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20:5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陈原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歌曲、木偶、皮影、武术,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比利时皇家大法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大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悬着巨幅中国山水画,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尺度高达十米以上,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在这里,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增添了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色彩缤纷、无所不包,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讲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之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令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文化中心相继建立,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使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比利时陆续亮相。
B.雄踞布鲁塞尔最高处的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目前欧洲现存的古典建筑中它是最高的。
C.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引人关注,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
D.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

E、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是由中国和比利时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这些文化活动只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
小题2:新闻介绍了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哪些主要活动?试分点归纳。(4分)
小题3:在欧罗巴利亚的这些活动各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⑴徐龙森的画作在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展出,⑵举办讲座和研讨会,。⑶中国与比利时进行文化对话,将中国艺术和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
小题1:⑴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⑵举行讲座和研讨会,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了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⑶在中比文化的对话中,中比双方都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应该是除教堂之外它是最高的;D项,应该是“正在成为”,“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E项,应该是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要活动有:徐龙森的画作展出,举办讲座和研讨会, 中国与比利时进行文化对话。
小题1:“欧罗巴利亚的这些活动各有什么意义”中的关键词是“各有”三项活动各有意义,请分点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样的、令人战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支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濛濛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挂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出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汗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正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线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小题1:文章开头写“黄昏时听音乐”的情景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这句话含义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小题3:文章倒数第2段中写“这片绿叶”、“蓝天”有什么寓意?作者想借此表达对生活的什么样的看法?(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写道了两次不同寻常的感觉,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的两次感觉有什么异同。(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诗经
金开诚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小题1: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小题1: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政府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可能推迟艾滋病病毒发展成艾滋病的基因突变。他们说.近三分之一的芙籍非洲人有这种突变,它将使艾滋病病毒感染发展成全面的艾滋病的时间平均推迟2.8年。
国家变应性痰病和传染病研究所的戴维·走克德英特说.这是人们发现的第4种干预艾滋病病毒的突变,而且是最为普通的一种。他说:“这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没有发病.”这句话指的是有些人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但是多年没有显示任何征侠.这种突变影响CCr5这是一种受体。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它进入免疫系统细胞.有一人或两个这种突变基因的人产生的CCr5较少.因此病毒进入他们细胞的机会较少。
走克健美特小组研究了被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很大的数百人。在他们中间,有414人受14感染。有两个以前知道的基因突变可使发展成艾激痛的时间大约推迟1年.但是这种新的突变使发展成艾滋痛的时间平均推迟2.8年。
走克健莫特小组不加选择地对于一般人中的供血者血样进行了筛选.他们发现32%的黑人、28%的亚洲人、18%的白人和10%的拉美人有这种新的突变。
小题1: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CCr5是受体.相对于突变基因而育。它使突变基因抑制病毒。
B.CCr5是受体,相对于病毒而育.病毒必须通过它破坏人的免疫细胞。
C.CCr5是受体.相对于突变基因而育。CCr5少.不利于突变基因进入免疫细胞.
从而导致艾滋病发作.
D.CCr5是受体.相对于病毒而育,病毒能影响CCr5病毒越少,CCr5越少,发病
率越低。
小题2:能够作为“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没有发病”的原因一项是? (? )
A.已经发现的三种基因突变和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使得发病的时间大大推迟。
B.已经发现的三种基因突变延缓了发病时间。
C.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使得发病时间大大推迟.
D.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过程缓慢,因而延缓了发病时间.
小题3: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新突变基因之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三种可能推迟艾滋病
发作的基因突变.
B.早先发现的基因突变可能使艾滋病的发作推迟大约一年.而新的基因突变可平
均推迟2.8年。
C.因为有一个或两个新突变基因的人能产生较少的CCr5所以艾滋病病毒进入
他们免疫细胞的机会较少.
D.麦克德英特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黑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发展成艾滋病的可能
性比其他人种要小。
小题4:下列最适宜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
A.新基因突变可能推迟艾滋病病毒发作
B.基因突变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C.新基因突变可能推迟艾滋病发作
D.基因突变可能避免艾滋病病毒感染


