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先提出观点:陶渊明反对功利主义文学观(1分)。再从反对谋取富贵的读书观和反对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创作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2分);最后小结:陶渊明极力抹去文学上的功利主义,是为了恢复文学的本来面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项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原文意思是读书目的错误,是故意曲解,不是阅读能力问题。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淡泊自守也是道家的处世观。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抓住第一段中“首先、其次、总之”这三个标志性的词语就可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七月流火,书香满城
中新社香港7月21日电?呼吸香江的书香,一定要在烈日炎炎的七月。每到七月,这座城市最大型的集体读书活动- 香港书展便会登场,大批书迷会为翰墨书香倾巢而出,其阵势绝不输于任何一场狂欢派对嘉年华。
香港的文人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此言不虚,每逢书展开锣,香港人对“新欢”的爱慕程度就被表现得非同一般:香港人的阅读欲望,会在为期一周的书展“文化黄金时段”喷涌而出,平素分道扬镳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会在这一刻殊途同归。
这一刻,这座商业所向披靡的城市,将变成思想者的根据地,将变成读书人朝圣的“麦加”,七百万香港市民被消化在强大商业社会里的阅读欲望,会在这一刻被集体唤醒和点燃。
22日,一年一度的“文化黄金时段”就将按响秒表,但大幕开启之前的一场论战却已先声夺人:一批少女模特将推出写真集抢攻书展市场,触发网民激烈反对,~些读者表示将递交请愿信抵制模特“踩过界”,并会以静坐表示抗议,更有泾渭两派展开纸上论战,阵仗惊人。当作家遭遇靓模,当幽幽书香遭遇喷血写真,当文化理想遭遇商业运作,一场轰轰烈烈的书香保卫战似乎不可避免。
书籍作为深邃思想的载体,一直在努力拒绝商业的“滋扰”。但透过近年来的经验却可发现,在强大的商业机器面前,深邃的读本多数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香港这座贴满商业标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在香港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厚重的严肃图书并不是主人通勤路上的必备品。香港人长短车程中的眼球落点,刺激的电子游戏较沉静的文字读本更受青睐。在寸土寸金的商业闹区,读书人最乐于亲近的书店,自然难以与填补物欲的大卖场并驾齐驱,但在二楼逼仄的空间,仍有一缕书香逸出,清幽沁人。
香港书展的英文译名是Hong Kong Book Fair。这在香港导演林奕华看来,本身就带有做买卖的意味。阅读香港书展,是“从生意到文化”还是“从文化到生意”的路径选择,虽然令人莫衷一是,但亦可嗅出一丝况味。?
书展可算作香港的文化密码,但在这一连串的密码中捕捉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幸的是,踏入二十载的香港书展,就像一个正值妙龄的少女,整个世界就在她面前,蜕变为书香满园,成长为撬动香港人阅读习惯乃至阅谟革命的支点。
1.对原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每年的七月,大批的书迷会倾巢而出,同时他们的阅读欲望也会被唤醒。?
B.书展同时体现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更加受到香港人的青睐。?
C.厚重的严肃图书不是香港这座城市的主人的必备品。?
D.虽然商业闹区寸土寸金,但仍有书籍的一席之地。?
E.深邃的读本在强大的商业机器面前,多数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2.为什么香港的文人会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少女模特写真集是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书”?关于少女模特写真集的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书展可算作香港的文化密码”这句话?每年一次的书展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因为香港是座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城市,以前人们和书籍的接触较少,而现在,香港书展为香港人创造了读书的机会,许多香港人的阅读欲望被激发出来,变得非常强烈,所以说:“阅读是香港人的新欢”。
3.(1)不是。因为作耆认为,书籍是深邃思想的载体,而少女模特出写真集只是一种商业运作。
(2)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理想和商业运作的抗争。
4.(1)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展会成为撬动香港人阅读习惯乃至阅读革命的支点,激发出香港潜在的文化氛围。
(2)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不可能通过每年一次的书展彻底改变。俗话说,“本性难移”。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香港人在为期一周的书展期间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可书展结束之后,其根深蒂固的商业价值观又会重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后一趟生意?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些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小题1:小说结尾出租车司机与占领军人同归于尽,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暗示,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简要说明。(4分)
小题2:第1段和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原住民”与“外国士兵”都认为自己是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标题和文中的“最后一趟生意”中的“最后”暗示出租车司机要与占领军人拼死。②“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暗示他的家人被炸死了,他要复仇。③“相框的玻璃碎了”暗示他家遭遇了不幸,他要复仇。④“想离开这个地方”“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这些语言暗示了他已作好了死的准备。⑤邀请占领军人到他的家里去,暗示要让占领者血债血还。
小题2:(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特点;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③渲染紧张的氛围;④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答出3点即可)
小题3:
示例一:战争是非正义的。“外国士兵”在他国国土上搞“解放”,有侵略嫌疑;人民因“解放”而生活痛苦,家破人亡,这具有反人民性质。可见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
