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参考答案:
小题1:大回是一个①长相奇特②钓鱼技巧高超⑶最后死在了自己的能耐上④市井小人物。(一点1分)
小题2:①“放生”为了“求好报”,与大回的钓鱼形成对比;②暗示了大回的“恶报”;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
小题3:这句暗含了诸多深意的话语对于个人也许仅仅是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更像是一种警示。①从大回的死因来看,大回是死在了他的能耐上,他钓了一天鱼,人困马乏,多半辈子钓鱼,油耗得差不多了,能耐损耗了他的健康,才有了这次事故;②他的能耐表现太过分,给其它事物带来伤害,最终招致灾难。③而人类的“能耐”是越来越大了,但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性改造,我们在向大自然奏响胜利号角的同时也承受了大自然的严厉报复。(观点2分,结合全文给3分,结合实际给2分, 若有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4:AD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情节,找出人物的特点,从表及里逐点概括。本文对大回的性格特点写得不多,主要是在他的能耐上,以及这种能耐的运用和对命运的影响上。因此,分析这个人物特征,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
小题2:这个风俗看起来跟大回无关,但我们在思考其作用时,一般要顾到四个方向:环境、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从环境上看,展示了大回的能耐与环境的冲突;从情节上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他的钓鱼绝活作了铺垫;从人物形象上看,突出了他的能耐;从主题上看,突出了他的报应——死在能耐上。
小题3:这句话在小说的结尾,是卒章显志。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情节中找到与此相关的因素;二要结合主题来思考,分析小说的主题;三要联系生活现象,谈自己的感受或启发:一味逞能不知节制,终将招致恶果。
小题4:A最后半句推理无据。D错在“文白夹杂”,小说运用天津方言,富有口语化特征。(每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消失的壁画
凌鼎年
确切地说,小佛山的壁画是四十年代中期发现的。是一位业余摄影家发现的。这位业余摄影家叫林三锡。他是因贪拍大漠落日风光,错过了住宿,偏又逢突然间的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漠中无处藏身躲雨方无意中闯进了小佛山的这个山洞。进山洞本也很平常,因他衣服湿了,想烧堆火烤烤衣服,这火一点燃,他突然瞥见了洞壁的壁画,他举起火把细看,竟有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直把他惊得目瞪口呆,喜得连掐三次大腿,才敢相信这不是梦境。林三锡不是画家,对佛教也谈不上有多深的研究,但他毕竟是吃文化饭的人,他自然掂出了这些壁画的价值,他决定把这些壁画全拍摄下来,可惜的是胶卷已剩下了没几张,已不可能一一拍个遍。林三锡以他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认为其中一幅《礼佛图》最为精彩,他借用火把的光亮把这幅画拍了下来。
由于洞内的光线较暗,拍摄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小佛山《礼佛图》壁画照片一发表,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专家根据壁画的绘画风格、人物的服饰等,初步考证为北魏时的作品,有识之士认为此乃国宝,当好好保护之。
林三锡作为小佛山壁画的发现者,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有人通过转弯抹角的关系来找他,要他带路再去一趟小佛山。
林三锡已感觉到想去小佛山的,有真正爱好壁画的,也有心术不正做着发财梦的。林三锡谢绝了某些所谓好心人的赞助,他决定倾其家财,再去一趟小佛山,好好拍一拍,争取回来出本壁画集。
谁知林三锡一切准备妥当,行将上路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人的炸弹一响,就此炸毁了林三锡雄心勃勃的计划。
解放后,林三锡从一篇报道中得知,小佛山的《礼佛图》被美国人约翰根盗走了……
林三锡的心顿时如堕入冰窟窿中一般,他甚至生出了如果自己当年不发表那照片的话,说不定这小佛山壁画依旧养在深闺人不识,《礼佛图》也不会因此而被盗出国。一种内疚的感觉在林三锡心头挥之不去。
林三锡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声讨约翰根的文章,痛斥他为无耻的文化盗贼,诅咒他子子孙孙将良心不安……
不知是否《礼佛图》被盗一事刺激了林三锡,他决计把儿子培养成画家,让儿子有朝一日也画幅传世的《礼佛图》。
儿子林清晖没有按照他父亲林三锡为他设计好的路走,林清晖迷上了艺术评论。这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他的评论里那些张力、语言的弹性、话语权、语态、膨胀系数、思辨的穿透功效等等,常令他老子林三锡脑子发胀发晕。这也罢了,更让林三锡伤透脑筋的是林清晖时常会发表些离经叛道的怪论文章。最最让他伤心的是林清晖在一篇《艺术无国界》的文章中谈到要对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英美文化盗贼的行为一分为二,说他们有破坏中国敦煌文物的一面,也有保护的一面。他还举例说像小佛山的《礼佛图》,因了约翰根的盗卖,现仍在美国的博物馆保存得好好的,我们通过英特网就能近距离欣赏,真正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约翰根的话,说不定这美轮美奂的《礼佛图》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就毁去了……
