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系国徽
这是灵魂的白夜①。
银河的潮汐汹涌着,星光漫过堤岸,荡起一片灿烂水声。
在这个春天里,有一种来自星外的音乐,它的手指正缓缓地抚摸着树木、花草、岩石、水和金属,所有醒着的心灵被浸润、被催生,到处是愿望拔节的声音。那琴弦正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拨动着,每一次颤动,都是一次热烈而又真挚的降落。
这个房间里的灯光,已经几夜未熄了。这里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小组的设计室。林徽因和她的助手:李宗津、莫宗江、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朱畅中、罗哲文等,围着一张桌子,热烈地讨论着。满桌子满墙壁都是他们画出来的草图。
白天,梁思成从新政协筹委会国旗国徽评委会上,带回了国徽图案参考资料,那是从上千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来的。
1949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刊登了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征稿截止日期为8月15日。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同时,梁思成还担任了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顾问。
国徽征稿结束时,已收到了全国各地、包括海外侨胞设计的900多件图案,但都未被选用,政协筹委会决定把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
梁思成带回来的国徽参考资料,一张一张摊在桌子上,大家认真评论着。像商标的为数不少。林徽因又和大家讨论起国徽和商标的区别。林徽因说:“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意志,一个政党的主张。中国的国徽要有中国的特征,政权的特征,形式也要庄严富丽,应该表现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商标只是商品的标志,它只具有商品注册的意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加以区别。”
林徽因找出一些国家的国徽,指点给大家看,还找了一些古代的铜镜、玉环、玉壁等工艺美术作品,作为参考资料,从中启发灵感。
梁思成传达了国徽审查小组要求在国徽图案中有天安门图像的意见。林徽因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立刻派兼任秘书工作的朱畅中去画天安门的透视图一张又一张图纸,一场又一场争论,大家的设计思想越来越明确了。林徽因始终主张,国徽应该放弃多色彩的图案结构,采用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传统喜爱的金红两色,这是中国自古以来象征吉庆的颜色,用之于国徽的基本色,不仅富丽堂皇,而且醒目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女儿宝宝从南方回来探家,一进门大吃一惊,往日整洁有序的家,现在像个大作坊,满地堆的都是资料和图纸,地毯遮住了,没有下脚的地方,更使她惊讶地感到,往日病得爬不起来的母亲,此时精神焕发,显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清华小组先后做了二三十个正式完成的国徽图案,陆续送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和中央领导同志审阅。
6月,经过3个多月的昼夜奋战,一枚定型的国徽图案诞生了。迎接终评的前一天,林徽因和大家都很兴奋,但也有隐隐不安。确定评选方案的那天,梁思成和林徽因都病倒了,便让朱畅中去参加评选会议。林徽因一遍遍叮嘱着:“畅中,我等候你的消息,评选结束了,多晚也要赶回来。”
评选结束后,已是深夜,朱畅中没吃夜宵就急着赶回了清华。
第二天,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组织国徽小组研究讨论周总理的指示,大家群情激奋,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任务,重新画了大幅国徽图案,在图纸上首,林徽因用红纸剪了“国徽”两个字,图的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 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修改后的国徽图案立即送往中南海。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
当掌声在大厅里回荡的时候,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病弱的身体,已无力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答谢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公布国徽图案的命令。
这一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开国后的第二个国庆日,病骨支离的林徽因,由梁思成、莫宗江陪同来到天安门金水桥头。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林徽因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那枚金红色的朝暾在她眼前飞升、幻化,她仿佛正沿着一条光的道路,进入虹的拱门,她倾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从历史的方阵上空传来,她的内心渗出这声音的光芒。
没有拥有,只有这光的召示,此刻她脚下的位置,便是世界的全部。
这是她用自己的骄傲捧出的辉煌。
(选自《林徽因传》,有改动)
注:①所谓白夜,是在纬度(中高纬)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
1、请分析文章开头“这是灵魂的白夜”点明了什么主旨?
2、文章除了直接描写传主的言行之外,还充分利用了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一个例子说明。
3、从选文的最后三段看,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请分条列出。
参考答案:1、①暗示传主的工作激情,通宵达旦的工作状态紧扣了心系国徽的思想情感;②预示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国家的贡献、对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
2、好处是:突出传主的形象与精神品质、思想感情。如:以梁思成的有关成就、身份更加衬出林徽因的智慧与用心;以兼任秘书的朱畅中及时报告评选情况,突出其情系国徽的心境;以女儿宝宝对家里变得混乱的吃惊,衬出其工作的热情与投入;以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来突现其工作的成效与价值。写别传,要充分利用与传主有关的材料,不仅丰富传主形象而且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3、①表现林徽因的工作是充满艰辛且充满激情和智慧的;②赞扬她情系国徽、一心为国工作,而不求个人名利的高尚情操;③歌颂她的工作成就。
本题解析:1首段在文章内容的作用。
2.这是考察间接描写的表达作用
3. 考察写作意图,表现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
骆非翔
他作为教育局的年轻职工,被安排去川西的贫困地区考察。他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从大巴转到小巴,再从小巴转到马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一座大山的山口,这个山口通往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村子。
村长已经带人在那里等他了。见到他,村长连忙上去和他半拥着握手,说:“陈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半托村!”