参考答案:
小题:选B。
小题:选C。
小题:选D。
小题:选C。


本题解析:
小题:选B。AC相对的对象讲了,A项后一句关系也搞错了.突变基因只抑制 CCrs,不直接抑制病毒。C项“不利于突变基因进入免疫细胞”的说法也错了。进入免疫细胞的是病毒。D项后边几句的表述把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的关系弄颠倒了。
小题:选C。原句答题部位在第②自然段第二句。主语为“这”,承上文可知,“这”指代第一句里讲的第4种干预艾滋病病毒的突变,只有它才能与“长期”一词相符.前三种只能推迟大约1年,因此AB二项是错误的。D项“过程缓慢”表意不明.且文中无据。从答题要求看.题干指令的是“原因”,那么,题干句是果.选项是因,不必讲果,D项是由因与果两部分构成的,不合答题要求。另外.题干中的“长期”也不能理解为D项中“缓慢”、“延缓”。
小题:选D。A项对应句是第②自然段首句。B项基本上是第③自然段尾句的熙录。C项也基本上是第②自然段尾句的照录。D项的错误在于篡改了原意。文末讲到四种人有新基因突变的比例,黑人所占比例最大,但这只能说明黑人感染艾滋病毒后发病的时间最迟,不是发病的可能性最小。从文章的介绍可知,无论什么人.只要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都会发展为艾滋病,只不过体内拥有第4种基因的人发病时间要迟一点而已。
小题:选C。本文介绍的主体是第4种基因突变,即“新基因突变”,BD二项的“基因突变”也包括了以前发现的三种基因,范围太大,话题不准确,并且“避免艾滋病感染”也不合文意,全文并不是介绍这个问题,而是介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什么时候发作的问题。A项“病毒发作”不合语法。故只有C项最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关于《复活》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玛丝洛娃被诱奸而怀孕后,被赶出了家门。她投靠开洗衣作坊的姨母,却吃不了做洗衣工的苦;去做使女,却常常被性骚扰。无奈之下,她做了一个老作家的情人,这期间她爱上了一个店员又被抛弃,最后走投无路沦为妓女。
B.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做过不少荒唐事:他从同事手里把一个法国女人夺过来,和同事们挥霍、赌博花了不少钱,他的母亲为此伤心欲绝。他还把大片土地分给农民,因此,他被亲戚们不断责难和讥笑。
C.玛丝洛娃狱中的好友费多霞刚结完婚就打算毒死丈夫。可是在被保出狱、等候庭审期间她爱上了丈夫,两夫妻相亲相爱。虽然她的丈夫用尽全力在法庭上设法替她开脱,但是由于公公婆婆的反对,她还是被判处监禁。
D.玛利亚?帕夫洛夫娜是将军的女儿,很早就加入了革命党。她住在地下工作者的寓所里。有一天夜里警察突然来搜查寓所,她的同伴开枪自卫,使一个宪兵受了致命的重伤。审讯时,她主动承担了开枪的责任,因而被判处去做苦工。
E、法院开庭审讯玛丝洛娃案件时,庭长先生急着去见他的瑞士情人;一位法官因为妻子提前用完了月钱刚跟妻子吵过架,愁容满面;另一位法官经常迟到,只关心他虚弱的身体;副检察官是个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希望所有的案子都重判。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复活》中玛丝洛娃不慎毒死人的经过。
(2)、请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的情形。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1)马斯洛娃被商人缠得累极了,在过道上的博奇科娃就给了她一个小纸包,说那是安眠药粉,让她给商人服用。马斯洛娃信以为真,就在白兰地里撒了药粉拿给商人喝。没料到那却是毒药,商人被毒死了。
(2)第一次探监时,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并盘算怎样利用他,同时跟他要了十卢布;第二次聂赫留朵夫把要与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遭到回绝;第三次玛丝洛娃同意了调去医院做护士的建议,并已戒了烟。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 ①他的母亲几乎一点都不伤心,反而认为这是人之常情;②他是把一小块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土地发给农民。C. ①公公和婆婆也都非常疼爱她;②她还是被判决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工去了。
点评:有一定的难度,因其考查的内容比较细。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文学名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上,还要注意设题规律,如无中生有或颠倒事实等。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为简答题,要求任选一个,不可全答。在读清题的基础上,选一个。两题都要求写出经过或情形,其实都是考查名著的情节。所以答题时要答清人名,原因、经过及结果。
点评:此类题要求简述情节,提问指向性不强,难度较大。此类题可改进成分段提问的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