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5 15:53: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札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阝止,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情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B 5.(1)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译文:这些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享受他的恩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 ①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 ②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 ③扣舷而歌之_______________ ④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 (2)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_____ ④托遗响于悲风_____________ (3)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 ②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 ③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 ④方其破荆州_____________ (4)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_____________ ③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③代词,指唱的内容。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2)①介词,在。 ②介词,从。 ③介词,被。 ④介词,表引出对象。 (3)①代词。 ②代词,指箫。 ③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④代词,指曹操。 (4)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承接。 ④连词,表修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伺候人坐着 不如知也 知:懂得 B.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舍瑟而作 作:起 C.唯赤则非邦也与 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 居则曰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且知方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14分) 盛彦师者,宋州虞城人。大业中,为澄城长。义师至汾阴,率宾客千余人济河上谒,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军总管,从平京城。俄与史万宝镇宜阳以拒东寇。 及李密之叛,将出山南,史万宝惧密威名,不敢拒,谓彦师曰:“李密,骁贼也,又辅以王伯当,决策而叛,其下兵士思欲东归,若非计出万全,则不为也。兵在死地,殆不可当。”彦师笑曰:“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万宝曰:“计将安出?”对曰:“军法尚诈,不可为公说之。”便领众逾熊耳山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夹路乘高,刀楯者伏于溪谷。令曰:“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或问之曰:“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彦师曰:“密声言往洛,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必当出人不意。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展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 李密既度陕州,以为余不足虑,遂拥众徐行,果逾山南渡。彦师击之,密众首尾断绝,不得相救,遂斩李密,追擒伯当。以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仍镇熊州。 太宗讨王世充,遣彦师与万宝军于伊阙,绝其山南之路。贼平,除宋州总管。初,彦师之入关也,王世充以其将陈宝遇为宋州刺史,处其家不以礼,及此,彦师因事杀之。平生所恶数十家亦皆杀之。州中震骇,重足而立。会徐圆朗反,彦师为安抚大使,因战,遂没于贼。圆朗礼厚之,令彦师作书报其弟,令举城降己。彦师为书曰:“被贼所擒,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宜善侍老母,勿以吾为念。”圆朗初色动,而彦师自若,圆朗乃笑曰:“盛将军乃有壮节,不可杀也。”待之如旧。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九》,有改动)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率宾客千余人济河上谒?济:? (2)兵在死地,殆不可当?当:? (3)令弓弩者夹路乘高?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为公说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刀楯者伏于溪谷虎兕出于柙 C.彦师因事杀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D.重足而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 小题3: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盛彦师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3分)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3分) 译文:? (2)贼平,除宋州总管。(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1)渡 、过河? (2) 抵挡?(3)登、登上 小题2:D 小题3:勇敢无畏?善于谋划?报复心强?节操壮烈 (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小题4: (1)请求用数千人的兵力阻截他,一定能砍下他的脑袋并悬挂起来。(3分。得分点:“以”,用,1分;“邀”,阻截,半路堵截 ,1分;“枭”,悬挂砍下的人头,1分) (2)叛贼被平定后,(盛彦师)被授予宋州总管。(2分。得分点:“平”,被平定;“除”,授予官职,这里可译为“被授予”)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D.均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A.代词,这个;人称代词,我。 B.介词,在;介词,从。 C.介词,凭借,利用;介词,通过。 小题3: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盛彦师,是宋州虞城人。(隋朝)大业年间,担任澄城的长官。当义军到汾水南边时,(他)率领宾客一千多人渡过汾水拜会义军,受封银青光禄大夫、行军总管,跟随大军平定京城。不久和史万宝(一起)镇守宜阳来抵抗从东方来的贼寇。 到李密叛乱时,(盛彦师他们)将要从山南出发,史万宝畏惧李密的威名,不敢抵挡(李密),(他)对盛彦师说:“李密,是骁悍的贼寇,又有王伯当辅佐他,定下了计策才叛乱,他手下的兵士想要回到东方的老家,如果不是定下万全的计策,就不会这么做了。士兵们在这种必死的境地,恐怕是不可抵挡的。”盛彦师笑着说:“(我)请求用数千人的兵力阻截他,一定能砍下他的脑袋并悬挂起来。”史万宝说:“计策将出自哪里?”盛彦师回答说:“兵法崇尚狡诈,不可以对你说这个(计谋)。”就率领众将士越过熊耳山南,临近道路时停止,命令弓箭手登上道路两旁的高地,刀斧手埋伏在溪谷中。下令:“等到贼人度过一半的时候,同一时间一起袭击,弓弩手依据高地向下直射,刀斧手乘乱逼近他们(砍杀)。”有人问他说:“听说李密想要向洛州进军,但是您却进入山中,为什么呢?”盛彦师说:“李密声称往洛州,实际上要去襄城投靠张善相罢了,一定要做得出人不意。如果李密先进入山谷,我从后方追他,山路险峻狭隘,无法施展力量,(他们)一支队伍断后,一定不能制服他们。现在我先行入谷,一定可以擒获他们。” 李密已经度过陕州,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就带着众人慢慢前进,果然越过熊耳山向南方进军。盛彦师就攻击他们,李密的军队头尾被从中间断绝,不能相互救助,(盛彦师)就斩杀了李密,追捕擒获了王伯当。因为这个功劳受封葛国公,官拜武卫将军,仍然镇守熊州。 唐太宗讨伐王世充,派遣盛彦师和万宝行军到伊阙,隔绝王世充在山南可以逃走的道路。叛贼被平定后,(盛彦师)被授予宋州总管。当初,盛彦师入关时,王世充用他的将领陈宝遇做宋州刺史,(陈宝遇)对他(指盛彦师)的家庭不以礼相待,到了现在,盛彦师借事端杀了他。盛彦师平生所厌恶的几十家也都被他杀了。宋州中(人)震惊害怕,(怕到)把脚重叠在一起站立。适逢徐圆朗叛乱,盛彦师担任安抚大使,于是和徐圆朗战斗,就败给了徐圆朗。徐圆朗厚待他,要求盛彦师写书信告诉他的弟弟,让他带领全城的人投降自己。盛彦师写信说道:“(我)被叛贼所擒获,作为臣子不能尽忠,发誓用死来明志。你应该好好对待老母亲,不要为我担心。”徐圆朗开始时脸色不好看,但是盛彦师却镇静自如,徐圆朗就笑着说:“盛将军竟有豪壮的节操,不可以杀的。”徐圆朗对待他像过去一样。贼人被平定时,盛彦师竟然因为这个罪名(被俘而没被杀)而被赐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 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 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 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3分)
译:
??
(2)夫

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3分)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
译: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A(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课文链接: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语文必修3》P55《师说》;B.天下大治;C.此三者,吾遗恨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88《伶官传序》;D.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36《大学》节选)
小题1:答案:A(A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93《祭十二郎文》;B.连词,和、同/介词,连同,语出《语文必修4》P63《苏武传》;C.连词,因为、凭借/介词,因为,语出《语文必修1》P18《荆轲刺秦王》;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语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59《诸子语类》三则)
小题1:答案:A注意兼语的断句。
小题1:C意思弄反了。对“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参阅《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
小题1:(1)?极其公正的方法,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大公至正”“ 灭人言”“掩己过”,为记分点,3分)?
(2)认为谏诤是应当掩盖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 “以……为”、“掩”、“ 美”为记分点,3分)
(3):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前两个分句各1分,“岂……欤” 1分,主谓倒装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