村长引他上了一条去村子的山路,道路上铺着平平整整的石板。村长指着这路说:“这路是同学们为了欢迎您的到来,特意翻修的。”“为了欢迎我,把路都重修了?”他惊讶了。村长憨实地说:“是啊!我们村子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
他,只不过是一个来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却为他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
在那条路上走了很久,他们终于走到了学校。
他进了破陋的校门,在那几乎废弃的操场上,他看到孩子们已经排好了队迎接他,他一进来,孩子们全都敬起了礼。他随着村长来到孩子们面前,村长大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新来的陈老师,从明天开始,你们又可以上学了!”
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猛地响了起来,只有他,呆呆地看着村长,他拉着村长的手轻声说:“村长,我不是来教书的,是来考察的。”
村长愣了,问:“您不是上级派来支教的吗?”他掏出介绍信递给村长说:“我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支教的!”村长看着信,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由于消息传达失误,乡里把他说成了来支教的老师,村里的老老小小都要空欢喜一场了,村长沉默了一会儿,对他说:“陈老师,既然您来了,我还是想请您利用考察的这几天时间,给孩子们上几课吧,可以吗?”他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他就在破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从早晨上到下午,再到晚上,没有一个学生离开。孩子们的饭菜都是家长们送来的,他们不想让孩子们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学到知识的机会。
三天过去了,因为要赶车,在那个寒冷的凌晨,他开始打点行囊。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有一个叫格吉的孩子用幼小而有力的肩膀扛起了他的行李。他走在那新修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村长带着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山口,他从小格吉的手中接过包,低声对村长说:“我只教了三天书,这样的盛情实在受之有愧啊!”
村长还是那样憨实,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送你就是送自己的父亲!”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独自打着手电走了,再也不敢回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时,猛然听到后面传来脚步声,他用手电照去,不由得一惊,居然是小格吉,他问:“格吉,你怎么跟来了?”格吉轻声地说:“我只是想送送您。”他挥手说:“别送了,你回去吧!”格吉又说:“我还是送送老师吧,路上有狼,上次要来的老师就是走到这条路上,遇到了狼,被吓回去了。”他心中猛地一抽,他知道,很多因为吃不了苦从支教前线退却下来的老师,总是编出许多虚伪而又幼稚的理由来搪塞,然而单纯的孩子们居然都相信了。他搂住小格吉说:“你送完老师,不就要一个人回去了吗?你就不怕狼吗?”格吉愣了一下,半天才吞吞吐吐说:“怕……可是,我们更怕老师不回来了。”
他也愣了。
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面对这个纯真的孩子,他突然决定改变主意。他一把搂住小格吉说:“既然你怕,那老师就陪你回去吧!”
格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您不走了吗?”
他含泪微笑着,坚定地说:“不走了!”
