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A.与贾平凹相比,莫言在语言上走得极端,这种极端与前辈的语言创作完全不一样,这让作者为之担忧万分。 B.作者认为“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言外之意他不赞成这次诺奖的结果。 C.莫言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靠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汉语言体式,作者将其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知道这种声音是莫言要找的,并且已经找到的,是鲁迅小说贾平凹小说中没有的,由原文第一段的信息得出“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所以A错误,““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所以C错误,“《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下,没有莫言那么极端。”所以B 错误
点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难度一般,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出有答案的区域,进行分析判断,注意题支和题干(范围、指向)对照,看看说法有没有出入。
小题2:A文中并没有说到作者为之担忧的情况,无中生有,B并没有说作者不赞成这次诺贝尔奖的结果,无中生有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点评:此种题型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做好此类题,应该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注意内容涉及的对象范围大小、说法是否绝对(注意“可能”“有时”“大约”等这类的词)、不可无中生有等。
小题3:获奖是因为莫言的小说地方性的东西很强。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推理得出ACD都是正确的。B项无中生有,没提到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的写作技巧。
点评:此种题型是考试经常考的,难度一般,选“不属于”的 ,考生可以找出属于的,然后划掉,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切记不可想反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艺术的产业化
王建疆
艺术的产业化是指将艺术品的创造作为盈利性的经济活动,进行艺术品的有组织、有规模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艺术的产业化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商品社会,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易,艺术也不例外。艺术品是可以标价的,艺术家是可以雇佣的,艺术品也是可以组织生产的。当前,艺术的产业化已经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如火如茶地展开。
艺术的产业化带来艺术生产的规模和繁荣。首先是艺术家群落或艺术家聚居地的形成,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家个体化、私密性创作,把艺术创作当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从而在产量上、在影响力上形成艺术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效应,促进艺术生产。其次,艺术家们的聚居,有利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在技法、创意、境界等诸多方面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
但艺术的产业化也有不良的后果。首先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名利化。没有经济头脑的艺术家将很难在艺术产业化基地生存。产业化机制,将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与艺术创作要求的动机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其次是艺术创作的周期因当下的功利需求而缩短,作品的质量自然下降。古代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内功修炼也将不复存在。重复、复制将成为艺术生产的代名词。
艺术产业化的实质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资本遵循“投入一产出”的铁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的一切盈利性活动申。艺术的独立性无疑也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但资本在控制艺术时也面临恃论。这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将艺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但艺术为了保持自己的品质,又必须保持自我、坚持个体化,要努力挣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寻求艺术的独立存在。因此,艺术产业化全部的奥秘就在于艺术家本人能否与资本的逻辑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既利用资本的力量,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华。
艺术产业化实际上也就是发展文化产业。艺术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地方在于其主体是艺术作品,而非丁般的文化用品或普通商品。但艺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同处都在于实用目的、规模化、商业化苍资本化。
艺术的产业化是美化生活的需要,是时常生活审美化的前提。如果没有艺术的产业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将无所依托。艺术在古代曾是极少数文化人的专利。王蠢之《兰亭集序》“曲的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曹雪芹《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诗词唱和,虽然也很壮观,但那只是少数才子佳人的文艺活动,与社会大众并无关系。而当代艺术生产,恰好在规模上、数量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活动提供了便利,为生活的美化提供了前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是离不开艺术的大众传播的。可以说,艺术的产业化将是艺术、生活、审美的联姻,将对人类的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和审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选自2012年3月5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艺术的产业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艺术的产业化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
B.艺术的产业化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商品社会,艺术也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一一种商品。
C.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它不仅促进了艺术生产,也促进了艺术质量的提高。
D.艺术的产业化以重复、复制为目的,便艺术创作的动机名利化,虽缩短了艺术创作的周期,但作品的质量却会下降。
小题2:对“艺术的产业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关系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艺术的产业化为前提,艺术的产业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依托。
B.在古代没有形成艺术的产业化,因此也就不会有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
C.艺术的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数量,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D.艺术的产业化将艺术、生活、审美融为一体,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若术产业化的实质是发展文化产业,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它遵循了资本有投入就必须有产出的铁律。
B.艺术的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了艺术产量利影响力的同时,也把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要求。
C.艺术家们只有增强经济意识,明确资本与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揭开艺术产业化的奥秘。
D.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的文化用品繁荣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艺术的产业化以重复、复制为目的"错。原文说“重复、复制将成为艺术生产的代名词”
小题1:原文说“艺术的产业化将是艺术、生活、审美的联姻。
小题1:A.项,发展文化产业不是艺术产业化的实质;C项,原文“艺术产业化全部的奥秘就在于艺术家本人能否与资本的逻辑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D项,原文“艺术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地方在于其主体是艺术作品,而非一般的文化用品或普通商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男孩把我原来放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也没有。”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
我叫住了他:“你到底在找什么?”
