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问题。(7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小题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小题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1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2: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赏析古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的意义所蕴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态、所描绘的形象等方面去赏析。比如本题,“偷”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可经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小题2: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从具体的诗句出发,而这首先得从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开始。在本诗中,“万事从今足”的“足”字和“老夫静处闲看”的“闲”字,最为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其中,一个“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个“闲”字,在轻快笔调之中,展现出作者的悠闲;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牡丹
陈与义①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②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①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②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水和洛水。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龙钟客(客)
(2)A
(3)示例: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小题1: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小题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艺术手法的题,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如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展开。如上片景物有“云”“雨”,一个“愁”字便将词人的愁绪融入景物描写中,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暮暮复朝朝”一语双关,既有云雨时间久,又暗示词人的无奈思绪,从而把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由“别”可知,“眉峰翠减,腕玉香销”是词人想象的情形,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情人的容颜与体形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其它的如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等,要在分析中答出其表现出的词人情感即可。
小题2:此题可结合着注释来理解“萱草”“修竹”“芭蕉”这三个意象词,虽得忘忧草,却无法解忧,突出了词人的相思之切;借用杜甫的“修竹”,触目伤怀,更能体现词人的思念之深;雨打“芭蕉”本是表现愁绪的景物,因此,这三个意象词充分表现了词人的思念情感之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偶成
(宋)程灏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这首诗在情调上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般写秋日的诗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说明。(3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精神。(5分)
参考答案:(1)一般的秋日诗比较消沉,惆怅。(1分)本诗则显得从容不迫、闲适自在。顺天适命,宠辱不惊。(1分)(举例1分。如: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本题答案多元,其中有道家的思想,有儒家的思想,也可说是儒道合一。(但是道家的思想可能更多一点。)答出儒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道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儒道合一可打满分。(其中结论和结合诗句分数各半)
本题解析:顺天适命,宠辱不惊;心怀坦荡,天人合一的境界;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如有学生结合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作答,答得好的可得满分。
(这首诗大约作于程灏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较之上诗更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诗从赋闲居家、散淡无事而又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写起,由于心怀坦荡,拥被高卧醒来时常常已经红日高照、东窗镀金了。读者仿佛能看道灿烂的朝晖将诗人闲逸散荡的心境烘焙的红艳如烛,诗人脸上似乎摇曳着去留无意、得失随心的笑意。下面自然转入理趣的揭橥:宇宙间的万千事物,在静息凝神的观照里无不怡然自得,春华秋月、夏岚冬雪,各种清新美景都同人集合融汇为一体。老子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诗人告诉我们通过虚一而静、澄怀味象,就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五六句紧接着解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融汇。原因在于“道通天地”。充斥天地、盈贯万物的是“道”,但它又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限制,又在有形的东西之外。作为主体的人在此神思浩荡、飘杳健举,胸罗宇宙、思接千载,精神于风云变幻中畅游翱翔、妙悟自然。尾联顺势而下,卒章显志地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态:顺天适命,宠辱不惊。他直接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的句意,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本题难度:简单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执手相看泪眼,?。
(2)??,?,卷起千堆雪。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遥岑远目,??,??。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6)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
(7)?,瑞脑销金兽。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参考答案:(1)竟无语凝噎?(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3)回首向来萧瑟处?(4)献愁供恨?玉簪螺髻?(5)赢得仓皇北顾?(6)玉枕纱厨 (7)薄雾浓云愁永昼?(8)凄凄惨惨戚戚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噎”“簪”“螺”“髻”“仓皇”“厨”“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