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小题2:作者感叹说“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对李尚大最辛劳最有成就的这段人生为什么却只用了不到100字的一段话概述?(4分) 小题3: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精彩?请结合本文内容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E (E给3分,A给2分, C给1分)
小题2:①开创新的研究领域——中国近代外交史;②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原始档案资料;③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参考多方意见,客观解释史实。
小题3:猛牛: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蒋廷黻做事像一头牛,充满笨劲,一直往前冲;(2分)牛一样秉直的性格,说话直接,坚持原则,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2分) 瓷器店中:而这就必然触及和损害到官场中某些官僚和政客的利益,触犯众怒,就如猛牛闯进瓷器店造成瓷器易碎一样。(2分)
小题4:蒋廷黼所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志于开拓有成,学以经世致用,勇往直前,独守正道的精神。(2分)
①作为历史学者,他首先立足本位,以客观态度解释史实,立志做一名拓荒者,并编纂出我国第一本近代外交史资料。
②他讲求学问经世致用,研究历史是为强国提供借鉴,国难之时则创办刊物,讨论大计,告诫青年,已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的责任。
③他从政后行事耿直,敢于前冲,破除万难,而且始终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4分,任写两点即可)
④这些精神启迪着今天的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知识分子所以区别于其他群体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B“只要”……“便”,过于绝对,原文强调“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规律之一”;C“亲人缅怀”于文无据;D“晚年后悔从政”于文无据;强加因果。
小题2: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分析可知,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的创新行为,可从以下关键语句去提取:“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料,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
小题3: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蒋廷黼生动形象的描写。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小题4:本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必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而后深入思考。分析可知,蒋廷黻所追求的知识分子“真精神”体现在以下方面:立志做一名拓荒者,并编纂出我国第一本近代外交史资料;讲求学问经世致用,研究历史是为强国提供借鉴;始终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已。”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这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2.(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意思对即可)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春天
周同宾
春天到了,本来要写篇歌颂阳春三月的文章,不期想起了父亲。印象中,父亲从没有说过春天的好话。他称那天气转暖万物萌动的季节是荒春。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春脖子长”,意思是从开春到麦熟,时间太久,难过难挨。长长的春脖子总被饥饿扼住。
父亲的春天是愁苦的春天。
最早的记忆是1954年。我在三十里外上中学,麦梢未黄时,星期六回家拿米面。家里的粮食只剩几升高粱,一瓦盆谷子,两瓢玉米,一筐红薯干儿。我背走了高粱面、小米、玉米糁儿,留给父母和奶奶的已经很少。记得,送我上路时,父亲长叹一口气,说道:“春脖子长啊!”说罢朝大门外看一眼。大门外楝花紫、椿花黄、洋槐花缀成嘟噜儿,白生生的。父亲从不赏花,他只知道洋槐花蒸熟可以充饥。他向远方看的是地里的庄稼,再有一个月小麦才能成熟啊。其实,我家本来有粮食,高粱篾编的荧子围成的粮食囤两三个,每个都半人高。是“统购统销”强逼父亲卖了。不卖不行,风雪天,勒令父亲站村公所的院里,不答应卖就不准进屋,更不准回家。那个春天特别漫长。
1959年的暮春,高中毕业前,我回家看望父母和奶奶。家已不像家,只有四堵墙,没有桌椅,没有床,连个小板凳也不见。院墙已倒塌,满地纤弱的野草。从大食堂打饭,每人就一个用干红薯和红薯面团成的刺猬一样的拳头大的菜团子,当然吃不饱。我跟父亲去村外刨茅根,父亲刨,刨出泥垡子用铁耙耥耥;我捡拾,抖掉泥土。刨茅根时,我看见沟岸边,坟园里,空地上,紫花地丁、蒲公英都开了花,颜色鲜艳。野花不管人世辛酸,照旧展现美丽。父亲就像没看见,只说,荠荠菜、马齿苋一开花就老了,不能吃了。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父亲眼里毫无意义。他看得最多的是庄稼。就在刨茅根的时候,父亲一再看麦田。麦棵矮而瘦,穗儿小而轻,眼见得打不出多少粮食。但麦收后食堂里的糊糊儿毕竟可以稠点。就在回村的路上,父亲看着依然泛青的麦田,又一次叹道:“春脖子长啊!”在父亲的叹息里,我读过的多少赞美春天的诗文都显得虚假。那是作家酒足饭饱后的产物。 1960年春天,是个饥馑的春天,饿死人的春天。我奶奶就是在那个春天开始后不久去世的。那是个更长的春天。我在外地上学,不知道父母怎么熬过那个度日如年的春天。想父亲怕是连感叹“春脖子长”的气力也没有了。
