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05 22:22: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 惠特曼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 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 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钟声,听见了人们的欢呼, 千万双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 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啊,鲜红的血滴, 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吧,——旌旗正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人们准备了无数的花束和花环,一一为你,人群挤满了海岸, 为你,这晃动着的群众在欢呼,转动着他们殷切的脸面;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哟! 让你的头枕着我的手臂吧! 在甲板上,这真是一场梦—— 你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 我的父亲,感觉不到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 我们的船已经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 从可怕的旅程归来,这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 啊,欢呼吧,海岸,鸣响吧,钟声! 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 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1.下列叙述,不符合诗歌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沸腾的港口和“鲜红的血滴”“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从心底发出了悲鸣:“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 B.第二节,诗人呼唤着船长,也写出了人民对总统的拥护,在这里深情地喊出:“船长,亲爱的父亲哟”,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 C.第三节,诗人不能不正视船长已经“没有了生命”的现实。船长的愿望已经实现,而全诗也在海岸的欢呼声与鸣响的钟声中结束。 ? D.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在万众欢腾之中,吟唱起一曲悲歌,塑造了一位伟大人物的形象。 2.全诗共三节,诗人呼告“我的船长”,人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3.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1.C 2.在第一节中,诗人吁告“我的船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而第二节中,诗人在呼告“我的船长”后,用的却足第二人称“你”,在第二节巾,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一节、第三节用第三人称,而第二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3.“已浑身冰凉,俘止了呼吸”,这是在描述伟人去世时的情景,每一节的末尾都这样写,这是问隔反复的手法。通过多次间隔反复,诗人想表明,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的领袖,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咏叹巾渲染并加剧了全诗的悲剧气氛。这也保持了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体现了诗人的感情由浅人深,层层渐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邵逸夫:香港影视大佬的大学情怀 冯琳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商户家庭。逸夫是他的号,他希望自己能够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地度过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从小受到家族熏陶,会做生意,也会做电影。1934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推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产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业独当一面。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邵逸夫打造了市值164亿的TVB电视王国,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邵逸夫是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曾超过200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同时,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的“吝啬”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延续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思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很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用作慈善。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商人出身的邵逸夫克俭克勤,有着一套自给自足的经商模式。对于金钱的态度,邵逸夫也十分保守。他手下很多导演成名之后,都希望能够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但是在邵逸夫这里,就是痴人说梦。正是由于邵逸夫不肯让手下人尝到更多的甜头,导致邵氏公司人才不断流走,这也是当时的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 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60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币。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赞誉,邵逸夫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节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他连续19年为大陆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项目4500多个,受惠学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影视大亨,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因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 邵逸夫散财无数,同样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为邵逸夫颁发GBM勋衔。 邵逸夫凭借他的生意头脑,把自己的电影、电视事业经营得如他的人生一样经久不衰;而他的人生也如电影一般传奇跌宕;虽然已年过期颐,但邵逸夫的传奇还在延续。在邵逸夫的身上,慈善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善举,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捐助解救他人的行事态度。不管是捐款还是建楼,无论高调还是沉默,邵逸夫的善举,我们无法漠视。?(选自《人物周刊》2013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第1自然段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文段通过介绍邵逸夫的家庭出身以及他的号的内涵等内容,引出下文对这些内容较为详细的表述,刻画了邵逸夫“贵兼济”的形象特征。 B.“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款”中的“郑重其事”说明邵逸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邵逸夫的大学情怀,表现了邵逸夫从此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追求。 C.在香港影视业是没有人可以与邵逸夫争锋的,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邵逸夫能够电影、电视齐头并进,打造了香港影视业最强的阵容,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D.邵逸夫的“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思想否定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句话十分明确地表明了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独特见解。
| E.邵逸夫对教育、卫生事业十分重视,他捐资建立的教学楼、图书馆、医疗场所等很多,这些都证明了邵逸夫的“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一说法。 小题2: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介绍邵逸夫早年不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目的有哪些?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小题4:邵逸夫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推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电影时代。(2)出产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业独当一面。(3)打造了TVB电视王国。(4)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拥有最多的影院,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 小题3:(1)通过邵逸夫早年不热衷于慈善事业到后来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对比,说明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认识有一个过程。(2)说明邵逸夫对自己拥有的财富的珍视。(3)引出下文写其观念转变过程的内容,点明邵逸夫不想在身后留下吝啬的恶名声。(4)点明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 小题4:(1)学会改变自己。邵逸夫先前并不热衷于慈善事业,但从三哥的身上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于是真正开始了他一生的慈善事业。 (2)要勤俭节约,但对金钱的态度不能保守。邵逸夫是商人出身,克勤克俭,但他早期对金钱的态度值得商榷,比如不让成名导演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等,这是造成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 (3)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善举,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捐助他人的行事态度。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第1段不是对全文的概括,下文也没有写邵逸夫“闹中取静……”等内容。C项,“在香港影视业是没有人可以与邵逸夫争锋的”是错误的,后文“这也是当时的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说明在竞争中邵氏公司失败了。D项,邵逸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要致力于慈善事业,要兼济天下,不能只自己过好了就可以了;这里的“独善”和“穷则独善其身”中的“独善”意思不一样。 小题2:此段回到原文寻找相关信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根据原文第二段“邵氏兄弟在香港推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电影时代”“ 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业独当一面……邵逸夫打造了市值164亿的TVB电视王国,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第三段“ 拥有最多的影院,曾超过200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同时,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可归纳出邵逸夫在影视上的贡献。 小题3:分析全文四至七介绍邵逸夫由不热衷慈善事业到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变化,文章后半部分介绍了他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采用对比的写法说明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同时也说明邵逸夫对自己拥有的财富的珍视,但通过他他三哥邵山客之死,他明白了名誉比钱财更重要,这样写很容易引出下文他思想认识的转变,点明邵逸夫不想在身后留下吝啬的恶名声。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结合邵逸夫的事迹可以谈出很多的认识,如怎么处理财富与名誉的问题、节俭与金钱的关系、怎样做慈善等,,联系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突出表现。
C.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用假设法和代入法,把选项放入所在段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D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选D。故。A、B、C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②①④段。)
小题2:用假设法和代入法,把选项放入所在段落进行分析。C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故选C。A、B、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⑤⑥④段。
小题3:用假设法和代入法,把选项放入所在段落进行分析。B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故选B。 A、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⑤②③段。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5-18题(18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6.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4分)
17.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18.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4分)
19.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16.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4分)
17.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4分,反衬手法及作用各占1分,深层用意2分)
18.古柏就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永远生机勃勃,虽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厚重而有底蕴。(大体意思对即可。难点在对“见证”和“伴侣”的理解上,应结合上文考虑。答出“象征手法”得2分,答出象征意义得2分)
19.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2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最后两节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实流露)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有删改)
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⑴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2分)
答:
⑵ 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2分)
答: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3分)
答:
参考答案:
1、一层是洞庭湖的波涛,一层是《岳阳楼》滚滚滔滔的文势。
2、景观被写入文章后,文章又化作了景观,文化和自然互相生成。
3、⑴因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的意义的意义上讲,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儒家的“大一统的天下”与之相比,“逼仄”得多。
⑵不矛盾。因为说“洞庭湖小了”是将洞庭湖看成了一个湖,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相比,自然小了;而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是将洞庭湖看成“一个小小的宇宙”,它与“大一统的天下”比,自然不“小”。
4、①重新构建了岳阳楼;②写景语言讲究节奏,很有气势;③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④能够让人们修身养性;⑤端庄,执着,悲壮。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