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那条为他重修的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支教整整三年。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
21.文章开头语段的内容介绍有何作用?(3分)
22.“他走在那新修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请你谈谈他愧疚和忧伤的是什么?(3分)
23.“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是什么样的青春?(3分)
24.文中的“小格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3分)
25.从文章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教育现象?对此你有什么想法?(3分)
参考答案:
20.年轻的教育局职工,到边远贫困地区考察,受到村民和孩子们的热情接待,被他们的求知欲所感动,留下支教三年。
21.交代了考察地的偏远路难行,没有老师来的原因,为表现他能留下来做铺垫。
22.为村民和孩子们如此热情,自己却不能留下来而愧疚;为家长和孩子们如此高的求知欲,想上学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而忧伤。
23.为贫困山区孩子们,为教育事业甘愿吃苦、奉献的青春。
24.憨厚,心地善良,非常想读书,求知欲强。
25.教育的不均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变现状。努力学习,为教育做出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20.考察1分,热情接待1分,支教1分
21.铺垫。要适当分析。
22.分析含义2分:愧疚1分,忧伤各1分;语言流畅1分。
23.答出“奉献”即可。
24.善良1分,求知欲2分。
25.教育的不均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变现状。努力学习,为教育做出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15分)
另外的道路
(美)刘易斯
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边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如果在经历了长期忍受之后我们终于已坚信我们有“知道的权利”,如果我们由于认识提高而已断定我们正被要求去从事一个愚蠢而又吓人的冒险,那么有人叫我们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填满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永远不再听取这些人的劝告。我们应当环顾四周,并且发现还有什么道路可使我们通行。生物学家约翰.霍普金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好象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涸竭的时候,也有涨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加宽”。
从生物控制科学的现代情况来看,科学的发展正与约翰·霍普金斯的说法相一致通过。在美国,生物控制学于一个世纪之前就在朦胧中开始了。那时是为了首次尝试去控制已判明成为农民烦恼的天然有害昆虫,这种努力过去有时进展缓慢,或者完全停顿下来;但它不时地在突出成就的推动之下得到加速和前进的势头。当从事应用昆虫学工作的人们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式杀虫剂的洋洋大观搞得眼花缭乱时,他们就丢弃了一切生物学方法,并把自己的双脚放在了“化学控制的踏车”上。这时候,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就处于干涸的时期,于是,为争取使世界免受昆虫之害的目标就渐渐远去了。现在,当由于不经心和随心所欲地使用化学药物已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比对昆虫更大的威胁时,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由于得到新思想源泉的接济才又重新流淌起来。
一些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是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力求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这些成就中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种“雄性绝育”技术。这种技术是由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克尼普林博士及其合作者们发展出来的。 约在二十五年以前,克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对这个建议,官僚主义无动于衷,科学家们怀疑,但克尼普林博士坚持着这一想法。在将此想法付诸现实之前,有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需要发现一种使昆虫不育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这些都在室内实验获得成功,不过,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当前使用毒剂这一流行作法的失败使人们考虑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象远古穴居人所使用的棍棒一样,化学药物的烟幕弹作为一种低级的武器已被掷出来杀害生命组织了—这种生命组织一方面看来是纤弱和易毁坏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具有一种以预料不到的方式进行反抗的秉性。生命的这些异常能力一直被使用化学药物的人们所轻视,他们面对着被他们瞎胡摆弄的这种巨大生命力量,却不曾把那种“高度理智的方针”和人道精神纳入到他们的任务中去。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应用昆虫学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己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小题1:从全文来看, “另外的道路”具体指什么? (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哪两个特点?(5分)
小题3:作者认为,为了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走“另外的道路” 。紧扣全文,探究人类走“另外的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另外的道路”是指与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化学控制方法相对的(2分)、运用生物控制技术来杀灭有害昆虫的方法(2分)。
小题2:答案:第一问:比喻(排比)(1分)。第二问: (1)任何一门科学始于朦胧的开端后都会经历一段发展或快或慢或停滞不进的迂回时期。(2分)(2) 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有研究者人力精力的投入或其他思想的补给才能获得纵深发展。(2分)
小题3:答案:必要性:(1)昆虫(生物)对化学(有毒)物质产生了(具有了)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以及反抗的秉性(免疫力);(2)化学(有毒)物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也严重威胁着我们整个地球(人类)。(3分)
可能性:(1)生物控制学是门原始的科学,人类曾经有生物方法控制有害昆虫的尝试和实践;(2)一些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危害,并致力于相关研究,生物控制方法在室内实验已获得成功。(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冬?至
⑴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⑵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⑶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⑷于是,我们回家。
⑸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⑹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⑺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
⑻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⑼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⑽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⑾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⑿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
C.第六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D.第九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2.从全文来看,第⑸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
?
3.第⑺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事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
4.作者说:“叶落归根”,说的“更是回家的事情”。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叶落归根”的认识。
?
参考答案:1.B?D
2.①用草木虫鱼均回家,来表现冬至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普遍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用各种生物回家,为后文写人类回家做铺垫(或“引出下文……”)。
③用各种生物回家的不同形态,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或文学性)。
④用排比修辞,使全文语言整散结合,增加了文采。
3.①中西方一样地找寻着最终的归宿,但所走的路程何以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②叶落未必归根,我们又为何恒定地信仰家、信仰出处?
4.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老之时,我们或是本人回到故里,或是精神回归本源,这是中华民族恒定的文化心理。谈自己的认识部分“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
①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
②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扯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
③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
④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
⑤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
⑥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
⑦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发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
⑧“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附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
⑨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
⑩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作用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不同之处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作者为什么“悲秋”?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全文看,红枫和那个爱“我”的“他”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
B.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文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
C.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恋情转变的契机。? ?
D.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的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
E.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参考答案:1.树上飘落的枯叶;来自大山的红枫
2.前者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后者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生命给世界装点上色。
3.①慨叹如枯叶的人生;②爱大山;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奉献自已,装点世界(意对即可)
4.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