——这是什么话?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林三锡气得直想揍儿子几下。怎么生了这样一个混帐儿子,说出这样混帐的话来。可惜自己年岁大了,腿脚不便了,要不然无论如何要再去趟小佛山,再去看一眼小佛山,去拍一些照片,也好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
最近,林三锡偶然翻读一位作家的游记散文集,内中有一篇《痛哉小佛山》,读了这篇散文林三锡才知道,小佛山的壁画因画有帝王、妃子、以及胡人等,在文革破四旧时被^造**派用红漆、墨汁等涂得面目全非,后来因没人管理,任其荒败。近年,文物值钱了,有些文物贩子、文物盗贼就打起了小佛山壁画的主意,仅一两年功夫,小佛山壁画已荡然无存,仅空留一个洞窟而已……
林三锡读到此,气愤而伤心地猛一拍桌子,那玻璃台板也给他拍碎了,这一拍,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去时,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
林清晖合了几次也没能把父亲林三锡的眼睛合上。
(选自《时代文学》)
小题1:联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文中说林三锡想再去趟小佛山“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他要了却的是什么“心事”?
(2)小说倒数第二段写道:“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林三锡想说什么话呢?
小题2:简要分析林三锡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消失的壁画”的理解。(5分)
小题4: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他的心事是再去小佛山,拍下壁画,出版壁画集,弘扬祖国文化遗产。
(2)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毁在了愚昧和文物盗贼手里了。
小题2:林三锡的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他是一个痴迷摄影的业余摄影家;(2)有较高的文化素养;(3)对文化遗产因自己拍照发表而被盗而深感自责;(4)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保护文化遗产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小题3:像小佛山壁画这样的文化遗产被文化盗贼们盗走是令人痛心的,但是如果是毁在自己人的手中那就更加令人痛心、令人遗憾,作者用“消失的壁画”这个标题表达了这种痛心与遗憾的感情。
小题4:作者用儿子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的艺术无国界的观点与林三锡执著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观点进行对照,突出表现了林三锡坚决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可贵品质。林三锡梦想出壁画集弘扬文化遗产与中外文化盗贼无耻盗窃行为所造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瑞珏之死的起因和经过。(《家》)
(2)请简述爱斯梅拉达爱上弗比斯的起因和经过。(《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1)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房子。觉新来看瑞珏,听到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想冲进去,但被拒之门外,瑞珏在惨叫声中死去。
(2)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节日的广场,行至广场旁边的一条小巷,忽然克洛德和伽西莫多窜了出来,欲将爱斯梅拉达强行抢走。爱斯梅拉达大呼救命,正在危急时刻,路过的弗比斯救下了她,爱斯梅拉达爱上他。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选考)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①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意思对即可)
(3)①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④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好想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就不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前后对比分析,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