1981年,谷雨节过后,我骑自行车回乡送粮——儿子满周岁,就交爷爷奶奶照看。小家伙吃商品粮,我每月都把属于他的十斤白面四斤玉米糁儿,再加上我们省下的米面,送回老家。走进泥墙小院,见父亲正凑着一只草筐把红薯干掰碎,碎成玉米粒儿大。这样做,为了掺进少部分黄豆磨面,磨成面可以擀面条。儿子正坐在爷爷的身边,用带叶的柳条编碗口大的圈,编成后要当帽戴。忽听布谷叫,“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儿子问:“爷爷,这鸟说的啥?”父亲当即回答:“它说,‘荒春难过,荒春难过’。”在父亲的解读里,鸟的啼唤也是在抱怨春天的漫长难熬。在父亲看来,鸟语花香毫无美感,只和荒春与饥饿有必然联系。过一会儿,听见青蛙叫,“咯咯哇哇,咯咯哇哇”。儿子问:“爷爷,蛤蟆叫的啥?”父亲说:“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意思是,青蛙一叫,再有一个半月,就能吃到面疙瘩了——用白面和成稠糊,搅进滚水锅里煮成饭叫面疙瘩,那是难得一吃的好饭。蛙鸣阵阵,在父亲耳朵里绝无诗意,只不过预示着再熬过好长好长的四十五天,才能等到小麦登场。
就在正要“分田单干”的那年早春,父亲去世。
父亲没有赶上不愁吃饭的春天。
这些年来,都说春天太短,仿佛一脱下冬装就穿上了夏衣。父亲在世时却嫌春天太长。那时的春天可也真长。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个春秋。除一座日渐变矮的坟,别无留存。他那一代农民,也大都不在人世,如一茬庄稼收获后,很快就不见踪影。
清明节前,还乡给父亲扫墓。四野春色似锦,大片的麦田一碧无际,零碎的油菜地点缀斑斓的金黄。沟沿路边,野草青鲜,野花点点到处眨巴机灵的眼。父亲的坟上长满苦苦菜,开惨淡的小白花。 (选自《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风格质朴,农民生存状态的摹写、方言的运用、民谚的引用,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村气息,这是一篇优秀的怀人之作,也是一篇优秀的乡土文学散文。
B.文中的父亲“从不赏花”“压根儿没看过风景”“耳朵里绝无诗意”,就犹如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一样,这是因为父亲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的审美趣味。
C.由于父亲对春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心存怀疑,认为关于春天的诗文都是矫情虚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饭饱的产物。
D.作者将父亲的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叙写,虽然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思想显得更加厚重,不过,这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原则是相悖的。
E.文章既是为父亲而写的挽歌,也是一曲对故土的恋歌,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的感伤气息,但是作者从容叙写的文字中仍然饱含着对故乡真挚的爱。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重点叙写爷爷与小孙子的对话?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以“父亲的坟上长满苦苦菜,开惨淡的小白花”结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说:“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你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由物质生存状态所决定这个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援例加以佐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突出父亲含辛茹苦的一生,将文人诗意地栖居的热望与父亲为温饱而生活的现实构成对比,也为后面叙写父亲没有赶上今天的好日子构成对比,感伤中寄寓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3)“苦苦菜”与“小白花”均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象征着父亲一生的平凡与悲苦。与篇尾故乡“四野春色似锦”形成对比,为父亲生不逢时不能过上半日幸福生活而感慨。借景抒情,含蓄蕴藉。照应了题目“父亲的春天”,使文章结构也显得十分完整。
(4)示例1:认同。对于一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来说,一件棉衣和一顿晚餐才是“雪中送炭”,自然风景的美即使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愉悦,也决不能替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你看,在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心中,只有面包才是最美的;在远古的农耕狩猎时代,只有“羊大”才是“美”。
示例2:不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并不完全由生存状态所决定。(反向立意一定要从“并不完全”的角度来立论)比如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也能影响其审美趣味。杜甫穷困潦倒,仍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对大自然的美景十分欣赏的佳句。 (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家是荒凉的。