示例二: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外国士兵”渴望原住民的友好,相信解放后原住民会安居乐业;少数的伤亡与暂时的痛苦是难免的。(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不好界定,理由充分的,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故事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多处埋了伏笔,作了铺垫,提了暗示。根据题目的要求,答出两点并加以分析即可。
小题2:这是一道考查语段作用的题目,语段作用题的作答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小题3:此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从题干的提示来看,其主题具有两面性,在理解上不必拘泥于一点。只要能够根据文意,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21分)
石磨忆?和谷
①山塬上的故乡人,无论是小康的日子,还是困顿的家境,自古都少不了有一盘石磨的遗产。富则磨麦面,穷则磨糜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
②故乡人将石磨叫“磑子”,磨坊也称为“磑窖”。磑窖不宽展的人家,石磨只好盘在窑院里外的露天里。这种景况,加上窑洞和窗花以及门楣上挂的辣子串儿,通常被异乡客与诗画之人作为山塬风情的一种标志。
③距村子十里不到的磑子河,兴许是出产石磨的地方。父亲年青的时候,常吆喝着骡子,驮上磑子去陇东一带换粮食。上下两扇石磨,有二百来斤行当,各搭在骡背的两侧,摇摇晃晃,风里雨里,走哪儿天黑在哪儿歇息,来回一趟得四十余日。脚夫们为了生计,奔波的路径象磨道一样,循环重复,曲迂旋转,印满疲惫的足迹。石磨毕竟是粗石头凿打成的两个简单圆圈状的石器,既沉重笨势,又很廉价,生意也便逐渐萧条。再说,一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谁又能需要多少盘呢?
④我记得家里是有一盘很好的石磨的,安置在村头窑边的磑窖里。因崖势低矮,窑口只露出缺月似的上部的弧形,进了窑内却也不小,属于地窑之类。尽管面朝东南,却很少照进日光,潮湿而黯淡,显出几分粗朴与丑陋。只有窑畔上的野酸枣刺长得极盛,到了开花与结果的时节,磑窖上下似乎有了彩色的衣冠,米芡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童的笑声。
⑤石磨却常是默默地呆在磑窑里,像一尊石雕。十天半个月之间,那么嚯嚯地响上一大晌工夫。那些一个个大半天,是童年时的我,同母亲在这窑子里度过了不少时光。?
⑥推磑的时候,我从饲养室里牵来了牲灵,将眼罩踮着脚戴在牲灵头上,再钻到牲灵脖颈底下,系好轭头套绳,乞啾地吆喝着,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指针似的拨子在磑顶上划着圆圈,麦粒从磑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末,小瀑布似地垂落在磨盘上,积成一圈尖锥形的小山。?
⑦母亲端着簸箕,一边揽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拢着磨顶上的麦粒,也习惯地吆喝着磨道里缓慢行走的牲灵。而后又侧坐到木箱前,撬着用两根筷子似的木棍支着的箩圈,面粉便被筛落在木箱里,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我也常争着箩面,看粉白的麦面雪一样雾一样飘落,厚厚地积沉在木箱里。待末了,满身满脸都成雪白的,一种柔腻而绵润的感觉。
⑧拉磨的性灵,被蒙上了眼睛,据说是怕它晕眩。但性灵因负重和缰绳的牵引,永远不会迷路似的,而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走着。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将磨道都要踏成一条沟了。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
⑨我总爱数着石磨与牲灵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一晌究竟能转多少圈儿,却从来没有一次数清过,觉得是一种颇有趣味的神秘。可那粉雾弥漫的情景,麦香与牲灵粪尘的气息,加上嚯嚯的磨声,哐哐的箩面声和母亲习惯性的吆喝声,以及牲灵的响鼻,终是鲜亮而深切地留在我的忆念中了。
⑩后来,兴起食堂化,磑窑便成了蛛网、麻雀、老鼠的世界,门前也长起了萋迷的篙草,成为一处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麦面馍成为记忆,从小学校里回家,只盼望着饱尝那半黑瓷碗豆腐渣的香甜美餐。上顿完了愁下顿,故乡人生活的情热和希冀,似乎被沉重的压力磨碎了。
?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磨子。—个残留已久的石器时代,在日、月、地球的旋转中,从我的山塬上的故乡结束了!跨沟过梁的电线,套绳一样绷得紧紧,是新的时代在牵引着我祖祖辈辈所栖息的这一方磨盘状的山塬啊!钢磨子的形状不同于磨盘,滚动着,飞快地旋转着,故乡人叫“钢滚子”。这钢滚子转得那么急促,响声那么昂奋,节奏那么雄沉,一下子代替了全村上的几十盘石磨。
?这几年,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转个不停。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我家从塬底下的古窑院里搬往塬畔,住新庄院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执意要把那盘遗忘了的石磨搬来。我不解父母的意思,终还是搬了来,至今仍撂在新院的墙角。
小题1:故乡人把沉重的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④段从孩童的视角描写磑窑外景色,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②段提到异乡客与诗画之人把石磨等看做“山塬风情的标志”,洋溢着对故土的自豪感。
B.第③段画线句,用反问语气,能够更为深沉地表达作者对特定年代的父辈生计艰难的感慨。
C.第⑦段用“雪一样雾一样”的状语描写麦面飘落,照应了第④段,说明我家石磨很好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一组情景列举,突出童年与母亲磨麦面的印象失分深刻,历历在目。
E.第11段以石磨时代“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结束,写出了乡亲们时代的变迁颇感意外。
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小题4:第⑧段关于“拉磨”的文字耐人寻味,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牲灵“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拉磨,象征了山塬上祖祖辈辈默默地承受苦难的坚忍。
B.牲灵拉磨“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迂循环重复。
C.“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意在悲叹故乡的无边苦难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D.拉磨旅程“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揭示苦难省会也会丰富人生阅历,成为精神财富。
小题5:本文明写和暗写相结合,根据文意填写表格。(3分)
明写 | 暗写 |
石磨的沉重、廉价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塬人的韧性 |
电磨和日月星辰、地球、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小题1:石磨是家家必备代代相传的(1分);故乡人珍视(1分)
小题2:衬托磑窖的“潮湿而黯淡”、“粗朴与丑陋”,表现特定年代艰苦生活中的童年快乐。
