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11-05 19:17: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寓山注》序?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堪:堪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3分)
译文:?▲?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3分)
译文:?▲?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4分)
译文:?▲?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已(凶恶)
B.凿户以为室(窗户)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萌芽)
D.知人者智,自知者(圣明)



3、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用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时倾吐情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交谈;有时凭借外物寄托情怀,放荡不羁地生活。
C.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尽管人们取舍千差万别,性情有宁静和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就会暂时自得,快乐自足,竟不知道暮年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产生了。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短暂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何况人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注定都要消灭。



4、阅读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嘻,善哉!技至此乎? ?盖:大概。
B、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卸落。
D、庖丁刀对曰 ?释: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庖丁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B、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C、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立,为之四顾
D、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次年,几豫吴胜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独.家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事豫:参与
C.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遂:实现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见:表被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别贮之以备有事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C.其心岂欲见知于人为降虏于蛮夷
D.予沉吟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道表,主要用来记载死者事迹,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属歌功颂德的应酬之文。本文主要记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师顾炎武的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小题4: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B.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C.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D.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