男孩停住脚步,想了想说:“你不会告诉别人吧?”
“嗯,我谁也不告诉。怎么,这是秘密吗?”我吃惊地扬起了眉毛。
“我在捡硬币。要是找对地方的话,有时候能找到很多,一般街心公园的长椅下面有。我去年夏天就在这儿捡到了很多。”
“捡硬币?”我以为我听错了,“这么说,你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这儿捡了?”
“对。”男孩的神情非常庄重。“那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我出于好奇,又问。
“等我看看。”男孩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有几枚亮闪闪的硬币。男孩皱着眉头,把纸片上的硬币一枚一枚地捡到自己脏兮兮的小手里,边捡着,嘴边动着,显然,他是在仔细地数今天捡了多少钱。“一共48个戈比。”男孩终于数完了,又把那些硬币放回到纸上,包好,装进了裤袋。①
“噢,你已经很有钱了。”我笑着说。
“这还不算多,这个夏天我肯定能捡到很多。”
我想起了儿子和自己的童年,谁小时候没为买几块糖果或者一个心仪的玩具想方设法地攒过钱呢?
“你是攒钱买糖果吗?或者买一把小手枪?”
小男孩皱着眉没说话。看到他如此严肃的表情,我知道我不能再问下去了,这个孩子可能另有隐情。“好了,祝你找到更多的硬币。明天还来吗?”我说完,点燃了一支烟。
男孩低声说:“来。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
就这样,我和这个叫伊柳沙的孩子认识了,后来还成了朋友。我每天都去那个小街心公园,坐在椅子上等他。他也每天都来,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间。我每次问他有什么收获时,他就蹲在地上打开纸包,认真地把自己捡到的硬币数一遍,但每次都没有超过一个卢布。②
有一次我问他:“伊柳沙,我有几个硬币,你拿去好不好?”
伊柳沙低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然后抬起头来说:“不行。妈妈告诉过我,不能白要别人的钱,得拿东西换才行。你有多少硬币?”
我把手里的硬币数了一遍说:“45个戈比。”
“我马上就回来,”伊柳沙说完,跑进了附近的一片树丛里。几分钟后他又跑了回来,小手里握着一小截红铅笔,一张糖纸和一小块绿色玻璃。
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易。
从那以后,我每天来的时候都给他带一些零钱,而走的时候衣兜里则塞满了他的宝贝,有啤酒瓶盖、旧打火机、铅笔头、玩具汽车和塑料小人什么的。最后一次,伊柳沙给我带来的是一个断了一只胳膊的变形金刚。这可能是孩子最珍爱的玩具了,我实在不忍心带走,但伊柳沙的态度非常坚决,容不得我拒绝。
那天之后,伊柳沙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和我交换了,不管我怎么劝他,他都不答应。在我再三追问下,他才告诉了我实情。原来,他已倾其所有,再也拿不出什么来了。
于是,我耍了个小花招。我比以前早来一点,然后悄悄地往长椅下放几枚硬币。伊柳沙来了之后,捡起来,然后就蹲在我脚边一丝不苟地数他一天来的收获。③
我已经习惯每天看见他,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小男子汉。我欣赏他的懂事和执著。但有一个疑问一直折磨着我:他为什么要捡硬币呢?而且一捡就是一年多?我一直也没找到答案。我每天都会给伊柳沙带几块糖果和口香糖来,伊柳沙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少笑。后来伊柳沙却突然不来了,整整一个星期没露面。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那把长椅上,低着头,看着地。
“你好啊,伊柳沙,”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天也没下雨,你怎么一直没来啊?椅子底下的硬币都没人捡了。”
“我不需要硬币了。”伊柳沙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伊柳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搂住他的小小的肩膀,忐忑不安地问,“你为什么不捡硬币了?”
