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第一段作者肯定了近些年来美在文学中获得的应有地位,但同时严正指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和语境下,善被边缘化了,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B.第二段有古及今,确立了“高扬道德之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以《不差钱》为例深入剖析,第四段扩大论证,直指当下善迷失之严重,令人警醒。 C.第五段站在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高度,审视了近几年文学争论的片面化怪圈,指出“适度”总是以“过度”为代价,才能达到辩证的整合,使文学发展得以螺旋式上升。 D.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证结构,通过对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项“文学必将从“以审美为中心””表述不准确,原文中说“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是“可能”而非“必将”。所以选A。
小题2:可以用假设代入法和排除法。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表述不正确,“善的迷失”只是当下的一种文学现状,并非行为主体,并且作者只是提到了文学“审美”与“审善”的并重的可能性.此外,“善被边缘化了”一句中的“似乎”二字不可缺.B.“中心论点”的表述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第一段的末句.D.“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表述错,原文只是以《不差钱》为例进行了论证分析,文中并无此论断.所以选C。
小题3:分析此题时,要速读全文,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说是“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并没有“最”这一限制.B.表述太绝对,“那些走红的作品”并非全是不善的.C.文中所说的“捡小孩子时”与“脏水”的比喻是指“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的清况,不是“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且没有相对应的必然逻辑推理。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廛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注)。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份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
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小题1: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分条简要回答。(6分)
小题2:篇末“应该相信,历史最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中“最有分量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3:分别说出下面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②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③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小题4:结合文章题目“人间鲁迅”的题旨,举例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伟大的人格;②战斗的精神;③超人的殊勋
小题2: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变革现实的精神
小题3:①人间鲁迅被有意无意地美化成了神。
②他没有把世界的美好未来描绘给我们,却给我们留下鼓舞我们去追求的精神力理。
③真正的巨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远活在人世间。
小题4: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表明鲁迅的伟大并非依靠“挥舞权杖”;将鲁迅与一般人对比,表明鲁迅的战绩出一般人。通过这些对比,表明鲁迅是人间巨人,而不是神。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黛玉刚进贾府时宝玉对她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薛宝钗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虽和宝玉结婚,却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C.《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探春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D.《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E.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在地上划“蔷”字产生恻隐之心;下起雨来,宝玉淋雨回家,众人不知是宝玉不给开门。宝玉生气,冒失地踢了前来开门的袭人一脚。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A项,是众人对黛玉的印象,宝玉对黛玉的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C项,不是在“怡红院”里,是在秋爽斋。
点评:本题是一大亮点,通过考试的形式促使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从而让语文教学回归到阅读的本位上,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切实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选出对文中“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这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我”站在自己的地块前,盼着下雨。
B.在干旱的时候,“我”盼望着上天的帮助。
C.在耕种自己的土地的时候,“我”感到太累了,希望可以不劳而获。
D.在人生的旅途上,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外界的帮助上。
2.简要说明“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收获的秋天,“我”为什么“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第三段,谈谈你对生命要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辛勤地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辉煌,但是平凡也是一种美丽,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过了《我的四季》,你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只能是一种妄想,任何困难的解决都必须靠自己。
3.“我”辛勤的劳作了,而收获的确是“干瘪的谷粒”,因而心里又酸又苦;但“我”并没有灰心或丧气,因为“我”“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通过自己的耕耘已变得成熟,所有心里有一种欢乐。
4.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的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
5.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6.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7.比作一条河流,如同潺潺细流汇成的源头,湍急的上游,平稳的中游和宽阔浩荡的下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