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平中见奇"是诗人创设诗境的高妙处,请结合诗歌前两句,赏析这一妙处的体现。
答:?
(2)运用拟人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以灵性,往往能够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简析诗歌这一手法的运用。
答:?
参考答案:(1)"月色""星光""人家"本是寻常景物,然经过诗人颇具匠心的安排,创设了一幅大地春回、静寂幽丽的画面。夜深之时,诗人临窗眺望,皓月当空,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斜照着半个庭院,现出月夜的静谧朦胧;夜空中,星光横斜,与明月交映生辉。(2)诗人从静谧夜色的虫鸣中感知到了春的气息,然而,却不直写自己对春之将至的欢愉,而借春虫表达"寒去春来"的情致,以"知"形成的拟人手法巧妙而清新地表达了诗人捕捉春的气息的灵敏和流露出的欣喜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②。
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注]①寒漪:水的波纹。②林樾:林木;林间隙地。
(1)《村晚》的前两句写景,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为什么?这两句借助哪些意象创设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诗人是如何通过动词来刻画牧童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请作具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满”字,抓住了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境,生动形象。借助“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情景,为后两句写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
(2)《村晚》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二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所见》前两句先写牧童的动态,“骑”“震”二字写出了牧童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放肆散漫的神态;后两句写牧童的静态,“捕”“闭口”二词活现出牧童屏住呼吸、专注捕蝉的神情。这样由动到静,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天真活泼、机智聪颖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小题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1分)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1分)
小题2: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刚见面又别离的悲哀,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 【评分细则】任答出4点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浮云”比喻漂泊,“流水”比喻光阴。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揣摩“相逢每醉还”可以体会出对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揣摩“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可以体会出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揣摩“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可以体会出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与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小题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简要分析诗歌颔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
的特点。(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氯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2分)
小题1:(2)用典(化用)。(1分)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这迟暮”诗句(1分),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先翻译诗句,再总结氛围特点,最后答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处手法是用典,借典故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这首诗的最后一联使用了哪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建功立业,马到功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