伊柳沙低垂着头,泪水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一滴一滴地落到了小小的膝盖上。“维拉阿姨说我爸爸酒喝得太多了,把身体喝坏了。可我妈妈说我爸爸能治好,但需要很多钱,所以我就每天出来捡硬币。我已经捡了很多硬币了,但还是没能治好爸爸……”
孩子说话时脸上的泪已经流成了两条小河。
我把孩子紧紧地搂在了怀里。“我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我却没来得及救他!”伊柳沙放声大哭。这种情景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经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是流着泪紧紧地抱着他,抚摸着他的头。
伊柳沙突然挣脱了我的怀抱,用又红又肿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谢谢你给我硬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说完,他就站起身,抹了一把眼泪,沿着一条林间小路跑了。
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命运让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经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可我却无法帮助他。
在后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个我们以前经常见面的街心公园,但我再也没有见到伊柳沙,没有见到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小的男子汉。现在我很少去那个小公园了,但每次去,我都要在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他的朋友,我就在他身边。
(1)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通过小男孩之口,两次提到他的妈妈,间接地表现出男孩的妈妈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正是作者不露痕迹地交代男孩拥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妙笔。
B.“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叹息的是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冷酷,以及自己的无能。
C.小男孩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因而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交换,这是来自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为人原则和尊严观念使然。
D.小说前半部分一直不肯交代小男孩捡硬币的原因,这样写一方面是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后文写小男孩不再需要硬币,最终也没能治好爸爸这样的情节陡转蓄势。
E.小男孩之所以能够在街心公园椅子底下捡到硬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他们故意在那里放一些硬币,让穷苦的孩子捡去。
(2)小说中的伊柳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处画线句子是对小男孩数硬币行为的描述,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主要是表现伊柳沙的孝心,有人认为是歌颂—个孩子在困境中的坚强,也有人认为是突出“我”的善良和同情心。你同意哪一种?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具有孝心,热爱父母。②天真诚实,自尊自爱。③经受磨难,性格坚强。
(3)①表现小男孩对自己捡来的硬币无比珍惜,引发“我”以平常孩子的标准揣测小男孩攒钱的目的。
②突出小男孩每天所能捡到钱的数量之少,引发“我”的同情心和与小男孩的交易。
③表现小男孩意外的喜悦,也表现“我”帮助了他的欣慰。
(4)①表现孝心:对父亲,历尽艰辛攒钱为父亲治病;为父亲的不治而无比悲伤;认为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对母亲,遵从母亲的意愿和要求,母亲说爸爸能治好,他就竭力攒钱帮助母亲;母亲说不能白要别人的钱,他就用自己心爱的东西换。
②歌颂坚强:捡硬币坚持时间长;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捡;舍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换钱;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小小男子汉。
③突出善良:“我”关注小男孩,发现隐情;帮助小男孩,以钱换物;尊重小男孩,偷放硬币;同情小男孩,叹息苦难;怜悯苦孩子,常放硬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风?铃/刘国芳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
旋即,众人离去。
一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言。
良久,小琪开口说话了。“我对不起你。”
兵无言。
小琪说:“是母亲逼我嫁给大狗的,他有钱,给了聘礼两万块,我不嫁母亲跳了两次河。”
兵无言。
小琪说:“我是爱你的,一直爱你,我也知道你喜欢我,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
兵无言。
小琪见兵不说话,出去了,俄顷,小琪走了回来,她手里除了抱着一个孩子外,还多了一只风铃。
小琪说:“这风铃是你以前送给我的,这两年我一直把它挂在门口。”
兵看见风铃,开口了。“你现在来还我风铃,是吗?”
小琪摇头。“我刚才说了,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跟你结婚。这事,你不要急于回答我,你考虑,同意的话,把风铃挂在你门口,我看见了风铃,会来找你。”
小琪说着放下风铃走了。
屋里剩下一个兵。
兵呆着,许久许久,后来兵拿起风铃,在手里晃动,于是有丁零丁零的声音在屋里响起,小琪住在隔壁,听得到风铃声,她跑出来,抬头往他门口看。
他眼里潸然泪下。
兵回部队时,也没把风铃挂在门口,兵把风铃带走了。回连队后,兵把风铃挂在营房门口,是大西北,风大,风铃整天在门口丁零丁零地响,兵没事时,呆呆地看着,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军营里挂一个风铃,起先让兵们觉得好玩,久了,兵们烦了,觉得丁零丁零的声音很吵人,于是让兵拿下,兵拿下来,把风铃放好,但没事时,兵会把风铃拿出来,兵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把风铃在胸前晃动,让风铃丁零丁零地响,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看到了吗?”
