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22:10: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语言运用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 “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选段中的“奇士”是谁?刘备是如何请出这位“奇士”?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
(2)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这是谁写给谁的一封信?写信人最后是如何践诺的?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


参考答案:
“奇士”是诸葛亮(1分)。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便带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1分)。第一次,小僮说诸葛亮外出。(1分)第二次,刘备他们冒雪来访,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刘备留信表敬慕之情。(1分)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拱手立于阶下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终于答应出山。(1分)
(1)关羽写给曹操(写信人、收信人顺序颠倒为错)。(2分)赤壁之战时,关羽立下军令状,守华容道。(1分)曹操果然败走华容道,亲自向关羽求情,关羽陷入理性与情义的矛盾之中。(1分)几番犹豫之后,关羽选择了“义”,放走曹操,践行了此前的“报余恩”的诺言。(1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重点人物事件的把握。诸葛亮和关羽都是《三国》中的常考人物。对于这类人物,学生要记住他们的代表性事件。第一小问已经给出了提示,“刘备是如何请出这位‘奇士’”,在《三国》中最有名的自然是“三顾茅庐”。在简述情节的时候要注意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小问考的是关羽性格中的“义”的方面,华容道义释曹操。
考点: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名著名篇阅读B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户(y?u)水(jí)正危坐(jīng)暴戾睢(zì)
B.长(j?)担(hè)不自禁(jīn)惊风乱(shān)
C.水(yí)罟(cù)体裁衣(liáng)叱风云(chà)
D.盗(zhí)盛(zī)息以待(b?ng)熙熙攘(r?ng)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襟”应为“jīn”,B项“沮”应为“jù”,“飐”应为“zh?n”,C项“量”应为“liàng”,“咤”应为“zhà”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7分)
2013年7月,因为在城区很难见到萤火虫,山东青岛一家公司花巨资从广西引进万只萤火虫,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仅在青岛呆了三天就有一半死去。有专家分析称,萤火虫从城区消失,是因为城区内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而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42个孩子中,有11人从未见过萤火虫。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恐怕再也看不到萤火虫了。


参考答案:
【参考观点1】大凡生物,都有其生存与生长的环境。为做好相应的生长环境评估,就贸然引进萤火虫,结果很快导致其一半死去。青岛这一做法,虽是好心,但事与愿违,有点饮鸩止渴之嫌。
【参考观点2】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萤火虫,何止萤火虫呢?如江豚、藏羚羊、东北虎等等,动物在人类不断扩张的活动中,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我们的孩子想要看到以前司空见惯的东西或者珍稀动物,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动物留下生存的空间。
【参考观点3】萤火虫很快死去,只能说明城市环境已经难以适应其生存,要留住萤火虫,只有改善生存环境,否则,即使引进再多也徒劳。


本题解析:能抓住材料中的事实提观点3分,有适当的分析4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虫仅在青岛呆了三天就有一半死去,是因为城区内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青岛这一做法有点不切实际;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改错题    小王得知师傅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发了一条短信表示问候。短信内容多处语言不得体,请指出四处并修改。
  ①得知您身患顽疾,②深感不幸。③您可知道在您不在了的日子里,④我们缺少了多少欢乐。⑤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⑥您的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幸福。⑦愿您能想得开,⑧早日战胜病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得知您身体欠安(不适);
②我们非常牵挂;
③您不在我们身边的日子里(或:在您住院的这些日子里);
⑦愿您安心养病;
⑧祝您早日康复。(找出并修改其中四处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B.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C.对于发生在校园的事情,同学们虽然耳熟能详,但因为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所以往往熟视无睹。
D.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极快且毫无修改痕迹,褒义。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里误解为不加标点。)
B.(素昧平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不用于知识。)
C.(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校园里的事,同学们更多是亲身经历和目睹的。)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