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20:58: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先主周旋/周旋:交战、应付 B.秋,大霖雨,汉水泛溢/霖雨:连绵阴雨 C.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蹑:追踪,此处指偷袭 D.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令:命令 2.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关羽勇猛的一组是( ) 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②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③羽又斩将军庞德 ④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⑤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⑥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刘备袭击徐州,杀死徐州刺史车胄,让关羽在下邳驻守,并代理太守职责。 B.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在樊城与曹仁交战,曹操派于禁支援曹仁,于禁被关羽打败而降。 C.南郡太守糜芳驻守在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他们两人一向怨恨关羽,因为关羽看不起他们。 D.关羽死后被封为壮缪侯,他的儿子关兴继承了他的爵位。关兴二十岁左右就做了侍中、中监军。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1),俭,吾从众。拜下(2),礼也;今拜乎上,泰(3)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 【注释】 (1)纯:丝绸,黑色的丝。(2)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3)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小题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重视周礼,但又不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 小题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3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选文的意思是,孔子说:“用麻织礼帽,是合乎礼制的;现在的人们改用丝帛,说这样节俭,我遵从大家的做法。君臣相见,做臣的先在堂下跪拜,这是合乎礼制的;现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君主,这样就过于骄泰了,即使违背众人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跪拜。”由此可知,A项“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有误。孔子对今人不依礼面见君主的做法显然不满。 小题2:本题所选文段意思是,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可见,对于“礼”,孔子重视的是内心和情感,而不是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题2分,共6分。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 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 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小题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反欲斗两主
B.其一人夜亡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欲因此时降武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
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
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
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

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
不贰的崇高气节。
小题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6分。
(1)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2分)
(2)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2)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①,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②泥而不滓③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①怛(dá):内心悲痛。②嚼(jiào)然:洁白的样子。③滓(zǐ):乌黑。(选自《屈原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邪曲之害公也(公正)?
B.人穷则反本(贫穷)
C.其文约,其辞微(含蓄)?
D.举类迩而见义远(表现)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描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和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也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向。?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1)屈平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恨引起的吧。?
(2)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