小题3:BD
小题4:C(错误点:相信或许有走到头那天)
小题5:①旧时代生活无边的苦难?②石磨的经久耐用?③新的生活方式引领山塬,随着时代的发展山塬人的生活不断提高
小题6:肯定:是“不解”。①石磨虽然搬回院里来了,但这只是出于对父母的迁就顺从,并未理解父母对石磨的深厚感情(父亲靠贩石磨养活家人;母亲推石磨做饭养活我)。②安放的动作“撂”,含有“不经意”地“随意”搁放的意思。③且安放的地方再院子的“墙角”,没有体现对石磨的珍视态度。
否定:并非不解。①整篇文章本意是借回忆石磨时代的今昔变迁,表达不忘过去困难,珍惜今日幸福的主旨。②“我”也是石磨时代的过来人,是旧时代的见证者,因此作者说“我不解父母的意思”,其实是一种托辞。③借“我不解”,婉讽,劝诫生活中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不要遗忘历史。(答一点给2分,答2点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产”,故乡人把沉重的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而且石磨自古都少不了,就可以说明石磨是祖辈留下来的,代代相传;另外,“石磨”富则磨麦面,穷则磨糜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写出人与石磨的感情,故乡人对石磨的珍视。
小题2:第④段是环境描写,磑窖少照进日光,潮湿而黯淡,显出几分粗朴与丑陋,是从孩童的视角写出来的,作用是衬托磑窖的“潮湿而黯淡”、“粗朴与丑陋”;彩色的衣冠,米芡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童的笑声,写出艰苦生活中的童年快乐。
小题3:A“洋溢着对故土的自豪感”错。应是作者对故乡苦难生活的记忆。C“说明我家石磨很好用”错。应是写出劳动的幸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E“写出了乡亲们时代的变迁颇感意外”错。应是写变化之快,乡亲们的惊喜。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错。没用倒叙式。
小题4:C“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迂循环重复”错。原文中“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可以看出应是“苦难人生相信或许有走到头那天”。
小题5:作者在写作工程中明写和暗写相结合。石磨是故乡人用粗石头凿打成的,既沉重笨势,又很廉价,写出山塬人生活的艰辛沉重;一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石磨经久耐用,写出山塬人就像石磨一样的韧性;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转个不停,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山塬,一起运转不停,写出新的生活方式引领山塬人,山塬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小题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双向思维,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只要合理,言之有据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上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了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了解。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相遇,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一个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有时会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每当这个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的时间。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爽,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每次碰到他,他都对中国十分好奇,有时候他好奇的问题超过了软件和技术的范围。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觉得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另外一个是我个人送给他的——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的退休让我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能达成共识,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见盖茨是于1992年在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了解,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周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2)作者说盖茨的退休令自己“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B
(2)①为工作中受到盖茨很多帮助和有益影响而心存感激;②为盖茨退休后自己不能与之共事而难舍;③为盖茨退休后能全身心地致力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而感到高兴。(意对即可)
(3)①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对不熟悉的领域充满好奇。②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眼光,渴望了解并能尊重不同的文化。③看问题很深刻,思路清晰,能很快抓住问题核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⑧亲切平和的人格魅力。⑤对于财富淡泊的态度,对慈善事业的热心。⑥对梦想不断追求的精神。(意对即可)
(4)示例一: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并为之努力。①人要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有了梦想但不肯努力,只幻想着一步登天,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②最高的梦想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应上升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高度。?
示例二:人对于财富要有一个明智的态度。①财富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都是必需的,但人获取财富要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当的手段。②人可以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但不应迷恋财富,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示例三:人要有社会责任心并懂得回馈。①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超越小我的狭隘,为社会做贡献。②回馈不是简单的施舍和捐赠,而是一项需要投入激情的事业。(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