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禀:承受。
B.如董狐之书法不隐/隐:隐瞒。
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隘:险恶。
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雪:澄清。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去(离开)——省识(曾经)
B.渚清(水中小块陆地)——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百年)
C.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苦恨(极)?
D.繁霜鬓(多,厚重)——万里悲秋常作客(指远离故乡)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内立流度,务耕织。
D.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E.收天下之兵。——斩木为兵。
F.振长策而御宇内。——因遗策。
G.赵奢之伦制其兵。——履至尊而制六合
H.序八州而朝同列。——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1.对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虞允文当国——当:主持
B.期一月飞虎营栅成——期:满,整
C.各举有干实者——干实:真实才干
D.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子钱:利息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议者以聚敛闻②亦不复以儿为念
C.①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①德佑初,枋得请于朝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①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③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⑤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远大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