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我睡在祖父旁边,祖父一醒,我就让祖父念诗,祖父就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地就睡醒了,醒了一听,处处有鸟叫着,回想昨夜的风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讲的,这是我的约请。
祖父正在讲着诗,我家的老厨子就起来了。
他咳嗽着,听得出来,他担着水桶到井边去挑水去了。
井口离得我家的住房很远,他摇着井绳哗拉拉地响,日里是听不见的,可是在清晨,就听得分外地清明。
老厨子挑完了水,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听得见老厨子刷锅的声音刷拉拉地响。老厨子刷完了锅,烧了一锅洗脸水了,家里还没有人起来。
我和祖父念诗,一直念到太阳出来。祖父说:
“起来吧。”
“再念一首。”
祖父说:
“再念一首可得起来了。”
于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赖起来不算了,说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纠缠不清地闹。等一开了门,到院子去。院子里边已经是万道金光了,大太阳晒在头上都滚热的了。太阳两丈高了。
祖父到鸡架那里去放鸡,我也跟在那里,祖父到鸭架那里去放鸭,我也跟在后边。
我跟着祖父,大黄狗在后边跟着我。我跳着,大黄狗摇着尾巴。
大黄狗的头像盆那么大,又胖又圆,我总想要当一匹小马来骑它。祖父说骑不得。
但是大黄狗是喜欢我的,我是爱大黄狗的。
鸡从架里出来了,鸭子从架里出来了,它们抖擞着毛,一出来就连跑带叫的,吵的声音很大。
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黄的谷粒子在地上。
于是鸡啄食的声音,咯咯地响成群了。
喂完了鸡,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里,摆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饭米汤,浇白糖;我则不吃,我要吃烧包米;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包米丛中为我擗一穗包米来。
擗来了包米,袜子、鞋,都湿了。
祖父让老厨子把包米给我烧上,等包米烧好了,我已经吃了两碗以上的饭米汤浇白糖了。包米拿来,我吃了一两个粒,就说不好吃,因为我已吃饱了。
于是我手里拿烧包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黄去了。
“大黄”就是大黄狗的名字。
街上,在墙头外面,各种叫卖声音都有了,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青菜的。
卖青菜的喊着,茄子、黄瓜、荚豆和小葱子。
一挑喊着过去了,又来了一挑;这一挑不喊茄子、黄瓜,而喊着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
满院子蒿草,草里面叫着虫子。破东西,东一件西一样的扔着。
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清早,我家才冷静,其实不然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
那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小题1:请结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概括“祖父”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写到“荒凉”,请问是哪些原因使“我”感到荒凉?(5分)
小题3:1946年小说《呼兰河传》出版,茅盾在序言中认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萧红小说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祖父的形象特征:从祖父反复念诗讲诗、掰苞米、放养鸡鸭等细节,可以看出祖父慈祥、耐心、细致、勤劳、从容等特点。(祖父形象特征答出两点得2分,结合文本举例2分)
小题1: 答案:(1)客观环境使她感到荒凉,(满院子蒿草,草丛中有虫子瞎闹。破东西到处乱扔。我家房子多,院子大,人少。)(2)内心寂寞使她感到荒凉。(评分标准:每个方面2分,表述1分)
(背景参考:《呼兰河传》是作者在她病逝前一年即1942年12月写于香港的一部自传性回忆录长篇小说。她以诗化的手法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对人性及人类生存的无可奈何的慨叹。令人惊叹的是,小说中童稚的视野、悲凉的境况和心灵的伤痛竟然和谐统一。)
小题1:
(1)题材选取富有诗意:念诗,阳光,通红的高粱和金黄的谷粒,露水中的后园,墙外的叫卖声,都是富有诗意的意象题材;
(2)主题发掘富有诗意:祖父对任性的孙女的娇宠和爱怜,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富有诗意的亲情;
(3)人物刻画富有诗意:慈爱的祖父,勤劳的厨子,任性的“我”,甚至隐身的小贩,似乎都游离于尘埃之外,生活在一种超凡脱俗的纯净世界中,很立体,有情感;
(4) 场景描写富有诗意:小说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里又有一种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素朴淡雅的诗意之美。
或:
(5)原生态童年生活场景的刻画:赖床,学诗,吃饭,喂狗……
(6)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描写:学诗,念诗
(7)充满童稚情趣的俏皮情节:早餐
(8)质朴直白、清新自然、明快鲜活的文字: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
(9)长短相近、结构相似、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韵律和谐、回环往复的句子:任举一二例
(以上九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或三点以上得6分;每点是否结合文本,占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