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05 19:45: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题1:诗人提炼了哪些意象?(4分)
小题2:如果删去第四节,对诗意有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小题2:删去第四节,就成了一首个人思乡的普通诗;加上第四节,乡愁升华为国愁、民族愁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分析时,可从诗句中,找出具有乡愁含义的形象词语,如邮票、船票等。
小题2:此题可根据诗歌四节内容进行概括,然后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及情感,然后再思考去掉后的影响。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愁,进而升华为国愁民族愁的爱国情感。去掉第四节后,体现不出国愁、民族愁。所以答题时,可从乡愁的升华角度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金陵渡?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小题1: “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
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5分)
小题2: 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成《枫桥夜泊》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渔火”好不好?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小题1: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
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才更惹人想象。另外,《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诗纯用轻笔,两者不同。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首先从字面理解,月斜代表时间的推移,将晓未晓,此时,看到斜月,人应是一夜未眠,因是行人可推出羁旅愁思,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可从描写角度考虑。“江枫渔火”是近景,而“两三星火”是远景,属轻描淡写,烘托“斜月”,渲染愁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的三首诗,回答问题。(7分)
竹(之一)?竹(之二)?竹(之三)
每攀登一步?青翠是你的本色?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坚韧是你的意志?你空空如也
小题1: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或迥然有异。请回答三首诗的立意各是什么?(3分)
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古今诗人常常将自然之物当作题材,且赋予深刻的含义,请你从读过的诗歌中试举一例,并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每首1分)答: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要抓住关键词语“作一次小结”“ 坚韧”“ 空空如也”概括。
小题1:(4分)属开放题,首先要找出符合要求的诗句(1分),然后还要简要分析出诗句的寓意(3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任选其一。共6分,每空1分)
(1)塞上长城空白许,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愁思本无形,但古代诗人却能够将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中描写愁思是“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李煜在《虞美人》中描写愁思是“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描写的愁思更是别具特色:“花自飘零水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随君直到夜郎西?恰似一汀春水向东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本题解析:根据提示解答,不得出现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与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告,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