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①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②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③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④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⑥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周文用(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怎么能够怀疑呢?”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状语后置1分;何、纳各1分;句意 2分)(2)韩褒先后侍奉了三代皇帝,因为忠厚而被了解。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事:侍奉,1分;见:被,1分;相:他,1分;师道:对待老师的礼节;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没:没收为奴。根据后句“以赏前首者”中的“赏”就可以推测出“没”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①不能体现远略,只是一项核对工作;④不是韩褒所为。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C,再揣摩④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使汾州得以很好的发展”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何”解释为“怎么”,“纳”解释为“采纳”。“周文问以去留之计”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调为“周文以去留之计问”;第二句时注意“事”解释为“侍奉”,“见”表被动,“相”为动作偏指一方,解释为他,“师道”解释为“对待老师的礼节”。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 (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
韩褒先后为三代皇帝做事,以忠厚而知名,武帝非常敬重他,常常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每次入朝觐见,一定先下诏让他坐下。才开始谈论政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摽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摽,摽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摽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摽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摽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摽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同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摽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多来款附,乃有随摽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摽从太祖攻拔之。摽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摽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摽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摽行郡事,摽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摽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摽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摽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摽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摽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摽半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摽遂匿所收船,不以资敌资:帮助
B.诱化酋渠,多来款附酋渠:首领
C.请微行诣邵郡 微:隐蔽,藏匿
D.所经之处,多并赢粮附之赢:获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摽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摽乃具船以济王师?②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
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⑤摽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摽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杀害时投奔杨摽,杨摽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摽也因此而闻名。
B.杨摽不居功自傲。杨摽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摽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C.杨摽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摽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摽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D.杨摽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摽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世人因此轻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5分)稽胡依仗(凭借)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摽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恃”,“宾”,译成“不归顺朝廷、不臣服、不称臣);“抄”;译成“掠夺、抢夺、抢劫、劫掠等;各1分,省略句补足主语1分,句意1分。(2)(5分)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摽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摽的军队。"洛阳未下”为被动句式,“而”;译成转折关系,但是、却、然而,“设备”,“奄至”,译成忽然到达、急速到达或偷袭,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赢:背,担。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结合《过秦论》中的“赢粮而景从”句中“赢”来判断。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杨摽”性格特征是“有谋略”,①体现杨摽忠义豪侠之气②是太祖的做法⑥体现杨摽军事才能,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对应的原文“摽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杨摽因为倚仗王覆怜做成这件事,于是上表让朝廷任命王覆怜为邵郡郡守。“杨摽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恃——依仗(凭借),险——险峻的地势,宾——臣服、称臣),“抄——掠夺、抢夺、抢劫、劫掠等。(2)下——被攻下,而——然而,设备——设置防备,奄——突然。
【参考译文】
杨摽字显进,正平郡高凉县人。杨摽少年时豪爽侠义有髙远志气。魏孝昌年中,尔朱荣杀害朝臣,大司马王元撖逃难投奔杨摞,杨摞把他隐藏起来因而使他免于一死。孝庄帝即位,王元徽才又出来做官’又担任司州牧。因此杨摽凭借侠义忠烈而闻名。杨標被提拔任命为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攻入洛阳’孝庄帝想要前往晋阳投奔尔朱荣’下诏让杨摞率领他的族人在马渚收集船只‘杨標没有到达’孝庄帝已经向北越过太行山’杨搮于是藏匿收集来的船只’不用它们帮助敌人。等到尔朱荣奉孝庄帝的命令向南征讨’来到马诸,杨標才准备好船只来帮助朝廷的军队。
当时东魏迁都邺城,太祖想要知道他们做什么’于是派遣杨標从小路到邺城来仔细察看他们的情况。杨標出使回来,报告的事情适合皇上的心意,被授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
稽胡依仗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让杨標兼任黄门侍郎—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杨標很有随机应变的谋略,能了解边地的情况’诱导教化部落的首领’很多人都来诚心归附,于是有人跟随杨標入朝朝拜。当时弘农为东魏守,杨標跟从太祖打败了他。杨標父亲杨猛先前任邵郡白水县县令’杨搮与那里的亲门大族相互交好’于是杨標请求隐藏行踪到邵郡,发动他们起兵来响应朝廷。太祖答应了他。杨標于是前行,与当地豪族王覆怜等人暗中谋划发动叛变,秘密响应参加的有三千人,城内外一同发兵,于是攻占了邵郡。众人商议推选杨標管理郡中事务’杨標因为倚仗王覆怜做成这件事,于是上表让朝廷任命王覆怜为邵郡郡守。
太祖认为標有谋略,能够委以边境的任务,于是下表让杨標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深入在敌境三百多里,然而杨摞声威向来显著,他经过的地方’很多老百姓都背着粮食来归附他。等到达建州,己经有一万人,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郡’敌军渐多。杨摞因为孤军无援,并且腹背受敌’于是谋划想要撤兵。他担心义兵中有人背叛,于是伪造太祖书信’派人好像从外面送来一样’信中说已派遣四路大军前来援助。趁机令人漏泄这件事’使人们知道这件事。杨搮分派完毕’于是在半夜撤军回到邵郡.朝廷赞许他权宜变通保全军队’就任命他为建州刺史。当时东魏以正平郡为东雍州’派遣薛荣祖镇守。杨搮将要谋划夺取它,于是先派奇兵,急攻汾桥。薛荣祖果然全部派出城中战士,在扮桥抵御防守。夜里,杨摞率领二千步骑兵,从他处过河,于是偷袭攻克了正平郡。
保定四年,杨摞被任命为少师。这年’周朝大军包围洛阳’太祖下诏让杨標率义军一万多人从轵关出发辅助攻打洛阳。然而杨摞自从镇守东境二十多年,数次与齐人作战’常常战胜’因此就有轻敌之心。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摞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搮的军队。杨標因为军队战败’于是向齐军投降。杨搮起初建立功勋时,有慷慨壮烈之志向’等到军队战畋’就投降敌人求得苟且免死。世人因此轻视他。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素:白色的绸绢
B.媵人持汤沃灌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汤:热水、开水
D.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属:嘱咐
E.吾属今为之虏矣 ? ?属:类、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请,劝请。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问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辞也?辞:告辞 ?
B.沛公则置车骑?置:安排 ?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者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B.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与谋 ?
C.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D.①公为我献之 ?②拔剑撞而破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后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
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准辄引帝衣/引:拽住
B.召准问所以不平状/状:情形
C.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雅:向来
D.自褰衣以示准/示:看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若属皆且为所虏
B.犹文皇之得魏徵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吉赃少乃伏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少英迈”,为官期间竭尽忠诚,屡进忠言,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
B.在太宗就大旱事“延近臣问时政得失”时,寇准认为大旱是由刑罚不公引起的,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贬青州时,皇帝常常思念他,并且还多次向左右的人打听寇准在青州的情况,左右的人揣测皇帝将召寇准回来,也为寇准说好话。
D.在对待立储的问题上,寇准认为是为天下的百姓选择圣明的君主,不需要和后宫的嫔妃、太监以及大臣们商量,只要皇帝认为可以就可以定下来。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
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⑴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
⑵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
参考答案:1.D
2.C
3.C
4.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
5.⑴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
⑵希望陛下选择能够符合天下人愿望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