们身边常见到发怒之类的人和事,自己也有此类感受。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个话题十分宽泛。“发怒”:为何发怒?发怒了会怎样,我们该如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