小琪看不到,兵把风铃挂在心口也罢,门口也罢,小琪都看不到,小琪只看得见他的家门口,那儿没有风铃。
两年后兵退伍了。
这回,小琪没有来看兵,兵问人家,小琪呢,怎么不见,人家说小琪老公找一个更年轻的女人,把小琪离了。
兵沉默起来。隔天,兵把风铃挂在门口。
小琪没来。
兵便看着风铃发呆,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风铃在响哩,你听到了吗?”
小琪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她一动不动抱一个孩子坐在屋里,没出来。
隔天,兵找上门去。
兵去之前,把风铃取了下来,然后放在胸前,同时用手晃动着,于是在风铃丁零的响声中,兵走进了小琪屋里。
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兵说:“来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说着,兵又把手中的风铃晃起来,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4岁了,会说话,听见风铃响,孩子把一只手伸出来,还说:“妈妈我要。”(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琪抱着孩子来看兵时,热热闹闹的一屋子人旋即离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故事的展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澜有起伏的。
B.小琪对兵仍然有深厚的感情,说“我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而兵也知道这是小琪的安慰话,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门口没有风铃”。
C.兵回部队后,把风铃挂在营门口,兵们由开始的喜欢到后来的厌烦,说明他们并不知道这只风铃身上所寄寓着的兵对小琪的爱与思念。
D.小说以4岁的孩子听见风铃声,伸出手说“妈妈我要”作为结尾,避开了直接的交待,而借孩子天真的话,含蓄委婉的预示了两个人未来。
E.这篇小说以人物语言描写见长,虽然没有任何心理活动的描写,却能通过简短的对话传达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三次写到“兵无言”,请谈谈你对这三处“无言”的理解。(6分)
小题3:写出小说中“风铃”在“兵”与“小琪”情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小说兵在真爱面前过于软弱,他的无言与沉默,险些丢了自己的真爱;还有人说,兵经历了一次情感与理智的痛苦冲突,演绎了一份可赞可叹的人间真爱……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对“对不起”自己的恋人不想说出责备的话;2.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只有痛苦地默默地承受;3.自己是爱小琪的,但此刻表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无言。
小题3:1.风铃是两个人感情的焦点;2.风铃是两个人情感发展的线索,推动小说情节发展;3.暗示着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起伏。
小题4:兵在真爱面前,虽无言,却从未放弃,他始终把这份爱放在心里,成为了这份爱的忠实守护者。他的爱,是深沉的,令人感动的。(结合原文,言之成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B项的错误在于:说兵认为小琪离开大狗跟兵结婚的话只是是不可能的的说法无根据,E项错误在于:这篇小说不是以对话描写见长,而是以人物的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见长。
小题2:回答此题,要认真领会“兵”此时此地的真实感受。第一个“兵无言”,是在抱着手里的孩子对兵说“我对不起你”时,这时的“兵”对自己的恋人不想说出责备的话。第二个“兵无言”,是表现“兵”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只有痛苦地默默地承受,不愿再说什么。第三个“兵无言”,表明“兵”是爱小琪的,但此刻表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无言。
小题3:回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风铃’在‘兵’与‘小琪’情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语进行分析。可以从风铃在两人感情经历中的作用和对情节是否有推动作用以及是否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对于“兵”是不是软弱,是不是演绎了一段可赞可叹的人间真爱,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答题时一定要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不可含糊;一定要结合原文谈出根据,不可脱离文本夸夸其谈。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题(5分)
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日:“吾中计矣!”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日:“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上述文段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曹操明知中计,但是他考虑到,如果承认自己错杀了蔡瑁、张允二人,就将给荆州降将带来负面影响;(2分)反之若以“怠慢军法”为由杀了蔡瑁、张允二人,就可以整顿军纪,有利于军心稳定,(2分)这反映了曹操深谋远虑和狡诈多变的性格。(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关键点,曹操内心分析要到位,否则光写性格就失之空泛了。
点评:分析类题目一定要细致,交代清楚来龙去脉,防止踩点的遗漏,分析要有依据,依据就是故事情节。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